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东风浩荡万里澄
吴晓晖为江门市代理市长
已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
长桥跨江海 大道筑坦途
我市124个品牌产品上榜
35岁老楼微改造 成为新晋“网红”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桥跨江海 大道筑坦途
——“十三五”江门交通建设成就纪实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跑出了江门“加速度”。图为黄茅海大桥中塔主墩的施工平台。 周华东 摄

    江门日报记者 唐达 谢敏

    大江之门,通江达海。

    百余年前,江门开埠通商,连通西江、潭江的江门河,商贾云集、千帆竞发,城市工业由此孕育辉煌;台山籍侨领陈宜禧先生主持修建的新宁铁路破土动工,开启了江门人的“铁路梦”“腾飞梦”。

    在江门人的拼搏奋斗征程中,筑桥修路、建设家乡的步伐从未停歇。

    时光如梭,百年新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同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机遇,广东正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作为大湾区“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城市,省委省政府寄予江门厚望,赋予了“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的新定位,把江门规划为“珠三角西翼与粤西地区联系的交通门户、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

    百舸争流,奋进争先。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开通,江湛铁路、广中江高速、开春高速通车,黄茅海跨海通道、深江铁路、银洲湖高速、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动工……

    身处时代大潮的江门市委市政府,登高望远、超前谋划,以“跳出江门谋划江门”的大视野,把交通建设放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一盘棋”考虑,紧紧围绕“大交通”战略,深入推进交通大会战,建设“一枢纽、两中心、三通道”,以交通先行引领城市发展,融入大湾区建设。

    向北拓展通道对接广佛都市圈,向东主动联通珠江东岸及深港澳核心区,向西加强与粤西及大西南片区联通,向南挖掘深水港口优势推动通江达海……

    抢抓历史机遇的江门市委市政府,敢想敢干、担当作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算好大局账、未来账、民心账,全力支持“双区”建设,深度参与“一核一带一区”构建,为江门发展释放更大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为400多万侨乡百姓谋发展、谋长远、谋幸福。

    长桥跨江海,大道筑坦途。江门正奔跑在通往更辉煌未来的大道上。

    这是内联外通的江门路和桥

    内联,联五邑;外通,通“江海”。

    “2016年12月28日,江门大道东甲立交以北主道试通车”,这份“捷报”为江门“十三五”交通建设取得“开门红”。

    大道,融城。

    这是贯穿东部三区一市的“城市脊梁”,串联了江门70%的经济总量,突破了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的瓶颈;

    这是“百里大道千里城”的“产城主轴”,连通了鹤山工业城、滨江新区、江门高新区、珠西枢纽新城、大广海湾经济区,拉动了经济发展“主战场”共进腾飞。

    江门大道改变了江门,城市快速路骨架网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逐步突破,东部三区一市在发展路上“挨得更紧”“走得更密”。

    从内联到外通,从一城到一域。

    2020年12月底,“十三五”收官前的最后几天,广中江高速三期、开春高速、中开高速白沙互通至凤山互通段、银洲湖高速、五邑路等接连传来“通车”“动工”捷报。

    中开高速直接对接深中通道,串联西部台山、开平、恩平,成为粤西地区往来港澳及珠三角东部的快速通道;开春高速成为粤西地区连通珠三角发达地区重要交通大动脉;广中江高速大大缩短江门主城区与珠江东岸通行距离;银洲湖高速串联江鹤高速、中开高速和西部沿海高速,填补了银洲湖两岸没有南北向高速的空白……

    广袤的五邑大地上,“六横六纵两联”的高速公路和“七纵八横”的城市快速路路网,雏形已现。

    五年来,江门全市交通基础设施预计累计完成投资908.5亿元,比“十二五”增长了两倍,创历史新高。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324亿元,增长218%;城市快速路完成投资144亿元,增长103%。

    道路通,百业兴。交通先行的“外溢效应”,正显现于城乡发展的日新月异中。

    五年来,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改变了江门区位格局,释放了江门发展空间,引领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市累计洽谈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735个,总投资超4500亿元,为江门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中开高速白沙出入口开通当天,台山市白沙镇副镇长马健平喜于言表,因为距此不远的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即将动工,高速通车必将引来更多优质项目,他说,“高速改变了民众的出行,更带来了致富的前景。”

    “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回乡发展信心足,更看好未来”,站在白沙高速出入口,看着车来车往,白沙镇居民余灼飞信心满满,有远见的他已在圩上开好了商店,期待着生意越来越红火。

    这是融入战略的湾区路和桥

    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昂首阔步迈进新时代的江门人,迎来了“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这一重大历史机遇。

    融入战略,乘势而上。江门人深刻认识到,只有真正确立珠西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省委赋予江门的“珠西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的两个定位,才能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江门更大的贡献。

    一座城的蝶变,从一座枢纽站开启。

    2016年,江门站被赋予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定位;2017年10月,配套工程先行动工;2018年7月,站房正式动工……

    昼夜奋战,蓝图落地。

    2020年11月15日,江门站首日售票试运行。凌晨6时30分,一声汽笛直刺苍穹,江门站首趟列车载梦出发。

    16日,“我宣布,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一声宣告响彻湾区,广东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屹立珠西。

    百年前的那天,新宁铁路开启侨乡百年“铁路梦”;百年后的今日,江门站开启了新时代“枢纽梦”“腾飞梦”。

    这是江门交通事业发展史上伟大的“里程碑”,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引擎”,是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高效“加速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江门站的开通,将形成“北有广州,东有深圳,西有江门”的新高铁网格局。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陶一桃展望,“未来江门的区位优势变为枢纽优势,地缘优势变为发展优势,江门自身优势变为融入大湾区的要素优势”。

    抢抓“轨道时代”机遇,搭上湾区发展“快车”。五年来,江门轨道交通完成投资155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87%,轨道里程达205公里,比“十二五”增加110公里。如今,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江门走出去的步伐更加有力。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的“成长记”,写满了江门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超前谋划的“干”劲,写满了各级各部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闯”劲。如今,敢想敢干的江门人,正在把另一项“超级工程”变为现实。

    黄茅海畔,迎风而立。长达十多公里的施工栈道,从岸边直抵大海中央,横卧碧波之上。这里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施工现场。

    走向施工栈道的尽头,国内先进、造价超千万元的旋挖机数台并立、高速运转,钻向深邃的海底。

    “十天一根桩,深入海底100多米。40根桩上支撑的,是260多米高、最大直径20多米的黄茅海大桥中塔主墩,建成后将成为世界跨径最大的三塔斜拉公路桥”,项目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李强言语中充满自豪。

    2020年12月29日,市委书记林应武率市四套班子领导赴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施工现场,体验通道的建设盛况。海上钢栈桥犹如一条钢铁巨龙蜿蜒于万顷碧波之中,令人震撼不已。林应武表示,对粤港澳大湾区中唯一可以连片大规模开发的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来说,黄茅海跨海通道更是一项“生命线”工程,建成通车后,将释放该区域广阔发展空间,激活该区域港口岸线航道等资源,让大广海湾区成为承载江门向海发展的重大平台,助力把海洋经济打造成江门的新增长极。

    2021年1月3日,黄茅海大桥中塔主墩完成首个桩基施工及混凝土灌注。此时,距离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正式开工,仅过了不足半年时间;项目从酝酿到落地,仅用了一年半时间,跑出了江门“加速度”。

    “加速度”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关注支持,是江门市委市政府的超前谋划,是人大、政协等社会各界的积极呼吁。

    作为港珠澳大桥西拓通道的重要组成,“该项目对江门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许春绵表示。

    黄茅海跨海通道与西部沿海高速共同构建起我省“一核一带一区”重要的核心纽带,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经济发达城市通道不足的现状,形成大湾区港澳核心区域辐射大湾区西翼乃至粤西地区的重要通道。特别是,黄茅海跨海通道直接打通了大广海湾经济区的“生命线”,通过“一条路”激活了一片区域,真正释放了空间优势,增加了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强化与珠海横琴自贸区的联动发展,将为江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不仅如此,围绕“大桥经济”,省委省政府还在珠西规划建设了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目前其规划建设得到中央湾区办重视支持,其将为江门乃至大湾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江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晓雄认为,随着内联外通的交通格局逐步成型,首先江门的区位优势将得到极大提升,拉近与中心城市距离,融入大湾区30分钟轨道交通通勤圈、一小时经济圈,强化枢纽门户地位;其次是空间优势得到极大的释放,把握大湾区中心城市与核心区经济辐射和产业梯度发展布局规律,落实省“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再者是营商环境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交通便利加速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资源要素流动,进一步促进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与港澳规则衔接、对接等。

    上月底,位于新会区的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增资200亿元首批项目动工。该公司总经理洪庆隆直言,交通促进要素流动,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产业链更具竞争力,增资项目体现了企业对江门的认可、对大湾区的信心。

    这是共建共享的民心路和桥

    2018年6月,台风“艾云尼”带来的洪水,冲毁了恩平市大田镇朗北老区的青榄桥。“500多户村民被困村里,上不了学、出不了门”,村民梁悦坚回忆当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幸亏开春四标项目部的队员,花了3天时间帮我们重修了青榄桥。”

    “得知险情后,项目部派出30多名抢险突击队员和10多台设备日夜奋战”,让开春项目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汉武感到意外的是,为了表达谢意,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挑着当地新鲜蔬果到工地慰问抢险队员,并送上了锦旗。

    昔日青榄桥,如今“爱民桥”。这背后,是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的“大交通,大民生”。

    许春绵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在交通建设上,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出行的需求。

    红旗特大桥是开春高速江门段施工难度最大的节点工程。幕后“筑桥人”之一的梁锦润是恩平歇马村人,从小在江门生活的他参加工作后在外奔波,“主动申请回家乡建桥修路,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很自豪、很骄傲。”

    “在广州、深圳打工七八年了,听到家门口要建高速,我立马辞了工作、带上积蓄回乡创业”,如今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恩平大田镇上由陈诗诺开的餐馆座无虚席,随着开春高速通车,她也有了搬迁扩张的计划,“主打家乡的特色菜品”。

    项目征地是交通建设的“硬骨头”。然而,台山市赤溪镇的村民却为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开满“绿灯”。赤溪镇党委委员詹旭欢直言:“大桥将带来出行的便利,带动家乡的发展,这都是民众迫切需要的。”

    黄茅海畔,赤溪镇居民贺佑新眺望彼岸的珠海,“绕道台城到珠海,最快也要两个多小时;以后大桥通了,只需20分钟就到珠海。路通财通,路通了,产业来了,我们才能富裕,家乡才能振兴。”

    从共建到共享,这些都是“直抵民心”的路和桥。

    五年间,随着沈海高速江门境内全线完成八车道拓宽,民众彻底摆脱了佛开南、开阳高速长期拥堵难题;随着超十亿元投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江门实现百人以上自然村100%通水泥路、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交通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行官”。

    一个个项目完工、开通,为“十三五”收官画上圆满句号;一个个项目动工、建设,为“十四五”开局敞开未来之门。

    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上,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提出,江门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力争“十四五”时期完成投资2000亿元。

    许晓雄表示,未来五年,江门将始终瞄准打造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这一目标定位,搭建起一个“高速通达周边城市、快速连通组团和乡村、有力支撑产业平台”的立体高效优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门户担当,五邑奋进。交通蓝图,未来可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