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脱贫路上的“巾帼力量”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1 年 3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脱贫路上的“巾帼力量”
——听她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她们是扎根基层扶贫一线的工作者,她们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她们的足迹是新会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个缩影……她们以不同角色,在新会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巾帼力量”,她们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更是推动者。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四位妇女典型分享了她们在脱贫路上的故事。

    策划/冯瑶君 文/图 冯瑶君 任晓盈 殷浩轩

    大泽镇党委副书记、莲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敏    “为困难群众展露笑容而奋斗”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我矢志不渝的工作目标。2019年5月,初到大泽镇的我,首先走访了全镇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深入他们的家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贫困户的境况多是一片愁云惨雾,单亲家庭、劳动力缺失、因病致贫等,这些总是让我不禁潸然泪下,然而,贫困不相信眼泪,实干才能脱贫,手中厚重的走访记录时刻提醒我,要为他们展露笑容而奋斗。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而在精准扶贫的要求下,就业扶贫也要有更细致的考虑。来自单亲家庭的小美(化名)获安排到大泽镇扶贫性公益岗位当一名老师,但每次上门探访时,她总是对大家避而不见。我和小美同样是从广东财经大学毕业,我便以“师姐”的身份与她拉近距离。经过多次的沟通交流,她终于敞开心扉,她觉得难以适应教师的工作,希望能做与自己所学社工专业对口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专长。我及时将小美的想法向镇委汇报,在多方的牵线搭桥下,小美来到会城一家社工机构就职,实现她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愿望。工作一年后,小美变得开朗、活泼。看见“小师妹”重拾生活的信心,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仅仅靠“输血”远远不够,必须增强“造血”能力。经过走访调研,我得知莲塘村在2018年计划将松山4公顷(60亩)土地抵押,贷款用于建设工业园区,但是由于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在土地抵押方面出现困难,项目只能搁置。莲塘村作为大泽镇的“东大门”,与会城街道紧密相连,周边有着兴旺的红木家具产业,建设工业园区是一次实现“造血”的黄金机会。身为江门市金融局的干部,我决心从“老本行”出发,查阅大量相关文件,奔走在村和银行之间,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最终成功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方式,从江门农商银行获得70%的建设资金贷款,莲塘村成为新会区首条以此方式获得贷款的村。如今,松山工业园区首期两栋厂房的建设已经完成,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近两百万元收入。

    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了解到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借着新会区在全区开展农村积分管理的契机,我尝试在莲塘村创新开展“农村积分管理+金融”的模式,和江门农商银行开发“邑农贷”信贷产品。将村民的行为表现积分纳入贷款评价指标体系,让农村积分成为村民的担保,根据所获的积分获取相应的授信额度。“邑农贷”的利率比起昔日村民常用的无抵押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等更优惠,村民通过贷款购买了钩机、修起了新房等,纷纷发展起新事业,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这份工作再辛苦也值得了。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庄严宣告,令我和一众扎根在一线的扶贫干部感到光荣。但我深知,这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缩小城乡差距、防范返贫致贫等亟待我们去努力,我将继续歇尽全力,带领村民奔向更美好的生活。

    司前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关仲爱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三年攻坚,两年巩固。”这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精准扶贫工作的奋斗目标,至今仍刻在我的心中。

    我是司前镇雅山村人,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是一个“捱过穷”的农村女孩。因此,从2017年4月接过精准扶贫的工作任务,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从那时起,我暗暗下定决心,要认真做好每一户贫困户的脱贫攻坚工作,让他们能实实在在地过上好日子。

    在司前镇,脱贫攻坚一直是重点工作,而司前镇共有70户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为真实了解每户贫困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以便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把准脉搏”“对症下药”,在工作最初的两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到扶贫对象家中走访和收集资料。为了能够充分摸排清楚每户的情况,有的贫困户,我甚至要走访几遍。

    回望近4年的扶贫路,有辛酸、有泪水、有感动,也有温暖。有的扶贫对象因病致贫,听他们讲述自己与病魔斗争的经历,面对人生困顿的彷徨和心酸时,我会流下难过的泪水。有的扶贫对象的孩子经过帮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上学读书,看到这一幕幕,我会感到特别高兴和温暖。与扶贫户共同向前奔跑的点点滴滴,让我看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也成了我人生一段重要的经历。

    在跟踪贫困户的4年中,我和同事们准确地把握贫困户的思想动态及工作、医疗、教育情况等,从而一步步深入落实各项帮扶政策,按照上级指示认真做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表册填报、结对帮扶、政策解释、医疗救助、教育帮扶、住房改善、就业帮扶、产业扶贫等工作。

    从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变成了朋友,我们知道每户贫困户心中的期待和梦想。针对70户贫困户,我们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进行精准帮扶,其中,我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与蜕变:通过自身努力和小额免息贷款扶持,三益村的何主练发展种植新会柑,去年喜获丰收,新会柑卖出好价钱;通过努力打拼和就业扶贫,石步村村民李荣立,在圩镇租了一个店铺,开起五金配件加工店,现在请了3个工人,生意还不错;通过就业扶贫、结对帮扶,昆仑村的聋哑人李振棠把木棚维修店进行改造,有了固定的修车店,生活有了新动力……如今,历经多次动态管理调整,司前镇70户贫困户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部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达到“八有”标准,没有出现返贫现象。

    我想,这一切离不开扶贫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基层扶贫干部的心血,更离不开贫困户自身的努力。

    也许,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家庭还有很多,像我一样,每天在基层工作的扶贫工作者也有很多,我们为了“脱贫路上不落一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只要我们一直努力奔跑,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会城街道原扶贫对象何美珍   “我们一家的生活重回了正轨”

    我和丈夫、儿子一家三口居住在会城街道。我是一名没有太多社会阅历的妇女,之前一直做一些保洁的散工,定期到雇主家里或单位机构打扫卫生,月均收入只有700元。

    2017年,丈夫中了风,股骨头坏死,病情特别严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从那时起,我担负起陪伴、照顾丈夫的责任。但当时的保洁工作都需要定期到岗,有时遇上丈夫有突发情况,我只能第一时间回家照顾他,所以,大多数时间都无法胜任保洁工作。

    丈夫中风严重的那段时间,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都落在我的肩头上,感觉每天都过得特别艰难。儿子当时还在读书,孝顺的他利用周末时间兼职打工,帮补家计。

    万幸的是,在被生活压得快喘不过气的时候,政府及时为我们提供了医疗、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帮扶,减轻了我们家的负担。

    不久后,我们的生活迎来了转机。2018年,会城街道办和彩虹社工中心派专人上门探访慰问,详细了解了我们的家庭情况,并推荐我加入“春风计划”项目。同年6月,我开始参加“春风计划”项目的护理培训,在长达几个月的培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专业家政知识,大大提高了劳动就业技能。8月,我在彩虹家政公司争取到试工的机会;11月,我展示的家政劳动技能得到公司的肯定,于是,得到了一份美吉特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保洁的工作。

    在美吉特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我每天都将中心里里外外打扫一遍,不遗漏任何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一处污渍,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令人欣喜的是,美吉特商圈党群服务中心仅要求我每天到岗不少于3小时,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上班的时间。这样弹性的工作制度,让我可以更好地兼顾家庭。

    不仅如此,彩虹家政公司还与我进行灵活性家政劳务对接,有合适的保洁工作,便推介我去做。我偶尔也会接点手工活,比如做柑普茶等。现在,我的月均收入有近2000元,相比之前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此前,听到社工姐姐跟我说,我是“春风计划”项目帮扶对象中第一个实现稳定就业的人,我感到非常自豪、骄傲。

    现在,丈夫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不用我时时刻刻陪伴左右。儿子也找到了工作,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同时还能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不过,儿子一直对中医很感兴趣,所以,他在业余时间自学中医知识,近期正积极备考,希望他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我十分感谢政府和社工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轨,实现了脱贫,让我能同时兼顾好妻子、母亲、女性打工者的多重角色,让我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融入了社会大家庭,摆脱贫穷的困扰,再次感谢曾给予帮助的人们!

    崖门镇原扶贫对象覃悉兰     “坚持劳动,不能只靠政府养”

    我是一名农村妇女,平时在家务农,料理家务事。

    我患有高血压,丈夫患有眼疾,右眼几乎失明,左眼严重近视,我们夫妻二人基本不可能外出务工,当时儿子也仍在读书。2016年以前,我们一家三口仅靠耕种水稻、种植新会柑的收入及低保金,艰难维持生活。

    我家自有约0.23公顷(3.5亩)田地,其中0.1公顷(1.5亩)种水稻,0.13公顷(2亩)种新会柑。丈夫常说:“自己有手有脚,还有能力工作,就要坚持劳动、亲力亲为,不能只靠政府养,当懒人。”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时常跟他一起搭档劳作,比如春耕时期,我们就到田里看看秧苗的生长情况,做好插秧准备,还会到柑地里查看果树开花情况,看看有没有病虫害等。丈夫每天起早贪黑,蹬着自行车到田地里干活,我就紧随其后,帮着做事。

    2016年,我们成为精准扶贫对象,在政府政策扶持和镇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我们渐渐走出了“阴霾”。

    在医疗方面,崖门镇免费为我们购买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保险,还向我们发放医疗帮扶救助金,减轻了丈夫医疗费用的负担;在教育和就业方面,崖门镇为当时在校读书的儿子申请减免了学杂费,还将他纳入“102”栋梁计划,每月发放500元生活费补助,减轻了我们的负担,让儿子可以安心读书。儿子毕业后,在镇里人社部门的帮助下,顺利在新财富环保产业园的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有了一笔较为可观的工资收入。

    政府一直很关心关爱我们,我们一家人感激不尽。

    2017年,在镇残联的帮助下,我们申请了补助资金,重新装修了厕所;2018年,镇扶贫办提供了一笔补贴,我们利用这笔补贴对房屋进行维修。原本有些破旧的家换上了“新装”,我们一家人的生活更舒适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9年,镇村两级干部到我家慰问时,得知我们的新会柑产量不高、销量差后,立即组织党员、群众,为我们家滞销的新会柑寻找销路。记得当时很多党员义工都来帮忙采摘、打包新会柑,并送到了一家愿意收购的新会柑企业里。我和丈夫拿到卖新会柑获得的3000多元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2020年,镇扶贫办、村“两委”干部又关心起我家的新会柑种植和销售情况,除定期给我们送化肥外,还发动干部、群众购买我们的新会陈皮,我们因此增收了9000多元。

    今年,江门市粮油储备调剂有限公司还跟我们家签订了水稻收购合同,提前优先收购我家水稻田里产出的湿稻谷,为我们免除了稻谷的销路顾虑。

    在多方支持下,我们通过自己双手实现脱贫,没有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感谢多年来在我家脱贫之路上助力的干部、群众,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我们不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