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此诞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1 年 3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余氏大宗祠: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此诞生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已成为各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余氏大宗祠引人注目。1945年1月20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此正式成立。

   红途印迹

    近日,记者来到鹤山市宅梧镇靖村,路口一座大型的红色雕塑引人注目,上面几个大字“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瞬间映入眼帘。穿过小巷,便看见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崭新的砖瓦在阳光下反射出炫目的光,门却是陈旧的木头。新与旧共存一体,让人禁不住要探问它背后的故事。

    这座建筑便是余氏大宗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1945年1月20日,在这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正式成立,这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在粤中地区建立的一支党领导的抗日人民武装,属于华南抗日纵队之一。

    2009年,鹤山市政府、宅梧镇政府在广东省、江门市和鹤山市各级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筹集资金重建余氏大宗祠。如今,该旧址已成为江门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参观学习。

    文/图 黎禹君 黎秀敏 韦雪婷

    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

    走进靖村,踏上平坦干净的巷道小路,出现在眼前的是镶嵌着革命历史、乡村振兴等内容的村道,以及两旁在墙壁上喷绘了各式各样图案的民居……这一切,既显得安静祥和,又自然而然勾起了人们心中满满的“红色记忆”。说起余氏大宗祠,村民们都愿意聊上几句。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时,司令部就设在这座祠堂里,在这里领导了粤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并以宅梧为中心,开辟皂幕山敌后抗日根据地。”今年60岁的村民余国强是土生土长的靖村人,他像很多老村民一样,虽然不是亲身经历,但对这段在当地口口相传的历史铭记于心。

    根据土洋会议精神,1944年10月20日,由南(南海)番(番禺)中(中山)顺(顺德)游击区指挥部抽调主力组建的中区纵队约500人,在司令员林锵云等人的率领下,从中山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出发,向四邑地区挺进,实施向西发展的战略。

    同年11月7日,中区纵队历经跋涉,抵达鹤山宅梧,以皂幕山为中心,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建立活动基地,为继续向西发展打下基础。11月11日,中共广东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贯彻党中央关于“广东游击战争应以向西发展为目前主要方向”的指示。会议分析了珠江、粤中两地的情况,认为:原属珠江地区的中区纵队,抵达皂幕山后,还要执行继续向西发展,进而开辟粤桂边云雾山抗日根据地的任务。

    但是,部队越向西进发,离珠江地区就越远,难以与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取得联系。因此,会议决定对两地的抗日人民武装进行统一调整:在珠江地区,成立珠江纵队;在粤中地区另成立军分委,组成指挥部规模,在主力活动区敌后前线,用人民解放军名义树独立旗帜。省临委书记林平根据会议的决定,向党中央提出请示报告。

    “1944年12月,广东省临委委员连贯和梁鸿钧抵达皂幕山,在宅梧远香茶楼召开了联席会议,传达贯彻省临委和东江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精神,决定:撤销中区纵队建制,原纵队领导和机关一部分返回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组建珠江纵队;另一部分继续留在粤中,跟当地的抗日人民武装相结合,组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党史专家说。

    宅梧会议后,根据会议决议,中区纵队与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大队这3支地方抗日武装进行统一整编,组建全中区的人民抗日武装。

    1945年1月20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驻地鹤山宅梧向社会各阶层发出通电,宣布正式成立。1月29日,部队在宅梧举行“庆祝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大会”。从此,粤中地区的抗日斗争,开始了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领导、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阶段。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粤中地区高举抗日大旗,先后对日伪军作战15次,毙伤俘敌200多人,击沉日军运输船2艘,牵制日军兵力5000余人,成为粤中地区抗战的一面旗帜,为配合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粤中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重要阵地

    通往余氏大宗祠右后楼的巷子里,两侧的墙面有序地张贴着传承革命精神的标语,振奋人心。这个当年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办公的地方,依然保留着当时的木质门。门口上方,悬挂了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主任、广东省原省长刘田夫题写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的木匾。它见证了历史的辉煌,见证一点星火在余氏大宗祠种下,渐渐燎原,势不可挡。

    据了解,余氏大宗祠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原是三进四合院结构的硬山顶建筑,占地面积1651.2平方米。因年久失修,仅余右后楼。“我还在这里读过几年小学。”余国强回忆道,“1969年,由于村里缺乏资金建小学,将四座建筑的其中三座拆掉,木板铺阁变卖用作建校资金,砖瓦用于学校建设,空地置闲,仅保留了后楼的右座。”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保护和重建行动才得以启动。1992年,鹤山老促会拨款3万元维修旧址。2009年以来,在省、市各级部门支持下,宅梧镇筹集资金280多万元,重建余氏大宗祠,打造“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展览馆,并于2014年6月正式开馆。

    走进展览馆,细细参观陈列的历史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人仿佛走进那段峥嵘的抗战岁月。据管理员介绍,经常有单位或个人前来这里参观,重温红色历史。

    近年来,迎着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东风,宅梧镇乡村游日渐兴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也焕发新生机,并于去年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线路,这段红色历史的全貌也逐渐展现出来。

    如今,余氏大宗祠已被公布为广东省、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江门市党员教育基地,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鹤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等。“作为我市重要的军事设施革命遗址,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已成为各级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宅梧镇旅游办有关负责人说,据统计,2020年超10万人次来到这里参观学习。

    学习笔记

    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主任、教授廖显辉:

    传承革命精神 绝对忠诚于党

    抗日战争期间,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历史是华南抗战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重温这段历史,可以从中汲取丰富营养。

    要传承革命精神。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顽强不屈、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传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敢于啃硬骨头、冲破一切利益固化的藩篱,需要革命精神;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在反腐败斗争中坚持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更需要勇于自我革命的革命精神。

    要绝对忠诚于党。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决执行党的指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工作威力,人民武装才能胜利发展。在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党史课堂

    大槐顶伏击战:

    敌众我寡 近战歼敌

    1945年7月,入侵华南的日军为收缩防线,开始将盘踞在广州湾(今湛江)的日军撤出,向广州方向退守集中。7月中旬,粤中党组织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接到中共广东南路特委的情报:从雷州半岛撤退的日军主力部队3000余人,正沿广湛公路,向阳江、恩平方向行进,企图打通广湛公路开往广州。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随即率一团、六团部队,从恩平、阳江边境山区,星夜兼程,开赴广湛公路沿线。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到达后,立即得到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主动给部队让房子、借东西、挑水、送米、送菜,积极为部队打击日军创造条件。代司令员兼参谋长谢立全带人察看地形,选择伏击阵地和出击路线,决定在恩平那吉的大槐顶附近进行伏击。

    7月16日,我军将部队的主要兵力部署在大槐顶路段一侧的山地上,配置了轻、重机枪和掷弹筒,控制制高点,做好伏击准备。另由一团派一个主力连埋伏在距公路仅几十米的小丛林里,对敌实施近距离攻击,以达近战歼敌之目的;同时,根据敌众我寡的具体情况,决定采取切敌尾巴、打其殿后部队的战术,利用自己之长,击敌之短,以保证伏击战的胜利。

    17日中午,日军部队经过大槐顶,直至傍晚时分,日军殿后部队约二三百人,开始经过大槐顶。此时,我军一声令下,阵地上各种武器同时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日军殿后部队遭到突袭,人仰马翻,抱头鼠窜,乱作一团,战斗持续约40分钟。当前面的敌人回头增援时,我军已迅速撤出战斗,安全转移。此役,我军取得了毙敌三四十人、伤敌一批的重大胜利。大槐顶伏击战是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成立以来,对日军作战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

    五邑红 五邑魂

    抗日名将林锵云:

    人民心中的“林叔”

    新会区罗坑镇下沙村走出了一位抗日名将——林锵云。

    林锵云(1894—1970),出生于一个贫苦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广州起义,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斗争。

    1941年10月,林锵云指挥部队在顺德取得了歼灭伪军400多人的西海大捷,创造了在桑基、蔗林、水网地带开展游击战、以少胜多的奇迹。

    1944年10月,林锵云任中区纵队司令员,率领主力部队约500人,由中山五桂山经新会荷塘塔岗渡口强渡西江,挺进粤中,建立新鹤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5年1月,林锵云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员;1945年7月,任广东区党委委员;1946年6月,奉命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1947年,广东北撤部队奉中央命令改编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林锵云被任命为副政委。1948年8月1日至22日,林锵云以两广职工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了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被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林锵云回到广州工作,历任广东省第一任总工会主席、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

    林锵云一生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尽管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但他始终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人民的勤务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光明磊落,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关心干部,联系群众,被大家亲切地称呼“林叔”。

    近年来,林锵云故居成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新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会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罗坑镇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