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教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学古诗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索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融合式课程探究
如何让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焕发别样的光彩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1 年 3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学古诗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让古诗文教学开成一朵永恒的鲜花,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 伍顺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加快,在小学阶段教育的德育渗透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随之不断凸显。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深藏在每一首诗词的字里行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向学生渗透,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教育。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美育渗透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老师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

    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录像,让他们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接着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作示范。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抑扬顿挫,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品德渗透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需要老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

    例如我执教的《江雪》,这首诗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是本课教学的内容。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复杂,而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能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这种感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是有所体会的。

    三、跳出教材,培养诗趣,情志渗透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学古诗,要本着“用教材教”的理念,有效开发教材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古诗教学如果只守住课文中几首,就如单腿走路,学生受益不大。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精读一首诗后,再拓展读其他几首诗,从而带读许多书。这样不仅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知解与领会的范围也将扩大很多倍。如学过陆游《示儿》后,我再让学生课外阅读《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学生对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的感受就能得到进一步深化。还有在教《游园不值》时,为拓展阅读其他诗人的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我提出了“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会吟出怎样优美的诗章呢?”这一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古诗,赞美春天的古诗吟诵声在教室回荡。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哲理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孩子们通过古诗词跨越千年与古人对话,在诗里,情感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寄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让古诗文教学开成一朵永恒的鲜花,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