第A07版:都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12位残障朋友需要冲锋衣
她想再听听这个世界的声音
12条黑臭水体换新颜
圆梦通道
黄婆婆笑得很灿烂
晓冬高兴地站起来走了一圈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12条黑臭水体换新颜

    □江门日报记者/严建广

    在新会区,一条碧流自上而下穿桥而过,蜿蜒在城区居民区和乡村青葱田野间,这就是去年底刚实现黑臭水体整治“长制久清”的英洲海水道(城区段)。

    曾经,这条常年受沿岸生活、生产污水浸染的河涌,是典型的黑臭水体。为整治英洲海水道,新会区通过铺设截污管网,实施河涌清淤工程,建设河道生态护岸等,在精准治理下,英洲海水道才有了如今这般模样。

    英洲海水道(城区段)的变化,是我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的一个缩影。为切实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市制定针对性综合整治措施,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专项整治行动。

    记者昨天从市城管局获悉,近日,我市12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部通过住建部监管平台“长制久清”审核。

    对症下药 全面整治黑臭水体

    从昔日被附近居民投诉的热点,到今天成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杜阮河的变化看在附近居民的眼里。“以前说我们小区依河而建,别人会觉得好笑,因为小区边的河水又黑又臭。”家住杜阮河畔的居民周先生说,“现在,河水干净了,河边有了绿化休闲带,不少人羡慕我们这里。”

    我市水网纵横,沿河居民区、工业区、养殖区密集。由于污水管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部分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排入河,河水总磷、氨氮和化学需氧量等超标。经长时间积累,河道底泥污染程度加剧,导致河道失去自净能力,变黑变臭,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

    在黑臭水体整治中,各区专门针对每条黑臭水体制定“一河一策”工作方案以及工业、农业、垃圾、生活污水4个专项污染整治方案。深入推进农业污染源整治,强化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实施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面清理流域违法排污企业;开展垃圾污染专项整治,对河道现状漂浮垃圾、积存垃圾、临时堆放点开展清理、清运。与此同时,各区把整治与修复相结合,注意生态修复。在江海区,麻园河、龙溪河新建多功能净化漂浮湿地,构建河滨水生植物绿化带。外海石咀河、中路河结合村庄地形地貌,选种适宜本地生长的水生植被,对河堤护岸进行修复美化,打造“一河两岸”美丽乡村景观试点。

    截至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水清岸绿的目标。

    站在新起点 进一步完善“长制久清”

    “实现‘长制久清’不是黑臭水体整治的终点,而是河水综合整治的新起点。”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巩固黑臭水体整治“长制久清”阶段性成效,我市将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实现污水管网建设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不断完善城镇排水精细化管理水平。

    此外,我市将结合河长制巡河责任,加快清理河岸及河道垃圾清理。全面加强工业偷排查处力度,协调指导排污许可证和排水许可证的办理,多措并举,共同维护河道干净整洁。

    “为规范排水管理,保护水环境,防治水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市出台了《江门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治理机制上,我市将进一步发挥“河长制”的优势,推动问题排查整治落实,加快推进智慧水务系统,建立河道水系水量联排联调机制,加强活水调度等,构建共治共享的治水格局,巩固治理成效,保障辖区水质稳步提升。

    此外,我市也将进一步强化宣传发动和社会监督,动员全社会各界人士、沿河工企单位和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水体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全社会关注水环境治理、全社会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