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江门多项改革措施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包括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江港澳商事登记直通车、“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等。去年12月29日,江门市人民政府印发《江门市属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希望通过改革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市属国资实现打造千亿级平台。
没有一项改革是在和风细雨中完成的,只有大刀阔斧、真刀真枪向前推进,只有勇于打破“从来如此便正确”的惯性依赖、敢于突破“万山不许一溪奔”的利益掣肘,改革才能不断闯关夺隘、拨云见日。
近年来,江门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紧紧盯住发展“堵点”和民生“痛点”,真刀真枪推进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数字政府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江门正不断改出动力、改出红利,树立起改革先锋的地方样本。
文/图 陈敏锐
“跨境通办”“证照分离” 改革刀刃向内为人民“添便利”
“有了这个服务点,澳门居民不用特地跑到江门就可以办理补贴申请、养老年审等相关业务,十分方便。”澳门立法议员、澳门江门青年会会长郑安庭竖起了大拇指。
郑安庭点赞的是去年10月我市在澳门设立的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澳门服务点暨港澳青年(江门)创新创业服务站。该服务点作为全国首个设立在港澳地区的人社服务站点,迈出了大湾区人社服务“跨境通办”的第一步。
“真是太快了!”2019年5月24日,建邦杭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响桩动工,广东建邦杭萧装配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海明情不自禁地感叹。5月8日摘牌,5月14日签订土地出让合同,5月15日拿到施工许可证——这是全国第二个、江门市首个“交地即开工”的项目。
近年来,江门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始终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让群众、企业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促使全市营商环境根本性好转。
企业开办是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的第一关,其便利化程度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从2018年起,我市就推行开办企业“一窗通、一网通”服务,将传统办事流程改造为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一窗受理、并行办理”流程,开启开办企业全景式服务,开办企业时间压缩为5个工作日内。
2019年以来,我市持续简化企业登记环节,实现企业设立登记0.5个工作日内办结、印章刻制备案2小时内办结、符合条件的新办纳税人申领发票即办的服务模式,全市全面实现“开办企业1天办结”。
目前,江门开办企业时间从2017年13.9天、2018年3.39天、2019年0.39天,压缩至0.08天。江门“开办企业1天办结”经验被全省复制推广。
同时,为杜绝因为“先证后照”让企业走入“死胡同”的尴尬境地,2017年5月江门市被批准成为全省“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市后,精准聚焦量多面广的市县两级审批事权,于2017年8月和2018年5月先后实施134项审批事项分类改革,其中有16项在全省率先实施,实现“四减一提升”(减流程、减时间、减材料、减成本、提效能),其中在全省率先推行3轮食品药品许可承诺制改革,审批流程压减一半,审批时间压缩90%以上。
全省率先试点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行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不动产交易登记集成改革,联合审图全面推行……每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都力求为市民、为企业“添便利”。在改革的过程中,江门各级各部门同力协契,取经问道,见贤思齐,共同下好“一盘棋”。而奋楫争先的江门,也不断为全国贡献着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江门改革经验”。
深化“数字政府”改革
夯实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基础
“以前办理证照需要到行政服务中心拿预约号、再‘排长龙’,不仅时间长,而且手续复杂。没想到,现在办理起来这么便捷。手机操作,智能化秒批,真的太方便了。”去年5月,蓬江区蛮牛餐厅负责人高泽添通过手机操作之后现场领到全国首张智能许可的《食品经营许可证》。
高泽添的体会,正是近年来我市数字政府改革的生动实践。自2018年成为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江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抓手,全力推动“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打造“政务服务无堵点城市”,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力,为高质量发展厚植数字根基,为全省深化“数字政府”改革提供了鲜活的“江门样本”。
我市以建设大湾区最优最先进的营商环境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依托“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靶向发力,探索催生一批数字协同治理的优秀案例。其中,商事主体“微信+智能审批”、食品经营许可“智能秒批”改革全国领先,企业“准入”“准营”联动提速,不动产登记实现线上线下“智能秒办”,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税证联办”智能计税系统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不动产增量房登记地“零跑动”“零材料”和申办全程减至10分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受理系统2019年12月上线以来,项目平均审批用时由原来391天压缩至28天,工程建设项目“一码通行”“拿地即开工”逐步常态化。同时,江门还在全省率先实施“广东省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网络监督平台”省市一体化部署,“互联网+监管”体系渐趋成型。
越是进入深水区,越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上下联动、多方合力破解改革“中梗阻”“破碎化”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提升制度优势。在“线上不断突破”的基础上,江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政务服务无堵点城市”保障机制实现“常态化”。
据统计,全市1520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办理,政务服务“两减一即”(减时间、减跑动、即办率)指标大幅跃升,即办率由16.63%提升至97.98%、时限压缩率由64.13%提升至95.10%。“一网通办”指标居全省前列,全市开通电子证照261种,466项高频事项实现“免证办”。“跨域通办”逐步扩展,70项服务实现湾区通办、125项港澳高频服务实现“跨境通办”。“指尖办、随时办”成为新时尚,每2名江门市民就有1人在使用“粤省事”,近7成企业和个体户已注册“粤商通”,推广应用率居全省第一。
此外,我市不断夯实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基础,线下服务便利高效,全市城乡铺设655台“侨都之窗”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在512个银行网点开设“政银通办”服务专区,解决群众“就近办”难题。“政银通办”改革入编广东省2020年“数字政府”建设优秀案例。
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建设全覆盖
市民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医改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加强对医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市委书记任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卫生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聚焦体制机制创新与利益结构调整,多次组织谋划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近年来,我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将医联体建设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起把推动医联体建设项目纳入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中,同时列入“书记工程”,以市政府名义印发《江门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全市开展16个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我市医联体总体规划建设的雏形。
2019年,我市被确定成为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通过网格化规划布局医联体,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大力推动分级诊疗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改善医疗服务现状,切实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
去年5月,市政府印发实施《江门市深入推进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全覆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蓬江区、江海区由市直三甲医院牵头建设城市医疗集团,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在辖区内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全覆盖。
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方面,市中心医院在深入推进与江海分院城市医联体各项工作基础上,与蓬江区政府、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协议,三方合作共建城市医联体。市五邑中医院在指导恩平分院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医联体上下联动的作用,助力江海分院专科建设,突出中医药优势,联防联控落实疫情防控工作。市人民医院在探索与基层卫生院以及民营医院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基础上,先后与蓬江区杜阮、棠下、潮连、荷塘等镇(街)基层医院签订城市医联体建设协议,全面进入医联体实质性运作阶段。
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新会区等五个市(区)先后印发辖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方案并落实医共体挂牌运作。截至2020年底,我市实行县域医共体建设的5个市(区)中,台山市、鹤山市已落实唯一法定代表人;鹤山市、恩平市已落实统一行政管理;新会区、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在县域医共体建立了心电诊断中心;开平市、恩平市建立了检验中心;新会区、鹤山市、恩平市建立了影像诊断中心;恩平市制定了县域医共体内县、镇两级疾病诊疗目录。其中,台山市作为我市医共体建设标杆县,其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的基层综合医改工作得到省卫生健康委的充分肯定,被推荐在全省深化医改专题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
“不用再跑去台城街道,就有来自市里的医生为我诊治,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诊疗服务、平价的收费、高比例的报销,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日前,66岁的江门台山市斗山镇居民吴叔因跌伤到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接受治疗,由于老人基础疾病多,手术治疗难度大,在综合评估后,该院借助与台山市人民医院成立医共体骨科联盟的优势,邀请了名医陈庆华会诊、指导,并协同该院外科团队开展手术。术后逐渐康复的他对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照顾表示感谢,更为“医共体”建设成效点赞。
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如今,越来越多像吴叔这样的乡镇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免去了四处奔波、异地求医的烦恼。江门医改工作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在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县域医共体建设、医养结合试点城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健康促进县(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医改试点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获得国家和省的充分肯定和激励表彰,市民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数说
简化企业登记环节
2019年以来,我市持续简化企业登记环节,实现企业设立登记0.5个工作日内办结、印章刻制备案2小时内办结、符合条件的新办纳税人申领发票即办的服务模式,全市全面实现“开办企业1天办结”。如今,开办企业时间从2017年13.9天、2018年3.39天、2019年0.39天压缩至目前的0.08天。
实现“零跑动”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我市依托“技术创新+模式创新”靶向发力,在全省率先开发应用“税证联办”智能计税系统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不动产增量房登记地“零跑动”“零材料”和申办全程减至10分钟。
“拿地即开工”逐步常态化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受理系统2019年12月上线以来,项目平均审批用时由原来391天压缩至28天,工程建设项目“一码通行”“拿地即开工”逐步常态化。
“跨域通办”逐步扩展
全市1520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线上线下多渠道办理,政务服务“两减一即”(减时间、减跑动、即办率)指标大幅跃升,即办率由16.63%提升至97.98%、时限压缩率由64.13%提升至95.10%。“一网通办”指标居全省前列,全市开通电子证照261种,466项高频事项实现“免证办”。“跨域通办”逐步扩展,70项服务实现湾区通办、125项港澳高频服务实现“跨境通办”。
江门
样板
广东首个国家级 基层立法联系点花落江门
基层声音“直通” 最高立法机关
“曾经遥不可及的立法,如今就在身边,基层的声音‘直通’最高立法机关。”作为我市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首批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之一,年逾六旬的何树榕感慨万千。去年8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启动。这也是全省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
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拓宽社会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与便捷度,是我国立法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让基层群众的立法建议能够乘“直通车”第一时间反馈到立法机关的重要途径,为全面实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15年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江门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狠抓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在全市设立了15个首批市级基层立法联系点,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让老百姓直接参与立法过程,有效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近年来,江海区不断扩大立法联系单位范围,在区直部门、街道办、各人大代表联络室和条件较成熟的村(居)委会、商会、行业协会等54个单位设立立法联系单位,并建立法律咨询专家库,去年引入32名法律专家。
值得注意的是,江海区探索创新立法意见征集模式,率先在社区建立立法意见义务收集员模式,由社区退休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各行业代表、入驻社区律师组成,推动立法信息采集面更广、质量更高。
5年来,江海区人大常委会共收到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下发或转发的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稿70多部,形成意见建议400多条,有关意见建议多次被立法机关采纳。
在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个“最后一公里”,江门以点带面,发挥江海区“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创新立法意见征集模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努力践行“全过程民主”,全面提升江门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水平,让越来越多“基层声音”“百姓声音”“侨乡声音”,将搭乘基层立法“江门号”直通最高立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