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6版:担当写新卷 奋斗续新篇——市委十三21/2021-01-21/T06/4661611165462287.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脱贫攻坚谱新曲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1 年 1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市扶贫工作连续4年获省“好”最高等次
脱贫攻坚谱新曲

台山市汶村镇渔业光伏产业园成为当地贫困户不断积攒财富的“阳光存折”。
恩平市那吉镇大力发展“养蜂采蜜”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带动村民从“甜蜜”出发,走上小康致富路。

    “白切鸡是粤菜经典名菜,做法看似简单,要做好却不容易。”在广东厨艺技工学校“粤菜师傅”培训班上,甄剑保说,“来这里不到1个月,学会了做黄鳝饭、五味鹅、台山咸汤圆……”甄剑保掰着指头数,眼神里透出自信和骄傲。

    岂不知,1个月前,甄剑保还是个“无业游民”,一家老小开支不小。一筹莫展之际,甄剑保被推荐参加“粤菜师傅”培训班,“学费全免,学的东西也多。以后当上厨师收入高,日子有盼头。”

    像甄剑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广东厨艺技工学校累计培养“粤菜师傅”近4000名,超过六成是低收入人群,有300多名学员是精准扶贫对象,“粤菜师傅”激发脱贫内生动力,走出一条舌尖上的脱贫攻坚路。

    据了解,我市坚持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户”责任机制,进一步深化“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持续加大实施“11+3+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凝聚起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现行标准下,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5974元增加到2020年的21087元,年均增长28.69%;扶贫工作连续4年在全省考核中被评为“好”最高等次;全市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提升”目标,小康梦在侨乡逐步变为现实。

    文/毕松杰 

    图/毕松杰 陈光海 

    培育脱贫“带头人”

    村道蜿蜒,斜阳穿过密密的枝叶,洒下绰绰光影。台山市广海镇城北村振华小学明亮的“金钥匙讲堂”内,崭新的桌椅、电脑,先进的投影设备一应俱全,孩子们的读书声响亮且充满活力。

    扶贫先扶智。过去,振华小学办学条件差、电教设施简陋,各类设施设备十分老旧。城北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晶新走访了解后,整合发动所属单位江门海关力量,修建“金钥匙讲堂”和崭新的图书角,并为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设置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张晶新还从技能培训、危房改造、建立扶贫车间、搭建网络销售平台等方面打出扶贫“组合拳”,帮助村里2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2019年起,我市启动实施“百名第一书记”驻村工作,从市、县、镇三级选派24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同时,我市全面落实农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严格联审条件资格,调整农村党组织书记241名,全市村(社区)书记平均年龄下降2岁,着力打造有党性、有情怀、有文化、有能力、有口碑的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恩平市横陂镇蓝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健友瞄准当地咸淡水交汇、群山环抱等优越自然条件,筹建蓝田青蟹养殖基地,对传统的螃蟹养殖进行技术改革,让青蟹搬进“豪宅”、吹起“空调”,开发全新咸水循环系统,培育高档品种,提升当地青蟹的品牌美誉度。

    目前,蓝田青蟹养殖基地已成功带动横陂镇70户贫困户增收,共为精准贫困户分红60多万元,每户每年增收超5000元。同时,青蟹养殖很快在当地产生龙头和聚集效应,大幅提高周边50多户100多公顷的蟹苗产值,年增收可达30万元,带动沿海渔民捕捞青蟹苗收入20多万元。

    基层党组织不光要成为贫困群众的坚实靠山,更要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我市出台《江门市农村基层组织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实施方案》,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农村党组织领导地位;完成65个在册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工作,“摘帽”率达100%;开展“三个三”基层党建品牌创建工程;深入推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帮助农村党组织带领集体经济组织壮大经济实力。

    铺就“造血扶贫”致富路

    沿着山路行进在开平市大沙镇岗坪村漫山遍野的茶园中,映入眼帘的是层层梯田。岗坪村是革命老区村之一,也是江门海拔最高的村,因山路崎岖、林多田少、连年歉收,过去很多年,村里的青壮年走的多、回的少,村子一度濒临衰败。

    返乡创业者梁小汕让这一切发生了变化。他整合岗坪村的茶叶产业资源,成立江门市天露仙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露仙源”),引进全自动化生产线,并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将零零散散的茶叶种植集中起来形成规模。

    如今,天露仙源一步步发展成为江门市农业扶贫龙头企业,改良、培育出云南大叶、金萱、鸿雁、白毛等20多个名优茶种,带动种植逾133公顷。“经过近10年的经营,已经有近80户农户加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还有部分村民直接成为我们公司的员工。”梁小汕开心得合不拢嘴。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近就业的长远之计。近三年来,我市累计建成规模扶贫项目215个,涉及资金1.37亿元,实现全市所有镇(街)产业“全覆盖”。2020年设立首期额度不少于1000万元的产业帮扶发展基金,支持扶贫新产业新业态、联贫带贫经营主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必须加大就业扶贫力度。我市积极将“企业开到家门口”,共鼓励引导和推动企业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和就业安置基地112个,累计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736人;累计新增开发公益性岗位479个,累计安置贫困人员309人。

    我市就业扶贫保障工作实现了三个100%:全市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享受“一对一”就业服务,6104人实现就业。有就读意愿的贫困家庭学生100%入读技工院校并100%享受优惠政策。有职业技能提升意愿并符合条件的100%享受技能提升培训。

    此外,我市结合“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创新技能型就业帮扶。2020年以来,加大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力度,成立工作专班,开展精准摸查精准服务工作,深入实施“就业扶贫助复工”行动,全力以赴把贫困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江门。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2020年7月,位于广州的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江门馆正式开馆,成为江门消费扶贫的形象窗口,展销数百种消费扶贫产品,打造消费扶贫升级版,让消费扶贫进入“快车道”。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群众,一头连着广阔市场。我市累计建成江门消费扶贫平台以及7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连续两年举办“消费扶贫—江门行动”系列活动。开展驻村第一书记“直播带货”“巾帼助农产销对接”“以购代捐”等活动,推广“短视频+网红”线上农产品营销模式,帮助扶贫企业带货。

    据统计,我市已实现消费扶贫产品消费总额超2.7亿元,带动贫困户4000多户增收。大力实施消费扶贫,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是充分发挥消费扶贫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至关重要的一环。

    此外,我市搭建“政府+行业+社会”大扶贫工作平台,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创新开展“千(万)义工助千户”“百医牵百村”“百企扶百村”三大社会帮扶模式,积极发动志愿者、医疗服务队和企业力量开展脱贫帮扶。实施大社区扶贫,以广东扶贫济困日、全国扶贫日等为契机,开展扶贫慈善活动,强化社会资源链接,2016—2020年累计筹集善款达8.43亿元,广泛用于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助就业等领域。

    从创新消费扶贫到凝聚社会合力,我市正积极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2014年实行城乡统筹帮扶到2018年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改革探索,再到2019年和2020年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我市不断探索推动扶贫方式向“造血式”“常态化”“大合唱”转变,基本形成相对贫困治理的“三合一统”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改革经验。

    其中,恩平市是全省唯一城乡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先行试点县市,形成“1+7”低收入对象帮扶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养老帮扶、教育资助、住房饮水安全保障、救助供养保障等措施,将扶贫开发政策融入常态运行的社会救助政策中。同时,综合考虑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生活状况三个方面12项指标,提高帮扶对象识别度。

    我市还研究制定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行动方案,通过实施增强乡村产业带动能力、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10条措施,全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数说

    党建引领

    市、县、镇三级选派24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调整农村党组织书记241名,全市村(社区)书记平均年龄下降2岁,配备书记储备人选2600多人。

    产业扶贫

    累计建成规模扶贫项目215个,涉及资金1.37亿元,实现全市所有镇(街)产业“全覆盖”。此外,2020年设立首期额度不少于1000万元的产业帮扶发展基金。

    就业扶贫

    累计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等就业扶贫点112个,累计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736人;新增开发公益性岗位479个,累计安置贫困人员309人。结合“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创新技能型就业帮扶。

    消费扶贫

    建成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江门馆、江门消费扶贫平台以及7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实现消费扶贫产品消费总额超2.7亿元,带动贫困户4000多户。

    对口协作

    对口扶贫协作广西崇左市天等、大新、宁明、龙州4个县和对口支援的四川甘孜州2个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连续4年在省扶贫成效考核中均获得“好”等次。

    江门

    样板

    我市落实财政资金援助崇左4个县5.79亿元,推动237个援助项目落地开花

    江门崇左共画 脱贫致富同心圆

    2017年9月以来,我市坚持“输血+造血”帮扶同步推进,落实财政援助资金5.79亿元,推动237个援助项目落地开花,从人才支援、资金支持到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与广西崇左市共画脱贫致富同心圆。2020年5月11日,随着崇左市天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连同大新县、宁明县、龙州县,江门结对崇左的4个扶贫协作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在中央对各地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崇左市连续三年被抽中接受国务院第三方考核检查,都取得好成绩。省扶贫办指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上,江门啃了硬骨头,作了大贡献,成绩经得起检查,经得起考验。

    为扶贫协作注入“智”动力

    “要想群众真脱贫,扶贫干部得先脱一层皮。”这是鹤山市驻龙州县扶贫工作组组长杨海泉常说的一句话,他带领扶贫工作组一村一村走,一户一户问,掌握龙州县真实情况,制定9个对口帮扶方案。

    3年多来,杨海泉带领扶贫工作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当地办起扶贫车间,将龙州县优势资源推介到江门,吸引江门企业到龙州投资。2018年8月,龙州县打响广西国定贫困县脱贫“摘帽”第一炮,取得开门红。

    不止于此,大新县扶贫工作组引进摩托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边境旅游业;天等县扶贫工作组打造龙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一条街,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宁明县扶贫工作组创建协作产业园吸引34家粤企落户,年产值预计可超1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

    “3年间,挂职干部尽职履责,主动作为,极大促进了崇左的资源集聚和产业发展。”崇左市扶贫办总经济师农贵新表示,崇左市贫困人口以及贫困发生率分别由2015年底的27.88万人、21.92%,到2020年底实现清零。

    在这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带领村民致富的扶贫干部、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教书育人的教师奔赴扶贫一线,把江门的发展经验、医疗技术、教育理念等送到崇左4个县的角角落落,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动力。

    新会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蔡夏英推动创建宁明县妇幼保健院贫困人口妇女保健科(乳腺专科),填补宁明地区宫颈专科及乳腺专科的空白;台山市华侨中学老师龙超洪到天等县支教2年,该校高三年级的数学平均分从50分、60分提高到90多分,去年他更是下定决心举家搬迁至天等县。

    据统计,我市累计向崇左选派挂职干部13人次,铸就扶贫“铁军”。与此同时,我市还选派专业技术人才支援179人次,让跨越山海的深情永不褪色。

    引导48家粤企投资兴业

    大新县下雷镇志兴村凌孔屯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土地贫瘠。但就在这个山沟里,由粤桂扶贫资金建设的兴利皇鸽养殖扶贫基地,各地采购商络绎不绝上门收购,让当地贫困户的致富梦成为现实。

    “我在这里养鸽快2年了,每月能领到三四千元工资”“丈夫的医疗费慢慢还清了,儿子今年还开了新车回家过年,日子过得越来越好”……黄爱平,家住大新县下雷镇志兴村凌孔屯,参加养鸽产业扶贫项目成了她拥抱新生活的岔道口。

    产业找对头,小康有奔头。我市一方面紧抓产业脱贫“治本”作用,另一方面抓住“因地制宜”这个核心,做到“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糖业是崇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地农户大多靠种植甘蔗为生。近年来甘蔗种植增收效果不理想,数量巨大的甘蔗尾叶被废弃。为了化解这种“甜蜜的烦恼”,我市引入鹤山企业投资成立广西龙州甘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牛集团”),着力打造全产业链扶贫模式。产业覆盖甘蔗尾叶生态养牛、智能屠宰、牛肉生态深加工、绿色冷链物流和无害化处理等。

    2020年4月,龙州县下冻镇驮江村声江屯贫困户凌志刚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利用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把旧房子的后院改造成生态牛栏,从甘牛集团购来带孕母牛当起“牛老板”。

    “以前一心扎在田里,每天日晒雨淋,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甘牛集团来了咱们县后,低价供给好牛种,免费传授好技术,还主动上门回收,加上田里的甘蔗、玉米都是现成的饲料,这么好的致富机会摆在眼前,贷款去做也值得。”凌志刚算了笔账,预计光销售牛犊一项,就能增收2万元。

    此外,我市依托崇左本地资源优势和粤桂扶贫协作优势,承接产业“造血生肌”,3年来累计引导48家广东企业到4个贫困县投资兴业。同时,与当地共建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扶贫产业园6个,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导30家广东企业进驻园区,投资额3.58亿元,累计吸纳贫困人口就业547人。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