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乡村振兴“恩平号”开进春天
肇恒里:打造国学文化交流新平台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1 年 3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是岭南著名词人、书画家朱庸斋诞辰100周年,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专家学者、分春馆门人代表专程探访朱庸斋故里——
肇恒里:打造国学文化交流新平台

专家学者走访了解肇恒里开发及朱庸斋纪念馆的规划情况。
村口的老祠堂,见证了朱氏一族的兴旺发展。

    今年是岭南著名词人、书画家朱庸斋诞辰100周年。3月26日,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专家学者、分春馆门人代表来到蓬江区环市街道肇恒里,探访朱庸斋故里,了解肇恒里开发及朱庸斋纪念馆的规划情况。未来,蓬江区环市街道将全力推动肇恒里开发以及朱庸斋纪念馆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国学文化交流及体验新平台,赋予古村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乡村振兴。

    蓬江区文艺界积极参与本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当天,朱庸斋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蓬江区陈白沙书院举行。蓬江区文联、蓬江区环市街道办事处等承办了此次活动,来自蓬江区文联、蓬江区诗词楹联学会、蓬江区书法家协会、蓬江区美术家协会20多位文艺家参加了调研和座谈,为肇恒里的旧改工作提供学术滋养,丰富内涵,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文/图 陈倩婷 吕胜根 李莹意 刘绍斌 黄婉仪

    纪念先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是朱庸斋一生的追求。他是现当代岭南文坛名宿,兼擅诗词、吟诵、书画,是传统的通识性文人代表,其创立的分春馆成为近五十年来文言诗文传承的重镇,门下弟子多人已成为当代知名的集学者、诗人、书画家于一身的大家。

    朱庸斋一生桃李芬芳。座谈会上,分春馆门人代表陈永正、张桂光、郭应新等现场即兴表演了朱派吟诵。随后,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陈永正、陈初生、张桂光、梁如洁分别讲述了自己与朱庸斋先生交往的故事和感受,并就当前诗词及书画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出路,谈了自己的看法,为与会者带来深刻的思想启迪。

    朱庸斋主张博雅教育,以德育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书画、诗词等国学文化,集众家之精华,分春馆门人深受影响。张桂光感恩地说,朱先生豁达大度,能就他所遇到的问题,介绍他向相关前辈请教,使他有机会接触各派宗师,了解各家法门,在岭南书法的传承方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岭南有很多书画名家,他们培养了很多学生,但大部分学生只学会了书画技巧,甚少从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模仿名家,基调、模式千篇一律。现在看来,是因为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受朱先生开放的教育理念影响,分春馆门人的创作风采各异,多有特点。”张桂光说。

    “我有很多老师,可是从文化上,是朱庸斋先生给了我深刻的启蒙教育,让我从小浸染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梁如洁感慨地说,一个画家必须要有文化,不然的话,就只是个画匠。诗词对于塑造画的意境很重要。

    陈初生虽然不是朱庸斋的及门弟子,却也是“一日之徒”。陈初生回忆道,那一天,朱老师戴着厚厚的眼镜,一圈又一圈的,大概有1000多度,用广州话讲解书法的结构与章法,其中结构部分,朱老师提到了一个平衡问题,上升至哲学的高度,渊博的学识让他至今仍然印象深刻,“朱老师的书法恪守平衡,里面蕴藏着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看起来十分和谐。”

    朱庸斋先生的博雅教育,正体现了他骨子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作为分春馆门人,陈永正一直致力于传承中华文化,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鼓励青年教师创作诗词,经过多年熏陶,逐渐形成风气。“中华文化的传承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无论创作水平如何,只要群众热爱并敢于创作,就能培养出更多的中华文化传承者。”陈永正说。

    陈永正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他在会上多次强调说:“朱庸斋先生是江门的光荣,希望本地群众能传承和发扬他这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在自由发言环节,蓬江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黄祥寿表示,蓬江诗社要以蓬江分春馆为阵地,搞好诗词创作,将中华诗词文化传承下去。

    深度挖掘,新网红打卡点呼之欲出

    肇恒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村口的两座老祠堂,见证了肇恒里朱氏一族的兴旺发展。100多年来,这里走出了多位杰出人物,不仅有同盟会元老朱赤霓,著名侨乡朱箕尧、朱箕孟等侨商,更有桃李满天下的词人、书法家朱庸斋。

    “妙对!”走访调研时,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专家学者们对叔朗朱公祠大门的对联颇为欣赏,“派衍鹅湖 祖传鹿洞”,词性、平仄、结构,连偏旁部首也相对,对仗工整,展现了肇恒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肇恒里还有云楼旧居、朱赤霓旧居两座旧居。据了解,云楼旧居为南洋的华侨回乡所建,朱赤霓旧居则是朱赤霓回乡所建,在旧居内有孙中山为朱赤霓母亲题的墓碑一块,现已被市博物馆收藏。“朱赤霓旧居是一座庭院式别墅,庭院由青砖砌成围墙,门口为欧式水泥柱,对于研究现代江门地方建筑具有较高的价值。”蓬江区环市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近年来,蓬江区环市街道深度挖掘肇恒里的文化底蕴,以朱庸斋、朱赤霓等乡贤名人为名片,结合人文历史、村落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打造人文项目,传承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旧改文旅项目落地,让昔日的古村重新焕发风采,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游览,新网红打卡点呼之欲出。

    如今行走在肇恒里,可以感受到两种时代氛围:一方面,肇恒里隐藏在闹市中,青石板、古祠堂、华侨老屋……勾起了城市人的乡愁情怀;另一方面,肇恒里正全力打造成为城市的文化创意“后花园”,随着创意空间设计工作室进驻,将古村文化语境与建筑空间结合,村子变得现代而富有韵味。

    “目前已有一批公司想把肇恒里这些老旧的房子盘活起来,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打造出别致的办公、活动空间,形成设计一条街。”蓬江区环市街道办事处主任陈伟腾说。

    未来,肇恒里还计划建设朱庸斋纪念馆,进一步激发该村的历史文化活力。“以词学家朱庸斋先生为切入点,选择保存完好的宅邸院落或祠堂,结合蓬江区文联对朱庸斋先生的研究和推广,建设分春馆,展示朱庸斋先生及其门人的作品,邀请当代书画家、作家、诗人定期开展笔会交流,同时开发适合大中小学生词学课程,为各界文人学士、莘莘学子提供国学文化体验新去处。”陈伟腾说。

    与此同时,蓬江区环市街道办事处还拟依托各个祠堂,建设农家书屋、文化学堂,开设琴、棋、书、画等国学艺术展览和培训班,开展孔子开笔礼、曲艺展演、童谣传唱等传统特色活动,弘扬国学、发扬国粹,让古村演变成为国学的大舞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活化起来,打造文化繁荣、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范本。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