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把江门打造成为大湾区 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把党史学习成果 转化为履职成效
加快江门中微子实验站项目建设进度
即将迎来对外开放
把华侨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紧扣文旅融合丰富地域特色 侨乡民宿才能走得更远
我市月底上线国家 医疗保障信息平台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4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在北京举办的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把华侨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侨联、北京市委宣传部等领导莅临参观指导,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方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全网转发展览消息3万多条,银信(侨批)故事“刷屏”江门人的朋友圈、微信群……

    作为江门五邑银信(侨批)首次在北京举办的专题展览——“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自4月9日开展以来,以其珍贵的藏品和丰富的内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好评。

    受访专家表示,此次展览也给五邑银信(侨批)如何加快走出去提供了借鉴;要让五邑银信(侨批)更多走出去,把华侨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江门日报记者/严建广

    部级领导“点赞”江门担当

    侨文化是江门最重要的文化基因,江门是全国唯一具有“侨”文化双世遗的城市(“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五邑银信是世界记忆遗产)。银信是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的重要文物载体,是江门侨乡乃至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2013年以来,江门、广东一直在努力开展对银信(侨批)的保护、研究和转化利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五邑银信(侨批)此次走入京城开展,先后接待了中宣部、中国文联、中国侨联、北京市委宣传部等领导。不少领导对江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活化侨批、打好“侨”牌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观展时表示,此次专题展体现了江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担当作为,正当其时,对于推动挖掘侨批文化、弘扬华侨精神、塑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内涵、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等都大有裨益。

    专程到展馆参观的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孝汉充分肯定了侨批展举办的意义成效,认为侨批展览反映了五邑籍华侨对祖国的贡献,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文化自信,江门要继续做好侨批活化文章,开展文艺精品创作,让侨批文化走近群众、走进生活;发挥侨乡优势,开展对外文学艺术交流活动,让中外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美美与共,熠熠生辉。

    中国侨联顾问黄军军参观展览时表示,广大侨胞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国发展繁荣作出贡献,赢得当地人民尊重的同时,而且心系祖国、家乡、家人,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通过展览让人们了解这些历史,了解中国人的精神,让新生代华侨华人继承弘扬这种精神。”她说,“展览非常有意义。”

    中国侨联顾问唐闻生在观展时表示,银信(侨批)背后的故事内涵很丰富。“在当年那么艰苦的时期,老一辈华侨仍通过银信来联系、支持家人、家乡、国家。这就是家国情怀。”她说,“展览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也给我们今天如何对待国家、家庭,如何看待华侨以启迪。”

    媒体聚焦提升城市知名度

    “侨批”是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化遗产,讲好“侨批”故事就是讲好江门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

    首次在北京举办展览,为江门五邑银信(侨批)走出江门,向外界展示珍贵的银信(侨批)藏品和丰富的银信(侨批)内涵提供了更高、更大的舞台,也极大提升了江门城市知名度、美誉度。

    开幕当天下午6时许,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以《230余件侨批 看得见的家国情怀》为题,播出1分38秒的专题新闻,详细介绍了侨批展的目的、意义、内容,在央视这一国家级平台发出了江门声音。7时许,CCTV—1《新闻联播》栏目以“国内联播快讯”的形式再度报道,介绍了展览开幕盛况,面向全国观众科普侨批银信来历。《人民日报》客户端分别于开幕当日、次日两次转载专题展相关新闻报道,并于4月12日在文化版刊登《江门五邑银信专题展举行》消息。新华社刊发展览开展通稿,其客户端推送的《“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在京开幕》阅读量高达百万人次。《光明日报》客户端在推文中详细介绍了江门在侨批活化展示方面的积极探索;中国新闻网在客户端及中新视频App以文字和视频多种形式展示了开幕当天的盛况,吸引首都市民前往观展。欧洲时报、国际日报、香港商报、澳门日报等媒体在新闻客户端、官方微博及脸书、推特、ins等境外社交平台推送本次展览报道,把江门声音传向港澳及国际社会。

    截至4月15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方日报、欧洲时报等50多家中央、省级、市主流媒体、境外媒体、新媒体平台发稿500多条,全网转发展览消息3万多条,百度搜索本次展览关键词114万条。三区四市、有关政务公众号积极转发展讯,“刷屏”江门人的朋友圈、微信群,“江门侨批走进北京”成为侨乡百姓热议焦点。江门本地书法家看到展览消息,激动挥毫创作“家国情怀寄尺素”书法作品,祝贺侨批进京。

    首都市民感悟华侨精神

    “诚信信使——巡城马”“目前发现的江门五邑地区最早银信”“百年前夫妻间浪漫的爱情表达方式——满满相思心形银信”“华侨家庭的爱国传承——张炳联、张益民”等讲述侨批中承载的家风、诚信、爱国等系列故事,不仅吸引着专业人士,更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首都基层群众和学生集体。

    “看了这个展览很感动。老一辈中国人到外国去帮助建设,成绩很大,而且,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努力在那里工作,这是令我很感动的。他们身上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在展览现场,慕名而来的90岁北京市民马先生说。

    在展览现场的留言簿上,一位参观者留言,“阅读每一封侨批,感受到每一份情感,我们在展品中与亲人们重逢,在字里行间,对话岁月流淌中的家国情怀。此时无声,却又掷地有声。”

    “侨批虽已岁月久远,但读来信中的家国之情仍感人至深,感受到深入人心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参观展览的一位大学生张同学说。

    侨批工作者深受鼓舞和启发

    “此次展览对研究世界记忆遗产和华侨历史、侨乡文化的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五邑大学原副校长张国雄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银信(侨批)蕴涵的华侨精神、侨乡文化发表了重要的论述,对保护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北京开展,让首都民众更多地了解银信(侨批)爱家人爱家乡爱国家的文化内涵和华侨精神,了解国家对华侨遗产保护的重视,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新要求的具体落实,这对更好地保护、利用银信(侨批)有重要意义。”

    作为江门五邑银信(侨批)首次在北京举办的专题展览,也为江门五邑银信(侨批)如何保护活化利用和扩大影响力提供了可鉴经验。

    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表示,这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说明深入挖掘侨乡文化内涵,利用恰当的形式宣传,华侨文物、华侨文化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必须要更加重视华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工作,深入发掘华侨文物在弘扬华侨精神、展现侨乡文化等方面的价值,使之为增强文化自信发挥积极作用。”他说。

    “这次展览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进说,“五邑银信(侨批)主要来源于美洲和澳洲,大多通过香港递送回国;而广东潮汕、福建侨批主要来自东南亚地区,五邑银信与潮汕侨批、福建侨批两者相互补充,相互辉映,两者一起构成中国侨批的完整样貌。今后的研究和展示传播,更要突出江门的特色,力争通过在五邑银信(侨批)的来源地、重要递送枢纽香港举办传播展示活动,用共同的历史记忆增进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认同。”

    接下来,市委宣传部将继续加强研究、深入挖掘,精心包装、广泛传播,通过组织高规格研讨会、开发文创产品、创排文艺精品、策划专题巡展等方式,为侨批注入时代精神,焕发人文光彩。把侨批作为筑牢华侨“根、魂、梦”的精神符号,作为树立城市形象的“文化名片”,推动侨批走出江门、走出国门,努力让“侨批”在海内外文化交流互鉴中“亮起来”,推动江门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中“强起来”,为我市奋力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作出宣传文化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