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1版:担当写新卷 奋斗续新篇——市委十三21/2021-01-21/T01/91871611165985521.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接续奋斗新征程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1 年 1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民抗疫凝聚奋进力量
接续奋斗新征程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2020年,是挑战与机遇交织、危机与转机并存、艰险与曙光同在的一年。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调度,把疫情摆在压倒一切的位置,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化危为机,推动“双统筹”取得重大战略战果。

    2020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深圳经济特区走过波澜壮阔的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着眼“两个大局”为广东新发展阶段工作定位领航,殷切寄望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市委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迅速动员部署,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全市干部大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由市领导牵头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一步一步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省委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十三次全会相继召开,高质量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研究谋划“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全市干部群众牢记嘱托,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奋力在落实总定位总目标中走在前列。

    2020年,是江门各项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运营,加速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黄茅海跨海通道开工,因桥而生的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将撑起融入“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支点;“三区并进”,全市区域发展新格局渐次成形;五大万亩园区建设提速,有了支撑更大空间的产业平台;中微子实验站项目基本完成基建工程,大科学装置人才集聚效应令人期待;江门人才岛全面铺开建设,人才政策“特区”广受关注……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我们用担当实干书写了新历史答卷;踏上伟大新征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继写新的奋斗故事。

    潮涌珠江风正劲,敢为人先再出发。

    位于西江之畔、南海之滨的江门,地处改革开放最前沿,曾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如今,挥别了硕果累累的“十三五”、迈进了希望满满的“十四五”,侨乡正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起而行之,呈现出只争朝夕、生机勃勃的景象。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

    本报特推出“担当写新卷 奋斗续新篇”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策划:刘运华 统筹:谢敏 赵可义 唐达

    迈过岁末年初的门槛,回首2020年这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不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

    2020年,我们化危为机开新局,我们创造了历史。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市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全市上下闯过一个个险滩暗礁,战胜一个个风险挑战。

    2020年,侨乡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奋斗的丰富内涵:

    奋斗,是迎难而上的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闻令而动、向险而行,构建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奋斗,是矢志不渝的勇毅——即使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推动经济稳定向好的信心始终没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始终没变,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始终没变。

    奋斗,是志向远大的谋略——站在新起点上擘画了江门“十四五”的宏伟蓝图,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开启江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奋斗,是乘势而上的拼搏——举全市之力投身“双区”建设,深化与大湾区城市对接合作,充分发挥“双区驱动”效应,为江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抗疫精神凝聚奋进力量

    新年之交,江门汇悦·大融城、蓬江万达广场等城区商圈繁忙有序,这两处市区最繁华的商圈见证了整座城由冷清到繁华的转变。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江门闻令而动,把疫情摆在压倒一切的位置,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打出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战“疫”“组合拳”,用26天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再用22天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全部治愈“清零”,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到第三个月基本实现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正常化。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后,江门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毫不放松,防控成果持续巩固。

    回首江门这段惊心动魄的战“疫”历程,更能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的话中真谛。

    这里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责任担当。

    我市第一时间投入近千名医护人员参与隔离病区和发热门诊的工作,成立由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医学等相关医疗学科带头人参与的专家组;对每一例确诊病例实行“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管理,推动最好的专家和最好的救治方案进病房、到一线;选定全市技术力量最强、水平最高、防控经验最丰富的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和后备医院。

    这里有团结一心、齐心抗疫的必胜信念。

    医务人员白衣为甲、舍生忘死,疾控人员与病毒近身交战,公安民警辅警、基层干部、广大志愿者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寒风冷雨,奔忙在防控一线……全市1万多名党政干部下沉社区,11700个党组织、21万党员带头冲锋,近1.5万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值守,党旗始终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这里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大局意识。

    我市前后三批48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奋战在最紧急、最艰苦、最危险的抗疫前线;从北京到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无论是压条机、测温仪线路板,还是消毒杀菌器、通风设备,背后都有江门企业的身影,江门压条机调拨任务占全国调度量40%,向各地提供的防护服胶条占我省产量90%以上。

    这里有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深情厚谊。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我市在全省率先打通海外捐赠物资便捷入境通道,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侨团、企业积极响应,捐赠善款、物品折合人民币约2732万元,国务院联防联控指导组以及侨团所在国使领馆,对华侨华人大力支援祖国和家乡抗疫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随着海外疫情加速蔓延,第一时间制定工作方案,紧急筹集物资反向驰援,一批批防疫物资运往海外。

    支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全力支援湖北、有序返校复课、严防境外疫情输入……这些抗疫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汇聚成磅礴的奋进力量,助江门打赢了一场有一场硬仗,取得了“双统筹”的重大战略战果。

    经历战“疫”洗礼,江门为全国、全省抗疫大局作出了江门贡献,赢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主动和宝贵时间窗口,必将在江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化危为机破浪扬帆远航

    再看2020年,一条GDP增长的“微笑曲线”,见证了我市采取超常规举措、以超常规力度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的信心与魄力。

    从第一季度的-11.5%,到第二季度增速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增长0.3%,实现扭负为正,到预计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面对疫情严重冲击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一季度经济“深蹲”的不利局面,江门勇开“顶风船”,奔着矛盾问题去,迎着艰难险阻上,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立足办好自己的事,抢抓“双区”建设、“双城”联动机遇,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推动江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笃定心志全力推进“双区”建设,“软”“硬”联通双提速。

    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江门站开通运营,对接港珠澳大桥的黄茅海跨海通道动工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加快;首创大湾区人社服务“跨境通办”,在全国率先上线试行“商事登记+智能审批”“智能弯区通”,并将改革延伸到港澳地区,“软联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积极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五大万亩园区建设提速,江门人才岛建设全面铺开。

    ——“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新格局渐次成形,积极打造融合发展样板。

    我市已经初步搭建起推进“三区并进”工作的政策和规划体系;都市核心区一体化进程加快,都市核心区中心产城融合示范区去年累计完成投资逾91亿元,示范区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在全省率先成立自然资源统筹管理委员会,强化资源统筹协调。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尽力打破向上突围顶板。 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8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居全省第1;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鹤山工业城创建成为省级高新区;国家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粤港澳大湾区人类重大疾病大动物模型联合创新基地基建工程基本完成;五邑大学与中科院共建“数字光芯片联合实验室”,成功研发我国首颗工业数字光场芯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夯实协调发展底板。

    全市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市农产品冷链物流省级优势产区产业园获省财政扶持资金1.5亿元;市建档立卡的5097户16659人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结对帮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4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全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

    ——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补齐民生保障短板。

    多措并举保障底线民生,去年1—11月累计发放5亿元补贴,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面排查,确保没有一户一人因疫情致贫返贫;在全国率先上线新的公租房信息系统,住房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全部县域医共体进入实质运作阶段;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12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江门努力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从“十三五”圆满收官,到“十四五”全面擘画,江门在风雨挑战中越战越勇。

    “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一核’‘一带’交汇点,发展腹地广阔,产业基础扎实,侨资源得天独厚,链接世界、辐射内陆的优势明显,有责任有条件有潜力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出积极贡献。”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在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上,要求广大干部新时代肩负新担当、展现新作为。

    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伟大征程已在眼前。江门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在新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江门篇章!

    数说

    安全复工

    我市为重点物资生产企业解决700多名紧缺用工需求,通过省际包车、高铁专列组织逾万名员工安全复工,逾千名技校学生赴100多家企业支援复产,千方百计让机器转起来、企业动起来。

    防疫物资

    短短一个月,江门的口罩生产企业从1家变成16家,日产量从不足10万只到近500万只;仅用5天实现了防护服生产企业零的突破,医用防护服、红外额温计企业实现从无到有。

    稳就业

    去年1—11月,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补贴补助达6.57亿元,社保费减免返还超40亿元,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

    促消费

    举办促消费活动,发放总价值7184万元的消费券,拉动消费超10亿元。

    招商引资

    成立财经工作专班、稳投资工作专班,去年1—11月,推动273个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总投资1261.23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提质年”行动,全市洽谈引进投资超亿元项目149个,总投资额908亿元。

    江门 样板

    3次获国务院 致信感谢

    我市全力以赴完成国家和省防疫物资调配任务,坚决服从上级统一调度安排,急国家所需、尽江门所能,有力支援全国全省战疫大局。

    记者在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获悉,全市累计完成国家和省口罩收储任务720.83万只;完成国家压条机调拨任务45批次569台,占全省调度量57%、全国调度量40%;向各地提供的防护服胶条占我省产量90%以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先后3次专门致信,对江门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以及江门7家关键防护物资生产企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

    这背后,是江门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超常规的“双统筹”力度。疫情初期,我市迅速行动、及早部署,紧急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物资保障组,第一时间召开企业座谈会,动员60多家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提早复产达产扩产转产,防疫物资应急生产跑出了“加速度”。我市还出台实施“支持复工复产30条”和“1+N”组合政策包,及时让政策在掷地有声中开花结果,至11月底统筹安排防控应急经费4.91亿元,落实市“1+N”系列政策资金10.53亿元。

    这背后,不仅体现了江门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扎实、门类齐全的优势,更体现了我市民营企业的强大活力。江门市盈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盈通公司子公司)作为广东唯一的民营企业代表,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正是因为有了技术储备,我们才能快速大量生产防疫材料,应对疫情!”该企业负责人梁坤焕表示,借助技术储备,该公司突破了两大“不可能”:第一是压条机的产销量,从原来每月20台迅速提升至每月600台。第二是压胶条的产销量增长了10倍,由原来一天生产150万米迅速提升至一天生产1500万米。

    这背后,是江门企业家勇于担当的为国为民情怀,为企业家精神注入了新内涵。江门盈丰响应号召,主动把自主研发的压条机生产技术及设备图纸无偿提供给多家央企,为全国防护服产能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战疫当前,我们都是战士。”广东绿岛风空气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道说。该公司共向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等捐赠三批共247套设备。

    江门企业战“疫”故事、江门营商环境还引起央媒关注。去年7月26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深度报道了江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10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再次聚焦“广东江门: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