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2版:十四五新启航——新会区当好全市高21/2021-03-29/T02/42331616951743856.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力争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行列 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1 年 3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会区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 坚持工业立区不动摇
力争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行列 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近年来,新会“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景观展现,河湖治理成效明显。 张奕维 摄
银洲湖纸业基地区位优势明显,水路、陆路交通网络均十分完善。 亚太森博纸业供图
轨道交通产业是新会区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未来中坚力量。
新会区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工程,将新会陈皮美食发扬光大。 张奕维 摄
随着江门站的正式开通运营,珠西枢纽新城功能更集聚、引领带动发展能力更突出。 张奕维 摄

    南海之滨,银洲湖畔,葵乡大地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跃居全国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7位;深江产业园、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三大万亩产业园区进入加速建设期;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开通运营,新会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银湖湾滨海新城与珠西枢纽新城南北呼应,向世人描绘出一幅人产城融合的宏伟格局;“黄金十条”“政令十条”“效益十条”等具有新会特色的政务服务品牌不断优化……

    展望“十四五”,时代正不断给“新会使命”注入新的内涵和外延。新会区委、区政府提出:新会区要在全市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行列,全力当好江门经济发展主引擎和全市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航向已经锚定,奋斗催生巨变。

    新会这座千年古邑,带着新的荣光与梦想,再次起锚鼓帆进发。接下来,如何以“新会样板”“新会示范”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值得期待。

    文/图 叶田(署名除外)

    “双区”建设

    加快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

    2020年11月15日,江门站正式开通运营。江门站是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汇集深茂铁路、广珠城际等多条轨道交通,是广东省内除广州南站、深圳北站、佛山西站以外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一座交通枢纽站带动一座经济枢纽城。

    从昔日疏导老城区人口的新会“南新区”,到如今作为江门“珠西中央活动区城市客厅”的门户担当,以江门站为中心建设的珠西枢纽新城,近水楼台先得月,正崛起为一座宜创、宜居、宜商、宜业,对接大湾区、辐射粤西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聚力“双区”建设,新会正加快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积极参与湾区城市群合作,吸引各种要素向新会集聚。

    在“交通大会战”方面,推动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新会段提速建设,力争江门站开通更多始发线路。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加快中开高速、银洲湖高速、国道G240、江门大道南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探索与周边城市共同打造“组合港”,实现多式联运、多港联动。

    在跨区域合作方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加快与珠海、中山的对接。深江产业园通过“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模式,强化与深圳合作。粤澳园区深化与港澳的交流合作,打造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发挥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作用,打造江门保税物流和跨境电商核心园区。

    在营商环境打造方面,继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重新修订新会“黄金十条”,完善自动兑付模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不动产登记与用电、用水、用气“一表通办”,加快实施工程项目“模拟审批”,力争实现“交地即动工”。

    产业体系

    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3月8日,江门市2021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新会分会场活动举行,36个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产),总投资超230亿元,这是新会落实“工业项目建设提速年”行动、坚持“工业立区”的一次生动实践,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制造业是新会经济的“根”。据统计,“十三五”时期,新会区成功引进超亿元项目184个,计划总投资超千亿元。2020年,新会区共引进超亿元项目53个,计划总投资超400亿元,引进数量和投资额均位居全市首位。去年,新会区的大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700亿元。

    新会区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提出,今年,新会将着力打造高水平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一批产值超500亿元乃至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重点打造七堡健康产业岛,抓紧引进一批生物科技、养生保健等领域的龙头企业;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先进石化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着力引进一批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优质项目,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放眼“十四五”,新会区将以银洲湖产业带为主轴,全力打造新会沿江临港现代产业集群。目前,银洲湖沿岸已基本形成保健食品、纸及纸制品、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未来,将沿银洲湖溯源而上,把现有银洲湖产业带范围扩大至上游的大泽、司前、罗坑工业组团,形成区域更为广泛的银洲湖产业带。同时,发挥该区域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相对丰富的资源优势,推动上下游产业尤其是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货运仓储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向产业带集中,不断提高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全力建设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综合效益突出的高端制造业集聚区,力争在全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占据一席之地。

    改革创新

    全面释放转型发展新动能

    打破国外对传感器高端位移测量技术的垄断、研发出国内首套专业污泥无害化处理系统、创新通过“处理+养殖+生产”的方式让柑果肉“变废为宝”……在新会区,一幅蹄疾步稳、提质增效的经济新图景跃然纸上。

    新图景的背后,是一股股正在崛起的创新力量。“十三五”以来,新会区委、区政府不断强化创新核心地位带来的科创“活水”释放,先后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打造“创新走廊”、强化科创政策、优化人才优惠政策等方式,在全区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有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了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新会高质量发展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2020年,新会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25家,是2015年的12.5倍;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5家,较2015年增长超3倍;省市工程中心385家,较2015年增长超7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7亿元,继续保持全市第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方生产总值的2.2%,较2015年提升0.33个百分点。

    云开见日,大道惟新。展望未来,新会区将进一步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引导一批品牌孵化器进驻新会“创新走廊”。推进江门“侨梦苑”新会园建设,为华侨华人来新会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实施高企树标提质行动,大力支持美达锦纶省级重点实验室发展。探索实施“一园一策”,设置特色人才驿站,提升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新会分中心效能,实现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互促互进。加快打造“1+4”高职教育平台,提高技工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契合度。

    城乡共融

    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阳春三月,万物萌发。珠西枢纽新城和银湖湾滨海新城,一南一北,交相辉映。

    推进“两新城”建设,构建大城格局,这既是新会城市格局的重塑,也是城市价值的再构。按照“一带两核三组团”空间布局,新会聚力城乡共融,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在新城建设方面,加快银湖湾滨海新区开发建设,提速基础设施和景观提升工程建设,推动碧海银湖、新澳重大技术装备等项目加快建设。力促华立学院秋季开学,提前布局建设一批生活服务、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配合组建市级平台公司,引入大型央企、社会资本参与新区建设。同时,深度融入江门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推动珠西枢纽新城功能更集聚、引领带动发展能力更突出。珠西枢纽新城、三江镇、睦洲镇、大鳌镇将加强与高新区的联动发展,配合推进江门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尤其将加强与高新区(江海区)的交通联系,让国家级高新区与珠西枢纽两块“金字招牌”产生叠加效应。司前、大泽等镇将加强与鹤山、开平的合作,积极推动深江产业园扩容。

    在城市品质提升方面,2021年,新会区拟开展43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计划投资预估超60亿元。加快打造珠西枢纽新城中央商务区,提速珠西商务中心、江门农商行总部大楼等项目建设。加快江门水道新会段等碧道工程建设,确保梅江农业生态园一期建成开放。推进江会路片区改造和旧城区景观提升工程,继续改造10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20台、升级改造13个农贸市场。

    在乡村振兴方面,做大做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提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建设古井艺术部落、石涧田园生态小镇等创客基地,加快打造睦洲西江养心岛度假区、三江沙仔河口生态旅游岛等项目。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好“四好农村路”,深化“葵乡美丽廊道”整治等工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加快实现全区环状供水。

    生态建设

    让绿水青山成为城市标配

    当春日的阳光照耀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新会时,鸟瞰这里,江水、海水交汇,人水和谐。水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灵魂。

    近年来,新会区积极探索河湖长制工作,全面开展河湖治理及保护,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默默耕耘几年后,新会区推行河湖长制的成效逐渐显现,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水质明显提升,“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生态景观显现,河湖治理成效明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扎实推进河长制是新会区聚力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来,新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9%,新增碧道26.1公里,潭江牛湾国考断面稳定达到优良水质标准,城区4条黑臭水体通过住建部长制久清考核验收,“清废除患2020”专项工作立案查处企业45家。

    展望未来,新会区将进一步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保护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持续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让绿水青山成为城市的标配。

    攻坚污染治理“硬骨头”。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进一步开展工业炉窖等综合整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考核目标。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全力实现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持续稳定。打好净土保卫战,深入开展固废倾倒、填埋隐患点排查整治,提升工业固废处置中心运营实效。

    拧紧环境监管“压力阀”。提升“效益十条”落地见效,推动用地、用能、用水、排污等实现差别化供给。落实主城区工业用地控制线管理办法,重点鼓励城区旧厂房、村级工业园“工改工”。

    打好绿色“发展拳”。总结提升“侨都锦田”土地综合整治经验,不断创新“土地整治+”模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完善区、镇、村三级垃圾分类体系,力争全区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100%。

    民生福祉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新期待

    城,所以盛民也。

    去年来,新会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培训超7500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200多人。学前教育“5080”任务全面完成,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近7000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挂牌运作,获评“省健康促进区”,4个镇获评“国家卫生镇”。高质量完成区人大代表票决的十大民生实事,发放城乡低保5700多万元、特困人员供养资金1200多万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新会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多领域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区各级财政全年安排民生支出增长8%左右。

    一方面,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深化“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落实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推进校内课后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机制,加快新会区妇幼保健院新院等项目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不断提升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档升级,完成新会书院修缮等项目,加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另一方面,大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坚决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从严从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加快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依法治区水平。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擦亮“平安新会”品牌。大力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全科网格”建设,全面做好各领域社会稳定工作,着力提高群众安全感。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向好。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