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新会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新会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牢牢把握“双区”建设、“双城”联动重大历史机遇,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会区将全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奋力跻身千亿GDP强区行列,为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以及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新会力量。
文/江门日报记者/叶田 任晓盈
“划重点”看亮点
“双统筹”工作扎实有力
疫情防控成效显著。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常态化防控有力有效,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全区疫情防控始终保持低风险等级。
工业经济质效稳步提升。全年减税降费超20亿元。修订“黄金十条”,兑付奖励超5000万元,惠及企业147家。创新推出“云招商”“云签约”,开展项目集中动工暨“两看两比”活动5次,全年引进项目落地率94.3%,排名全市第一。
外贸与消费加快复苏。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作,“一日游”、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货物通关最快10分钟办结。港澳籍船舶入境维修业务启动,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五金不锈钢制品)获商务部认定。出台夜间经济发展方案,发放各类消费券607万元,拉动消费超6000万元,商贸企业上半年全面复商复市。文旅产业逐步回暖,全年接待游客近1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100亿元。
“双区”建设迈出新步伐
枢纽门户日渐成形。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日均开行列车109趟,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新会段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江门大道三江至南门大桥段左幅、梅冈立交关键节点工程试通车。中开高速双水至凤山互通段主线建成。银洲湖高速全线动工。国道G240会城至牛湾段启动征地。南镇大桥、沙堆至古井公路开展勘察设计。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动工。
“两新城”建设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方面,碧海银湖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华立技师学院、华商职业学院实现“当年引入、当年动工”。珠西枢纽新城方面,12项公共配套设施工程启动建设,新城碧道示范段建成开放,英洲海水道(城区段)实现“不黑不臭”,新会实验幼儿园(枢纽新城分园)主体工程封顶。
产业平台提质增效。三大万亩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10亿元。新引进超亿元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超160亿元;新开工项目8个,新建厂房面积15.6万平方米。
创新动能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4%,新增高企92家、省级博士工作站2个。新会创新走廊提质增效,中集智库成为首个省级科技孵化器,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一期封顶,中科联合生命科学产业研究院落户。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数字政府”建设加快,655项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试行“模拟审批”机制,首创“交地即交证”。
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新(改)建城区道路3条、“口袋公园”10个,升级改造老旧小区4个,古冈市场、濠桥市场等成为首批超市式集贸市场。马山公园完成改造,新会学宫、大新路-仁寿路片区纳入省历史文化街区。试点开展“智慧停车”,路边泊位周转率提高3倍。主城区环卫实现一体化运作,建成垃圾分类科普馆和26个垃圾分类示范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推进。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创建省级示范村6个,66%村(社区)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打造“葵乡美丽廊道”276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2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厕113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221个,村庄保洁覆盖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整治普速铁路沿线环境隐患点143个。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获评“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网上交易系统上线,成交金额平均溢价达35.8%。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新会陈皮全产业实现产值近100亿元。大鳌南美白对虾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大鳌镇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古井镇获评“中国美食特色小镇”,会城茶坑村被评为广东特色名村。
群众幸福感不断提高
三大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效。脱贫攻坚“回头看”深入开展,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2万元。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牛湾国考断面稳定达到优良水质,城区4条黑臭水体治理基本完成,完成19台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89.9%。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良好成效,获得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27.4亿元。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全区民生支出66.5亿元,增长5.7%。全区新增养老床位890张。新会技师学院挂牌成立,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近7000个,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足球特色学校6所,新增国家卫生镇4个。
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打掉涉恶犯罪集团和团伙10个,刑事治安警情下降9.2%,交通事故下降6.8%。单位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连续8年被评为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优秀区。
政府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贯彻“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深入开展“政治能力提升年”行动,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创建活动,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全面进步。
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镇街体制、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731项区级行政执法权下放镇街,行政执法“两平台”全覆盖。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3万条。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建议237件、政协提案210件。
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办文、办会、督查事项进一步压减。坚持厉行节约,大幅压减部门非急需、非刚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7925万元。
指明方向
坚持畅通经济“双循环”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银洲湖产业带。坚定工业立区不动摇,推动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坚持“项目为王”,着力引进一批“总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开展项目集中动工及“两看两比”活动,力争完成工业投资170亿元。
强化创新支撑引领能力。主动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攻坚,继续办好新会创新创业大赛。深化“零门槛”户籍改革,吸引一批“高精尖缺”人才落户。发挥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作用,高标准建设全国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新会分中心。
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夜间经济集聚区,擦亮湾区“微度假”目的地名片,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发挥新会中医药特色优势,引导发展健康服务业。
推动国有资产高质量发展。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做大做强国资五大板块。优化国有资产资源配置,加强国资监管,完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
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新会港、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运营实效,做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五金不锈钢制品)。大力发展“一日游”、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打造珠江口西岸金融高地。办好新会陈皮、古典家具文化博览会,充分挖掘梁启超、蔡李佛等特色文化资源,持续擦亮本土文化品牌。
坚持投身“双区”建设
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高水平构筑产业平台。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做实做强三大万亩园区。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园扩园,力促银洲湖纸业基地扩能增效。在中开高速、银洲湖高速、国道G240交汇处附近,谋划打造新的万亩园区。
全面铺开滨海新区建设。加快提升新区形象,加快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一期、碧海银湖二期等项目进度。充分利用港澳、广深资源,着力引进海洋经济、滨海旅游、金融会展、国际科教等产业,努力打造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示范区。
提升枢纽新城能级量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推动新城中央商务区(CBD)尽快成形。加快珠西商务中心、文华商业广场、钧明都市文旅项目建设,增强万达—美吉特商圈活力。
构建立体交通大格局。充分释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效应,推动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新会段加快建设,完善“四纵四横”大交通路网,优化高快速路网布局。
打造更优更惠营商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重新修订新会“黄金十条”,用好新会“效益十条”平台。落实市“金种子”三年行动计划,推动芳源环保登陆科创板。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高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省级示范县、镇、村创建,打造5个乡村风貌提升示范片。建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全产业链数据平台,加大道地品牌保护力度。推动南美白对虾、黄皮果蔗等优势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中心。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用“绣花功夫”精细化管理城市,切实整治城市乱象,进一步提升城乡环境面貌。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臭氧污染治理,生活源、工业源、农业源、内生源“四源共治”,土壤污染联防联治,深化河长制湖长制,提高固废无害化处置能力。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社会保障质量。全年民生预算安排71.7亿元,增长8%。集中力量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推进健康新会建设。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持续巩固防控成果。推进新会区人民医院创三甲,建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统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深化教育集团办学,打造“教、科、研、训”一体化教师发展中心。优化学前教育“名园+分园”办学模式。全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筑牢安全发展底线。落实扫黑除恶长效机制。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派出所基层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坚持加强自身建设
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第一议题”制度,带头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深化镇级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全力打造“阳光政府”。
打造廉洁高效政府。大力整治“四风”,严控“三公”经费预算,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令十条”。压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维护政府系统清正廉洁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