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外对传感器高端位移测量技术的垄断、研发出国内首套专业污泥无害化处理系统、创新通过“处理+养殖+生产”的方式让柑果肉“变废为宝”……在新会区,一幅蹄疾步稳、提质增效的经济新图景正跃然纸上。
新图景的背后,是一股股正在崛起的创新力量。“十三五”以来,新会区委区政府不断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带来的科创“活水”释放,先后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创新走廊”、强化科创政策、优化人才优惠政策等方式,在全区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有效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新会区高质量发展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020年,新会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了425家,是2015年数量的12.5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5家,较2015年增长超过3倍;省市工程中心385家,较2015年增长超过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亿元,继续保持全市第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2.2%,较2015年提升0.33个百分点。
云开见日,大道惟新。新会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步迈向“千亿GDP强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林润开 叶田
通讯员 胡碧琳 张雅文
培育创新意识
六届创新创业大赛 吸引500个项目参赛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创新的地位提至新的高度。
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新会在发展过程中,也紧紧抓住创新这一改革发展的原动力。
2015年,新会率先在江门三区四市中举办县一级创新创业大赛,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截至2020年,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举办六届,成为新会区乃至江门全市双创工作的重要品牌和名片。
“六届创新创业大赛吸引500个项目参赛,其中82个项目获奖,政府累计发放扶持资金1740万元。”新会区科工商务局局长何卫东说道。
新会区通过连续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区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增强了企业的创新意识。政府从创新创业大赛上发出的扶持资金,则成为撬动企业科研投入的杠杆。新会区过去六届创新创业大赛发出的1740万元扶持资金,目前已成功带动企业科研投入超过10亿元,而且数据还在不断增加。
创新驱动下,一家又一家科创型企业从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这个平台上再出发,并不断发展壮大——
荣获2016年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组银奖的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近几年在“智能微生态水循环系统”项目上累计投入研发资金约2500万元,截至2019年底,相关产品的销售额突破了1.6亿元。
荣获2017年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组金奖的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未来的年产值有望突破百亿元大关。
荣获2019年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创新组金奖的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加大了生产设备投入建设力度,其获奖的“棉柔亲肤导汗速干防湿冷功能性特种纤维”项目,2020年新增产值约1亿元。
“新会区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在全民中建立起‘企业应该进行长期创新’的概念,这对新会未来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2020年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评委、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伟光如是评价新会区创新创业大赛。
奠定创新基础
打造“创新走廊” 承接大湾区创新资源
创新需要氛围,更需要平台。
在珠西枢纽新城核心区,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建设得如火如荼,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全面封顶,预计今年可以投入使用,未来有望汇聚全国700多家体外诊断生产企业和研发中心。
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所在的区域,是新会区重点打造的一条“创新走廊”。该走廊以启超大道和今洲路为主轴,除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外,还汇集了新会中科创新广场、中集智库孵化器、江门未沃科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富企业孵化器等多个创新孵化器。
新会“创新走廊”建设的背后,是新会发展航道的转换。“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内涵型增长,必然是依靠创新驱动的发展。”新会区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上,新会区委书记文彦如是强调。
“十三五”以来,新会区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通过持续完善差异化扶持政策、增强孵化器服务科技型企业能力等方式,引导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中科创新广场、中集智库等孵化器承接大湾区核心城市溢出的创新资源,推动新会“创新走廊”提质发展。
如今,新会“创新走廊”已初具规模,智能制造、新材料、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网络电商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初步形成集聚效应,其中,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将成为中国首个“生物科创+”分子诊断生物科技产业平台;中集智库孵化器获评为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评价优秀(A级),并获认定为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江门未沃科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为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评价良好(B级)。
目前,新会已建成省、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个。此外,新会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105家,省市工程中心达到385家,两者的数量较2015年分别增长超过3倍和7倍。
这些科创平台的建设,为新会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奠定了基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新会区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强调,未来,新会还将建立健全科学评价考核体系,引导更多优质资源向服务水平更高的孵化器倾斜,同时探索出台竞争与退出机制,促进创新资源集约利用,倒逼低效孵化器提升运营能力。
“去年,新会区领导带队到佛山南海,以及蓬江区、江海区调研,详细了解不同类型孵化器运营模式,未来我们将开展提升计划,以新会‘创新走廊’为主要载体,引资引智为新会科技创新赋能加力。”新会区科工商务局总经济师梁健维说道。
提升创新能力
政策加持 强化企业主力军作用
创新发展离不开企业这个市场主体。
近日,首届“无限创新”江门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共有11家企业获得一等奖,其中有4家企业来自新会区,占比接近四成。
“十三五”期间,类似的消息还有很多。2019年,新会区企业包揽了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暨2019年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成长企业组的前三名。2020年,新会企业又分别夺得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暨第八届“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决赛成长组一等奖及2020年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成长组一、二、三等奖。
新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背后,有政策加持的功劳。“十三五”期间,新会区在持续加大科技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如2020年,新会区在修订新会“黄金十条”过程中,特意新增了两条奖励企业开展研发的政策措施,研发补助最高奖励达50万元。同时,新会区级财政还对企业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给予额外资金扶持。
除了强化生产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外,新会区政府还大力推动新会企业将“智能”“绿色”等创新因素融入生产制造车间。2018年以来,新会落实各级技改奖补资金累计将近2.2亿元,数据显示,2018—2020年,新会全区累计技改备案项目364个、新增机器人561台(套),此外,还有93家企业“上线用云”。
新会区冠华针织厂于2020年6月5日,成功“上线”了全球最大的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项目。该项目用上了原本属于核工业领域的“黑科技”——电子束辐照技术,通过深度处理,来降解顽固的有害物质,为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废水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项目投入运营后,印染废水COD从每升200毫克降到50毫克以下,废水回用比例达70%,预计每年可节约成本1000万元。”新会区冠华针织厂总经理助理林敬晃表示,电子束处理工业废水项目能够成功投入运营,离不开新会区委区政府及科工商务局等部门的支持。
此外,新会区研究出台《新会区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提质增效行动方案(2020—2023年)》,支持企业高标准建设并运营各类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
2020年,广东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共建的“广东省新型聚酰胺6功能纤维材料研究与应用企业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市近4年来唯一获批的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同年,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广东省新型聚酰胺6功能纤维材料研究与应用企业重点实验室,开展的高品质多功能原液着色聚酰胺6纤维制备关键技术项目,已通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多项政策加持下,新会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20年新会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9家,收入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至96家,其中4家上榜广东省制造业500强,25家企业跻身全市工业企业百强榜。
激发创新活力
引才育才 打造高素质创新队伍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
2016年起,新会区紧抓人才这一发展的第一资源,主动对标顺德等地区,出台了《关于加强新会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意见》《新会区引进创新团队和项目扶持办法》等一系列引才政策。这些政策为进驻新会的人才提供就业、落户、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其中创新团队扶持最高达1600万元,引进人才购房补助最高达100万元。
同时,新会区强化人才服务,通过建立人才“六个一”暖心服务制度、开发智慧人才系统等一系列方式,不断优化人才服务措施,打造优秀人才“蓄水池”。
新会区的诚意成功俘获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人才的“芳心”。
2016年,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核心骨干人才、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毕利军带领团队来到新会“追梦”,并迅速与新会“结缘”,将中科健康创新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落地在新会。随后,中国中科院院士陈润生、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高光侠等也带着团队和研究项目进驻新会,在新会注册成立公司。
过去五年,新会仅在生物医药领域就成功引进了8个创新团队,为新会带来了一批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家。据新会区人才办统计,8个创新团队目前核心成员共有博士21名、硕士14名。
招才引智的同时,新会结合自己产业需求,做大做强高职教育平台。“十三五”期间,新会区在全力支持新会技师学院、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做大做强的同时,成功引进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和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完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优秀人才进一步激活新会的创新活力。如陈润生院士带领的创新团队,将在新会建设集创业孵化、研发创新、数据存储与运算的综合型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将有效促进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创新及产业化。
未来,新会还计划制订差异化人才政策,探索柔性引才机制,引进更多“星期天工程师”“季度专家”,为实现“千亿GDP强区”目标汇聚更多力量。
俯瞰葵乡大地,一条以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会路径”已经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