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3版:担当写新卷 奋斗续新篇——市委十三21/2021-01-21/T03/40831611165459083.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三区并进”有新变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1 年 1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核心区一体化进程加快 大广海湾区建设加速 生态发展区潜力持续激活
“三区并进”有新变

大广海湾区蓄势待发。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都市核心区让生活更美好。图为园山湖公园。 周华东 摄
生态发展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图为实现华丽转身的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翁丹萍 摄

    “三区并进”有新变,区域格局渐成形。

    刚刚过去的2020年,江门市“三区并进”发展格局不断呈现出喜人变化: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全面启动建设,进展较快,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运营,中共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工作委员会、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开平市入选全国第四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三大功能区发挥各自特点优势,为江门区域协调发展大局按下了“快进键”。

    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2018年7月,我市首次提出“三区并进”发展格局,打破行政区划局限,以功能区为引领,将江门市划分为都市核心区、大广海湾区、生态发展区,通过差别化发展,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江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陆续出台,目前我市已初步搭建起推进“三区并进”工作的政策和规划指导体系,推动都市核心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大广海湾区建设加速,生态发展区潜力持续激活。

    踏上“十四五”的新征程,江门将坚持一张施工图干到底,全力优产业、壮规模、强平台、扩投资、聚人口,加快培育千亿产业,建设千亿强区,打造千亿国资平台,实施升级版“三个千亿投资计划”,在新时代新起点上不断开创江门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沿海经济带开放高地、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窗口、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城市。

    江门日报记者/梁佳欣

    都市核心区引领产城融合发展

    从高空俯瞰,双“Y”字形的江门大道如同一条灵动的丝带,串联起占江门70%经济总量的城市群和产业园区。

    围绕这条“产城主轴”,过去一年,江门都市核心区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各区域的建设如火如荼:在滨江新区,“十路一湖”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新框架,中国铁建湾西总部基地、江门市档案中心、广东银葵医院、广东实验中学附属江门学校、园山湖品质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在高新产业新城,德昌、优美科、麦克韦尔三个投资超30亿元的龙头项目,加快推动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在枢纽新城,开通运行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让“枢纽梦”照进现实,也带动枢纽经济蓬勃发展……

    都市核心区是引领带动江门发展的主引擎,产城融合则是聚力的关键。

    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全面建成”的建设目标,2020年,我市在都市核心区内划定了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全面启动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强化示范区内交通互联、产城互补、功能融合和政策支撑。不到一年时间,示范区内动工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91.85亿元。

    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是我市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抓手之一,通过这一“小切口”,我们可以看到产城融合背后一脉相承的核心理念。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康溪村工业园曾是推动荷塘镇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与其他村级工业园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园区业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配套落后、开发强度低等问题逐渐显现,无法引进优质产业,产值效益难以提升。

    成为我市首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示范项目以来,该园区全面“腾笼换鸟”,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引入万洋众创城统一招商、运营和开发建设,开发强度提升近3倍,等于就地新增了3个工业园区,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投资密度。从2020年9月动工至今,该园区已吸引40家企业签约入驻,预计增加就业3000人。目前,我市鹤山沙坪朗围工业园及江海区南山村、武东村、联星村等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项目均以这样的模式开展建设,吸引优质企业进驻,实现低效产业用地的提质增效、聚人发展、固投拉动。

    园区如此,城市亦如此。

    围绕“优产、拓城、聚人、创新”的理念,我市通过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改善中心城区宜居宜业环境,打造“路畅、街净、灯亮、水清、景美”的城市新面貌。

    3年来,我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累计完成投资约176亿元,推进项目超760项,建成广雅教育城、紫茶中学等超过30个重要教育设施项目,4条精品滨水岸线景观带,19条主要道路完成改、扩建,27条道路完成“白改黑”等全要素改造,高品质完成12个大型公园、逾150个中小型公园以及49个“口袋公园”的建设和升级……一个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高品质都市核心区正在强化引领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往江门聚集。

    大广海湾区建设跑出“加速度”

    广阔的黄茅海上,轰鸣的机器声不绝于耳。

    作为大广海湾区蓝色发展的重要“动脉”,黄茅海跨海通道于1月3日顺利完成中塔主墩首根桩基施工及混凝土灌注,实现“开门红”。

    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跨海工程建设,从筹备之日起就在不断刷新“江门速度”,一年半时间实现开工,提前1个月完成近13公里长的海上钢栈桥施工,半年后全线动工大干,展现出江门加快建设大广海湾区的决心和担当。

    根据《江门市加快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方案》,我市将发挥大广海湾区土地资源丰富、具备建深水大港条件和岸线充足等资源优势,打造国家级平台和区域合作新高地、加快推进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稳步推动广海湾片区建设、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壮大提升生态农渔业、推进陆海统筹生态示范建设。

    位于新会区东南部的银湖湾滨海新区是大广海湾区建设的核心区域。这里距江门城区约35公里,毗邻港澳,水路至香港86海里、澳门47海里,距港珠澳大桥珠海落脚点62公里,是江门接受港澳经济圈辐射的第一腹地。

    作为江门东部三区一市拥有最多可连片开发土地、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2019年9月,银湖湾滨海新区筹备工作组进驻,同年12月,首批八项工程启动建设,总投资约168亿元;2020年9月,江门市出台关于支持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年12月,中共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工作委员会、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挂牌成立……边规划、边招商、边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区正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跑出蓝色崛起的江门速度。

    目前,该片区引进的重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建设:碧海银湖一期4.5万平方米建筑物封顶,红树林滨海公园一期完成建设,新澳重大装备创意创业园、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已动工。同时,银湖湾滨海新区连接江门主城区的江门大道南东线左幅,中开高速双水至凤山互通段均已通车,银洲湖高速全线动工建设,内联外通的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与银湖湾遥相呼应,涵盖台山市整个沿海区域的广海湾片区,目前也已完成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区位调整、区域环评四大文本,初步构筑起以临海电力、滨海旅游、海洋渔业为主导的海洋产业体系。两大片区建设的扎实推进,将为我市大广海湾区加快形成“一带三湾、陆海统筹、轴带联动、岛岸联动”的发展格局,谋划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西部的广珠高科技廊道,实现蓝色崛起注入澎湃力量。

    生态发展区潜力持续激活

    生态发展区是全市重要的生态屏障。

    根据规划,我市生态发展区含21个镇(街),包括台山市西部、开平市西部、鹤山市西部、恩平市等区域,面积约294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约31%,将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和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发展示范区。

    按照“整体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我市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合理安排“三生空间”(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结构比例,整合划定“三条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构建“三山两江一海湾”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切实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同时,破题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生态与人文、科技资源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域旅游、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我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林地立体复合经营道路,形成以商品林、种苗花卉、林下种植、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目前,我市建成商品林基地约20万公顷,林苗基地1000多公顷;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建成林下白云茶、林下栀子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打造出“新宝堂”“天露仙源”等一批具有侨乡特色的品牌产品,建有林药基地700多公顷、林茶基地2000多公顷。

    在我市构建的全域旅游格局中,乡村游、森林生态旅游成为主力。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形成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川岛飞沙滩等一批特色森林生态旅游品牌。

    随着生态发展区潜力持续激活,江门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绿色发展成绩单:乡村振兴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并获得粤西片区第一名;河长制湖长制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考评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台山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平获评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接下来,我市还将重点推进构建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打牢生态旅游业长期发展基础三方面工作,进一步激活生态发展区发展潜力。

    数说

    2020年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动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1.85亿元。

    3年来,我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累计完成投资约176亿元,推进项目超760项,建成广雅教育城、紫茶中学等超过30个重要教育设施项目,4条精品滨水岸线景观带,19条主要道路完成改、扩建,27条道路完成“白改黑”等全要素改造,高品质完成12个大型公园、逾150个中小型公园以及49个“口袋公园”的建设和升级。

    广海湾片区完成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区位调整、区域环评四大文本。

    建成商品林基地约20万公顷、林苗基地1000多公顷、林药基地700多公顷、林茶基地2000多公顷。

    乡村振兴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江门

    样板

    开平市入选全国

    第四批“两山”

    实践创新基地

    2020年10月,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公布,开平市成功入选。

    作为我市中西部的瑰丽明珠,开平市近年来始终将生态环境、侨乡资源和世界遗产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和最大品牌,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将“两山”实践作为该市的“一号工程”,同时将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三项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实现了从“拥有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到“保护绿水青山、挖潜金山银山”主动作为的成功转型,探索出侨乡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创新路径。

    为了保护绿水青山,开平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浓度连续4年下降,空气质量达标率逐年提高。目前,开平市5级河长制实现河流100%全覆盖,形成“一张图+巡查App+无人机+问题整改督办”为手段的河湖监管体系,开平市城区住家船专项整治经验成为省河长制五个先进典型案例之一,农村污水治理经验被全省推广。

    目前,开平市森林覆盖率达45.49%,蚬冈群星村、苍城联兴村、大沙岗坪村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金鸡镇白云石公园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公园,塘口镇、百合镇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小镇。

    为了挖潜金山银山,开平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在县级水源地保护区科学处理好山与水、主与客、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开平市大沙镇,“广东省森林小镇”的名片留住了群鹭纷飞,引来了游客簇拥;在塘口镇,强亚村通过乡村振兴华丽转身,成为网红打卡地,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两山”画卷正在开平全域展开。

    天露山群山环抱,孔雀湖碧水荡漾,在诗画般的山水里,品一缕醉人的茶香……如今,每个住在开平、来到开平的人都能够用脚步丈量世界遗产,体验田园生活,享“两山”建设成果。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