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幸!女士同时身患两种癌症 幸运!医生一次切除两个肿瘤
江门市中心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
4岁小女孩也会得妇科病?
针药结合,可有效缓解痛经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 年 3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治疗痛经可以辨证论治、对症下药
针药结合,可有效缓解痛经

陈洁钦

    痛经是大多数女性的一大困扰,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肚子疼,不仅严重影响心情,还影响工作效率。而对于患有重度痛经的女性而言,更是会疼得死去活来,堪比生孩子。痛经只能吃止痛药吗?中医有无妙招?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天辅安中医馆中医师陈洁钦。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通讯员 张家嘉

    医学指导:

    陈洁钦:中医师,毕业于海南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擅长中药、刃针、针灸推拿、穴位注射、点穴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对运动后创伤、脾胃病、上呼吸道疾病、颈肩腰腿疼痛、带状疱疹、中风后遗症、神经性病理性疼痛、软组织创伤、周围性面瘫、痤疮、亚健康等疾病有独特治疗方法。

    “不通”“不荣”会引起痛经

    女性为什么会痛经?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多为实证,疼痛多在经前或经期,多因气滞、血瘀、寒凝、湿热等导致子宫血运不畅;“不荣”多为虚证,疼痛多在经后,为各种原因导致的气血虚弱,使子宫失于濡养。陈洁钦说,中医把痛经分为五大类型: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瘀阻型、气血虚弱型以及肾气亏损型。

    陈洁钦介绍,气滞血瘀者多有经前或经期乳房、小腹胀痛拒按,行经不畅等,应以理气行滞,化瘀止痛;寒凝血瘀者多有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月经前后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经血色黑有块等,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湿热瘀阻者经血质稠,平时白带色黄有异味,治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气血虚弱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或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心悸,经后小腹隐痛等,治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肾气亏损者多有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腰骶酸痛、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月经量少质稀等,治以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中医针药结合可治疗痛经

    前段时间,被痛经困扰五六年的黄女士来到陈洁钦的诊室。黄女士说,每次月经要来时,她就开始感到不舒服,经期前三天尤其痛,一吹冷风疼痛会加剧,且四肢冰冷。此外,经血颜色较暗,有时候会有血块。

    综合上述症状,陈洁钦确诊她的痛经为寒凝血瘀型,并对其进行辨证论治。月经前,陈洁钦给黄女士进行温针治疗,活血温阳止痛。月经期间,给她开具有活血温阳作用的中药口服。调理两个月后,黄女士痛经明显缓解。

    无独有偶,30岁的刘女士也是痛经的受害者。她的痛经属于细水长流的那种,虽然不是剧烈疼痛,但痛的时间相当长,月经量少且色淡。经期结束后,她常出现头晕的症状,平时脸色苍白。经诊断,刘女士属于气血虚弱型,医生遂给她开了补气血的中药内服。

    陈洁钦说,中医治疗痛经实际是辨证论治、对症下药,气滞则理气行滞,气血虚则补气血。中药可以调理体质,针药结合可以有效缓解女性的痛经。

    痛经与女性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女性应该如何保健?陈洁钦建议,平时注意调节情志,保持情绪稳定、精神愉快,使气机通畅、气血平和;经期忌食生冷、寒凉、刺激性食物,忌涉水、游泳,注意保暖,加强个人卫生;切忌偏食、节食,宜食清淡、富营养易消化的食物;适度运动,运动既能促进气血运行,又可强健正气,避免虚邪侵袭;房事不节、频繁流产易损伤肾精肾气,进而致使冲任虚损而致虚性痛经,因此要惜精保肾,节制房事,避免人工流产。

    延伸阅读

    痛经喝热水有用吗?

    问题1:痛经可以吃止痛药吗?网上说吃了会成瘾,产生依赖,是真的吗?

    陈洁钦:如果长期服用止痛药,有些止痛药是存在依赖性副作用的,而且止痛药有耐药性,同一种药吃久了之后效果会大打折扣。痛经吃止痛药治标不治本,对于持续的痛经,建议就诊,明确痛经的类型,对症治疗。

    问题2:女性痛经喝热水真的有用吗?

    陈洁钦:对于寒凝血瘀、阳气不足的患者而言,喝热水是有缓解作用的。

    问题3:很多人说,痛经的话,生了孩子就好了,是这样吗?

    陈洁钦:西医观点中,子宫颈管狭窄导致月经外流受阻,可引起痛经,这部分女性通常青春期来月经后就会出现痛经。对这些女性来说,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女性分娩后,子宫颈管会变松弛,月经外流通畅后,痛经自然就消失了。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