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住上了不再漏水漏电的房屋!”在塘口镇宅群村委会桑园村,曾经的精准扶贫对象陈青媚抬眼环顾亮堂舒适的房屋,点赞道:“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塘口镇委、镇政府根据江门市委、市政府,开平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脱贫攻坚的总体规划,坚持以党建作引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如期成效,该镇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共40户125人均达到脱贫标准,已全部实现脱贫。
塘口镇委书记劳海源表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凝聚着全镇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艰辛与汗水。接下来,该镇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全力推动乡村振兴,确保顺利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领群众奋力奔向村美民富的美好明天。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翁丹萍 通讯员/关洁文
住进宽敞明亮的房屋
生活更幸福更有奔头
走进陈青媚的家,墙上新刮的腻子还很鲜亮,屋内管线走线整齐,客厅宽敞明亮。即便白天不亮灯,陈青媚也可以在家里做手工活,再也不用跑到村巷里风吹日晒雨淋了。
“以前,进到屋里就算开了灯都是一片黑漆漆的,一楼很狭窄,墙上裂开了几条缝,黄泥一直往下掉,煮饭的时候还掉进锅里……”说起以前的房屋,陈青媚仍有感慨。“最害怕的是,一到下雨天屋内就漏水漏电,住得胆战心惊!”她说。
2020年,塘口镇统筹资金帮助陈青媚一家翻新房屋,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去年底,陈青媚一家搬进了修葺一新的房屋。在宽敞明亮的屋里做手工活,陈青媚的内心也亮堂了。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屋,她觉得如今的生活幸福有奔头。“国家有好政策,塘口有好干部,我们享受到了实惠!我们家变靓了,又宽敞又安全又亮堂!”陈青媚流下喜悦的泪水。
陈青媚对翻新的房屋十分满意,一入住就迫不及待地邀请为房屋翻新工程忙前忙后的扶贫干部到家中做客。“陈书记,我家里现在好靓,您还没来看过呢!”陈青媚感动地对宅群村第一书记陈海说。
陈青媚是塘口镇统筹资金改善家庭居住环境的其中一名精准扶贫对象。
住房是关乎民生的大计。2018年至今,针对房屋虽然达不到危房标准,但是居住条件较差的精准扶贫对象,塘口镇统筹10多万元扶贫资金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如修补裂缝、窗户,检修水电,地面硬化,房屋粉刷,适当添置生活必需品等,受益对象有8户。该镇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果,提升了脱贫质量,让精准扶贫对象的生活更有尊严。
有了“量身定制”的工作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开工啦!”在强亚村委会广陵村,曾经的精准扶贫对象何月香现在每天一有空就到家附近的慧园果场干活。在这个果场,何月香可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她只要一有时间都可以过来,工作满8个小时我们就会支付100元工资。”慧园果场负责人苏爱军告诉记者。这份可以灵活安排时间的工作,是塘口镇扶贫办为何月香“量身定制”的。
何月香的丈夫方利贞视力残疾1级、身体患病,目前在家养病,需要定期去医院治疗,她的两个女儿在开平市广播电视大学读书。因为要照顾丈夫的日常起居,何月香无法整天外出打工。为此,塘口镇扶贫办帮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打扫清洁塘口青创基地,每月可得工资1500元,同时,推荐她到慧园果场工作。何月香坦言:“丈夫每个月要去医院治疗,除去报销还需自费1000-2000元,如果没有塘口镇委、镇政府的帮助,我自己真的撑不下去!”为紧紧抓住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她勤奋努力地做好每一份工作,慧园果场的工人们夸她聪明,学得快。“我现在打3份工,想让生活变得更好!”何月香说。
据了解,通过实施医疗、教育、就业和资产收益分红等帮扶政策,何月香一家实现了稳定脱贫,2020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60元。
同样对“量身定制”的工作感到满意,并做得风风火火的还有陈青媚。陈青媚自幼患有小儿麻痹,行动不便,丈夫方以滚因年龄较大,无法做重活,为此,扶贫干部为他们一家带来了手工活。“去年,我们做手工活,加上政府的就业补贴,一年有1万多元收入!”陈青媚坦言,有了手工活的收入,他们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如今,她和丈夫每天都在做手工活,夫妻俩分工合作。“我们的生活以后肯定会更好!”陈青媚坚定地说。
陈青媚是塘口镇实行“企业+工作坊+精准扶贫对象”模式的受益者,即建立村级工作坊,让企业将一些手工活项目下放,让精准扶贫对象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据介绍,塘口镇建立镇、村两级就业服务体系,为精准扶贫对象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服务,开发和收集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为未就业或就业收入较差的精准扶贫对象有针对性地安排就业或推荐就业。2020年,该镇有劳动力的精准扶贫对象72人,67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3.16%。有3名精准扶贫对象通过公益性岗位上岗就业,人均年增收21000元。塘口镇还积极建设就业扶贫点,建有镇级就业扶贫工作坊、就业安置基地共2个,方便精准扶贫对象就近就业、实现增收。
此外,近两年来,塘口镇先后两期共投资约90万元建设了光伏发电扶贫产业项目,所得收益扣除10%管理费后全部发放给精准扶贫对象,至今共发放收益分红近20万元。
防止因病因学返贫
让群众享政策红利
塘口镇扶贫办实时走访了解精准扶贫对象的困难,将他们的需求放在心上,防止他们因病、因学返贫,积极向上争取和贯彻落实相关补助、救助政策,让好政策真正惠及于民。
据了解,2020年,塘口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读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的共18人,已全部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申请落实生活补助。
同时,塘口镇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政策,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10户,共发放低保金近12万元;落实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重大疾病救助范围;落实对困难群体大病保险倾斜政策,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医疗保障。2020年,该镇累计支出临时救济资金7.85万元,救济困难群众24人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率为100%、参加养老保险率为100%,重大疾病按上级卫生部门文件精神予以现场减免或报销,精准扶贫医疗实时结算共29人次,合计约28万元。
此外,塘口镇创新医疗健康帮扶,统筹多方资源,促成“院村”共建,为精准扶贫对象送医上门。该镇先后与开平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东华医院、市中心医院结对共建,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送医送药、上门免费医疗服务、宣传卫生健康知识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市级医院的优质服务,大大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其中,2019年,该镇启动了“1+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提供专家义诊、送医上门、医务人员与精准扶贫对象“一对一”等服务,打造“健康保障型”扶贫模式,让精准扶贫对象受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劳海源透露,塘口镇不断总结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以村级换届为抓手配强攻坚力量、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同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逐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础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域内的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立园景区、自力村碉楼与村落)是江门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旅资源丰富。近年来,塘口镇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卓有成效,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接下来,塘口镇在探索将乡村振兴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时,注重巩固提升农村文旅产业基础,促进农村文旅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有了产业,才有源源不断的‘造血’基础,才能为精准扶贫对象持续‘输血’。从‘输血’转为‘造血’,一个家庭有了就业和创业机会,就有了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劳海源说。
在塘口镇强亚村,该村党总支在上级指导下,通过“两带一包”党建品牌,积极发挥党组织、党员和乡贤的力量,促进村内民宿、休闲农业等文旅产业发展,为村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同时,强亚村积极构建“党组织+经济体+精准扶贫对象”的扶贫模式,为精准扶贫对象提供就业保障。该村在推动慧园生态葡萄园增资扩产、鼓励乡贤返乡建设民宿过程当中,为精准扶贫对象提供了在家门口工作的就业机会,让他们摒弃了“等靠要”思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参与劳动,获取应得报酬。
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塘口镇将不断深化消费帮扶,搭建创收平台,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去年以来,强亚村投资近百万元建设乡间里农夫创意市集,占地面积1652平方米,目前,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市集位于强亚村委会祖宅村入口处,是去往塘口镇各处特色景点的枢纽,该村计划让村民在这里摆摊和定期举办季节性活动等,进一步激活村内文旅产业发展动能。值得一提的是,强亚村计划通过资金支持,优先让出部分摊档给有意销售本地特色农产品的村民,提供创收平台,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塘口镇党委委员、强亚村第一书记潘斌和宅群村第一书记陈海等扶贫干部去年数次直播带货,宣传本地旅游文化,推介本地民宿产业及葡萄、无花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取得了良好成效。去年底,开平市农村电商产业园在塘口旧圩落成启用。接下来,塘口镇将继续总结直播带货助农经验,联合相关互联网行业推进电商助农工作,构筑“互联网+农业”品牌,进一步深化消费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