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大湾区 大未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湾”有引力 “侨”见未来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1 年 4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湾”有引力 “侨”见未来
——“大湾区 大未来”主题宣传活动江门采风侧记
记者们在梁启超故居感受“人文江门”。
记者们在中车广东公司感受“智造江门”。
记者们在小鸟天堂感受“生态江门”。
澎湃新闻有关江门的报道。
记者们在华博馆感受“侨乡江门”。

    晨曦如露,我们在小鸟天堂聆听百鸟鸣翠,在梁启超故居朗诵《少年中国说》,在陈皮村品尝陈皮的甘甜;

    朝阳正好,我们深入如火如荼的生产一线,探究湾区速度背后的江门智造,对话创业青年讲述江门故事;

    午后时光,我们流连在华博馆的侨事风云中,有感于小小护照折射的百年国运,银信尺素所寄托的家国情怀;

    夜色璀璨,我们漫步江海云道,打卡江门人的网“虹”天桥,品味城市烟火气里的舒适与幸福……遇见江门,邂逅美好。

    4月17日至18日,江门迎来了由近20家中央、省、市级媒体,近百名媒体工作者组成的史上阵容最强的采访“天团”。

    短短的两天时间,是精彩纷呈、收获满满的每分每秒。他们看到了江门的美丽富饶、人杰地灵,看到了江门的山清水秀、山海激荡,更从江门读到了百年国运的复兴之路,时代“国器”的民族骄傲,读到了网红“国潮”的青春脉动、人文“国宝”的历史新解。

    大湾区,大未来。

    江门,必将乘风而起,不负时代!

    统筹 谢敏

    文 唐达 赵可义 皇智尧 张浩洋

    图 周华东

    从出洋谋生到回乡创业

    推开江门,看百年国运

    奔流的西江和潭江,环拥着一片神奇的沃土——江门。这里是中国第一侨乡,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这里催生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书写了与时俱进的闯荡史诗。

    一张张布满褶皱的护照,讲述着五邑先民越洋谋生的艰苦岁月;一封封泛黄的银信,承载着侨乡儿女桑梓情深的家国情怀……

    走进华博馆,走进百年江门。入馆前,采访团记者们追问“‘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美誉因何而来?”离馆时,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答案。“两个江门”,一个在乡,一个在侨,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人民日报地方部副主编程远州感慨万分,他说:“五邑侨乡的前辈们迫于生活出洋谋生,当他们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后,都会不遗余力支持家乡建设、祖国发展。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爱国爱乡的华侨精神。”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对港澳新闻部副主任张军勇看到了银信背后的文化“符号”,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文化赋能,侨文化所蕴含的敢为人先、拼搏进取的精神,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刻内涵所在。

    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是粤港澳大湾区赋予江门的担当,更是国家与时代赋予江门的使命。

    中国网社交媒体部英文编辑赵珊认为:“以此为契机,江门可利用得天独厚的侨资源,为大湾区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和项目资源,开展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通过文化交流、共建共享,助力大湾区加快建设。”

    “湾”有引力,青年才俊纷至沓来。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中国(江门)“侨梦苑”“少年中国说”……近年来,江门以侨为桥,引资引智,下功夫写好“侨”文章。越来越多的创业青年选择大湾区,选择江门。

    香港青年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组成“鱼菜共生”创业团队,在五邑土地上干出一番业绩,摘得“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同样来自香港的廖国强深耕江门两年多,正在为江门发展成为数字化城市贡献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辑吕嘉长期关注江门创业团队故事,“以鱼菜共生团队为例,我很感兴趣的是,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江门,通过采访得知,江门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资源,这里很适合他们创业和发展。”

    澎湃新闻港澳台新闻部记者吴怡说:“通过采访报道,我希望能够更充分地向外界展示江门的优势、亮点和特色,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大湾区、到江门创业发展,让他们看到这里的变化。”

    从“迫于生计 出洋谋生”,到“抢抓机遇 回乡创业”。推开江门,采访团记者们看到了百年国运、复兴之路。

    澎湃新闻粤港澳大湾区报道组在短评中写道:晚清时期,江门人海外淘金,尝尽背井离乡之苦。百年风云激荡,民族迎来复兴。如今在家乡热土上,江门人就能实现对美好生活之向往。

    从百年火车到高铁飞驰

    走进江门,看时代“国器”

    百年前的侨乡实现了“铁路梦”。全国最长的侨办民营铁路——新宁铁路建成通车,“哐当哐当”,蒸汽机车畅行五邑。时至今日,华博馆仍保存着一列曾飞驰在新宁铁路上的火车头。百年后的江门实现了“高铁梦”“枢纽梦”。广东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拔地而起,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握手相邻,为中国高铁打上“国之重器 江门智造”的时代印记。

    “我们具备城际动车组造修、城轨地铁车辆新造、铝合金车体等大部件新造、高速动车组检修能力”,行走在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穿行于一列列动车之间,采访团记者们一边听着工程师介绍,一边由衷感慨。

    南都首席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工作室负责人黄海珊直言:“我刚刚得知奔驰在大湾区土地上的动车和地铁,原来都是在中车广东公司总装、调试。这几年大湾区轨道交通发展很快,江门轨道交通产业很有潜力。”

    “非常震撼”,中国经济网记者王俊杰认为,江门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才能汇聚人才和资源,而“来到中车广东公司,看到江门造的动车组,我感受到了江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活力。”

    澎湃新闻粤港澳大湾区采访部评价,作为广东省内唯一既能生产和检修动车组,又能生产地铁车辆的企业,中车广东公司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这就是“湾区速度”。

    从“蒸汽机车 百年回响”到“高速动车 湾区崛起”,走进江门,采访团记者们看到了国之重器、民族骄傲。经济日报产经部主任徐涵有感而发,“在江门,我看到了两台列车,一台是博物馆里的老火车,另一台就是中车在江门生产的现代动车。这不仅折射了江门百年产业的发展变迁,也看到了中国制造百年的努力奋进。”

    站在江门这片兴业投资的热土上,看着眼前炫酷的港铁“动感号”动车,徐涵坦言,“以前说到江门,可能会想到食品、纺织品等。而今后,高铁也将成为江门制造的一张名片”,展现江门乃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形象。

    从小“铺仔”到大品牌

    发现江门,看网红“国潮”

    喜茶,年轻人捧在手心的“网红”。然而并不广为人知的是,喜茶还是江门人一手捧出来的“网红”。

    17日下午,一场“头脑风暴”般的媒体见面会后,采访团记者们乘车前往华博馆,就在亟待补充“脑力”之际,一杯“江门特产”的喜茶送到了大家的手中。这份“地主之谊”,让大家品出了“江门味”。

    “在北京每次喝都要花很长时间排队,喜茶品牌在大城市认可度挺高。”中国日报时政部副主任安百杰对喜茶的火爆印象深刻。就在喜茶吸引了大家的味蕾之际,采访团记者们也从中挖掘到了喜茶品牌与江门的缘分。

    “喜茶吸引了年轻人,江门吸引了我们的镜头”,澎湃新闻记者抽空来到了喜茶诞生的小巷子探访,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魅力,机遇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

    喜茶的“江门味”不仅如此。人民日报经社部记者罗珊珊就品尝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这次在江门喝到的‘口味’,与我在北京喝的不太一样,有浓郁的陈皮味,这个口味很有江门特色!”

    这份“江门味”源于另一款引领潮流的江门“网红”——柑普茶。

    新会,陈皮之乡,柑普茶从这里走向全国。当采访团记者们抵达新会陈皮村后,眼前所见颠覆了他们对陈皮的固有印象。“我常用新会陈皮泡茶,但我来了江门才知道,陈皮是这么大的产业”,罗珊珊说。

    从小小一块皮,一步步壮大,成为横跨现代标准种植、食品深加工、农业文旅、金融电商等领域,产值超百亿元的跨界“网红”,形成了大湾区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着湾区农业“接二连三”之“潮流之先”。

    “新会陈皮不只是江门的品牌,还是大湾区的品牌、中国的品牌,可以在国家地理标志的基础上,争取成为中欧国际地理标志,走向国际。”罗珊珊非常期待新会陈皮在更高的平台发挥作用。

    从“小铺仔”到大品牌,发现江门,采访团记者们看到网红“国潮”、品尝江门味道。

    言谈间,大家纷纷表示,在引领“国潮”品牌的背后,既是两个“品牌”的成长故事,更是江门继承敢为人先的侨乡精神,抢抓机遇、奋勇前进,在大湾区中奔跑向前的生动注脚。

    从中国少年到少年中国

    品读江门,看人文“国宝”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正因有了小鸟天堂,如此沃土,才诞生了凌云塔下、茶坑村中的近代思想家、维新先驱梁启超。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梁启超纪念馆传来了阵阵诵读声,梁启超纪念中学的学生们正在齐诵《少年中国说》,此情此景迅速吸引了采访团各位记者的注意力。

    很多人通过《少年中国说》认识了梁启超,再通过梁启超认识了江门。

    近代维新先驱、思想大家梁启超在1900年写下《少年中国说》,被誉为青春中国之第一声呐喊。如今在梁启超故居零距离体会先生的家国情怀,重温《少年中国说》,又有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深入了,之前更多作为文学作品来学习。现在,我置身于江门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上,更能感受到是什么孕育了梁启超的家国情怀,更能在当下的历史背景中理解文章。”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徐弘毅说。

    励志百年,穿越时空。《少年中国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徐弘毅认为,“这篇文章所承载的精神有了新时代的内涵。粤港澳大湾区正大力建设,传承好梁启超的家国情怀,需要包括港澳青年在内的年轻人参与大湾区建设。”从中国少年到少年中国,品读江门,采访团记者们看到了人文“国宝”、青春之歌。

    人民日报协调部记者吴姗说,“来到江门才发现,江门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基础,如此辉煌的过往,涌现出那么多历史名人。这是江门的宝贵历史财富、人文宝藏,更要用好资源优势,乘湾区之风在新发展中凸显江门特色。”

    “昨日参观华博馆,先侨们的血泪史、奋斗史、建设家乡的历史,一些细节仍历历在目。今天回到现实中来,喜茶在大城市的成功,中车国之重器的生产线让人振奋,港澳青年们创新创业挥洒的激情。我看到,一代代江门人的努力和奋斗,江门在大湾区未来可期。”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夏正玉说。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当《少年中国说》的朗朗诵读声再次传来,我们对江门这座大湾区的追梦之城、未来之城,更加充满了信心,满怀着期待。

    江门是一个来了

    还想再来的城市

    □文/赵可义 张浩洋

    昨日上午,“大湾区 大未来”主题宣传活动江门采风画上了圆满句号。中央和省级媒体的80多名“大咖”,结束了在江门的“邂逅”之旅,纷纷利用网络平台对外播报推,用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宣传,传递侨乡的“美好”。

    在媒体见面会上,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将目光聚焦在江门如何打好“侨”牌上。

    “侨是江门在大湾区最有特色的资源,把华侨华人的优势与建设大湾区有机结合起来,要打好‘侨’牌。”中新社副社长王旻的建议很具代表性。

    采访团各路媒体在实地探访中,也“各显神通”挖掘鲜活素材。彭拜新闻的一则报道《一本护照的背后,蕴藏大国复兴路》,在媒体圈引起广泛关注、转发。报道从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展出的最早时期的中国护照写起,跨越时空,折射中国百年发展史,让读者从另外一个层面生动地了解侨乡独特的历史地位。

    新华社的评论《湾区唱响青春之歌》热情洋溢,礼赞今日之江门、今日之大湾区、今日之中国。

    通过详细采访和实地探访,丰富的侨文化让采访团更深体会到侨乡的厚重之美。

    《嘘!别惊了巴金先生的小鸟天堂》《听!声声鸟鸣栖古榕》《美!万千鹭鸟翩翩飞》,现代快报连续推出的封面新闻,新颖的设计、抓人眼球的文字,吸引了广大读者。读者扫码进入,观看视频,航拍镜头里,群群白鹭在绿树青山之间飞翔,这样的小鸟天堂真是美不胜收。

    “这么多鹭鸟!小鸟天堂名不虚传!”采访团乘船近看纷纷赞叹。看到有鹭鸟在枝头栖息,有的在天空翩翩起舞,有的记者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这美丽的瞬间。

    有媒体记者关注到,江湛高铁从小鸟天堂侧经过,安装上了防护罩,轨道上的大湾区为‘小鸟天堂’按下了静音键。这背后反映的是江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落实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初步显现。

    “江门是一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人民画报韩文版主任王烁首次来江门,就被江门的厚重文化和美丽夜景所吸引。漫步江海云道,她听到篮球场人声鼎沸,看到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惬意地散步,“江门是一个很宜居的城市,人民的幸福指数很高”。

    在江门经营鱼菜共生项目的香港青年梁立锋、谭慧敏被媒体团团围住,他们的创业故事引起媒体的强烈兴趣。

    “江门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梁立锋表示,“在我们创业过程中,政府给了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我们当时差点就因为缺少资金回香港。”

    江门已经成为湾区青年尤其是港澳青年投资创业的热土。如,位于蓬江区的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是省级“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引入港澳及海外高科技企业进驻。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30多家,其中,港澳(海外)青年创业企业占在孵企业的43%,引进港澳人才100多人。

    作为一名资深侨务记者,人民日报政文部主编王尧曾于2019年去过开平赤坎古镇、川岛海丝博物馆等地,对江门并不陌生。她认为,江门要打好“侨”牌,打造活力侨乡,吸引广大港澳青年来江门创业。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