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让小茶叶“长”成大产业
我市将重点培育200个 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生和堂连续8年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为科技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弘扬岭南文化 传承粤韵经典
筑牢老百姓的“小康梦”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2021 年 4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卫生院提高诊疗水平,改善就诊环境
筑牢老百姓的“小康梦”

    □江门日报记者 蔡昭璐 实习生 王小童

    病房外,阳光和煦,树叶在微风中摇摆,一片祥和宁静;病房内,陈秋菊正在教中风导致左半身偏瘫的老奶奶做被动运动。“来,跟我一起,右手抬起左手,往上举。”她边示范边说。

    陈秋菊,今年42岁,新会区罗坑镇人,现在是罗坑镇中心卫生院护理部主任兼养老康复科(老年病科)护士长。作为医院的“元老级”员工,陈秋菊见证了医院的快速发展,而她也不断在小康路上奔跑,工作好了、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小康路上越跑越快

    1997年的那个夏天,怀揣着建设家乡的念想,中专毕业的陈秋菊回到罗坑,就职于罗坑镇中心卫生院。一转眼24年过去了,陈秋菊也从一名小护士成长为护理部主任。回望这24年的生活,陈秋菊仍记忆犹新,她感慨道:“以前都没想过,现在会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工作忙、压力大、收入低是陈秋菊以前生活的体现。刚入职时,她住在职工宿舍,条件比较简陋,除去一张床,屋里只有四面光秃秃的墙壁和风大时吹进来的落叶,下雨天还会漏水。“当时工资也很低,第一个月只有430元,后面涨了些,七八百元。”陈秋菊说,那时都不敢想什么时候能买上一套自己的房子。

    基层医院,人手少,杂事多,一人顶几人用,对陈秋菊而言,加班是常态。“晚上值班都是一个人,不仅要巡查所有的病房,还要负责大大小小的事,压力很大。”她说。

    如今,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随着医院发展得越来越好,陈秋菊的待遇不断提高,在小康路上也越跑越快。2000年,陈秋菊与同院的李华生医生结婚,一年后,可爱的女儿出生。随后几年,他们陆续在新会区买了房,买了车,生活过得非常美满幸福。陈秋菊说:“日子越过越好,生活就有了奔头。”

    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24年间,陈秋菊的生活逐渐向好,同时,她也目睹了罗坑镇中心卫生院的显著变化,并成为受益者。“我们是医院的一分子,要是医院发展得不好,我们的生活也不可能变好。”她说。

    以前,罗坑镇中心卫生院只有一栋综合门诊楼,环境拥挤,再加上医护人员少,常常顾此失彼,因此经常被患者投诉。后来,在政府的帮扶、院领导的带领以及医院全体职工的奋斗下,罗坑镇中心卫生院抓住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盖了1栋新大楼和发热门诊,加装了电梯,开设了养老康复科等新专科,购置了CT机、心脏彩超机等设备,陆续开展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无痛分娩术……医院诊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就诊环境持续改善。“有了电梯,再也不用辛辛苦苦推着病床从斜坡上去;工作环境明亮宽敞了,宿舍也有了独立的套间。”陈秋菊欣慰地说。

    医院的发展壮大,让职工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也为广大基层群众的健康提供了保障。近半年,该院开设了我市首个镇级卫生院血液透析室,并成功开展首例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填补了基层卫生院在此技术方面上的空白,为患者带来了福音。林先生家离罗坑镇中心卫生院仅有100米的距离,因患有慢性肾衰竭,此前他每次都要到新会区人民医院做透析,来回的奔波使他苦不堪言。“现在,我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治疗了!”

    该院副院长谭永辉说:“想要筑牢老百姓的‘小康梦’,就要守护他们的健康,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诊疗水平。”陈秋菊说:“希望老百姓可以带着健康与我们一起奔小康。”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