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葵风
上一版3  
盼望秋来
黄新波的“负薪”岁月
白鹤穿云
草莓园
醉美冲蒌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4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新波的“负薪”岁月

    林立竣

    “纪念黄新波诞辰10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新波新浪——首届江门题材版画作品展”近日在江门市美术馆展出。版画作品题材丰富,充分反映了社会百态。这些多姿多彩的作品令我不禁感慨起黄新波那段艰苦岁月时的创作。作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上杰出的代表性画家,黄新波一生用热血和良知在木版深处镌刻无限深情。与同时代许多抗战美术不同的是,黄新波的作品始终关注了战乱困顿时期人的心性状态。这或者与他前半生颠沛流离的岁月经历有关。

    黄新波于1916年出生于台山斗山镇小道村一个美国华侨工人之家,原名黄裕祥。虽说出身于华侨工人家庭,但由于父亲去世早,家境并不好。他的学习费用,几乎全是靠朋友接济和自己的挣扎来对付。黄新波是学校的活跃分子,因发表了一篇名为《反对白军进攻苏维埃》的文章,后被学校秘密开除。

    离开学校后,黄新波在乡间跟着台山剧社成员晃荡了几个月,便决定跟随同学前往上海,颠簸的岁月由此开始。

    在上海,黄新波的经济常常捉襟见肘。报考上海美专被取录,学费却不得不向学校申请分批缴交,最后因为交不起学费仅读了几个月。他住在一间连“亭子间”也不如的“过街楼”里。在小小的斗室内,年少天真的黄新波曾憧憬着未来。他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然而,现实总是灰暗的。

    他所选择从事成本低廉的木刻创作,那时可谓是穷人的艺术。这项复数性艺术的制作工具简单,制作材料价格低廉,几把刀、几块木板就可以随意创作。因此,稿费同样也少得可怜,发表一张,只有四角钱。偶然得到点稿费,黄新波就到法租界的白俄餐馆吃一顿四角钱的俄国红菜汤。因为那里的黑面包随意吃,不多费钱,他就这样狠命地吃个痛快。

    在上海的艰苦岁月,除却理想与坚持,一无所有。身处贫民区的黄新波依然努力进行木刻创作,他把苦力、人力车夫、工人等级形象刻成作品,并四处散发。这段时间他偶出佳作,作品《推》被鲁迅选入《木刻纪程》,并获得国外的赞扬,被誉为木刻届“最有希望”的一员。随着木刻影响的扩大,黄新波等左翼青年的木刻社活动引发了当局紧盯。由于有社员被捕,黄新波感觉不能在上海待下去了,加上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朋友的资助下,他于1935年前往日本。

    黄新波抵达东京时已身无分文,全靠朋友资助。他住在池袋自命名为“未名庄”的狭小房间里,自习木刻,边摸索边创作。黄新波后来经常感叹,由于经济不稳,生活颠簸,未能把基础打得更加深厚结实。他做过许多幻想,设法添置一些必要的画具,工作室里,埋头几年,学个痛快,却又总是被打乱。一切成为泡影。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更是痛苦,回国后的他拖着一家三口先后辗转于贵阳、昆明、香港、广州、桂林等地。黄新波的女儿出生于香港沦陷后的第二天。为了逃亡,黄新波花了一年半时间才抵达桂林。他带着妻子儿女先乘坐走私船回内地,由于钱不够,他们只能到达台山境内,于是他回了一趟老家。住在村里的多是远房叔伯兄弟,大家同样举步维艰。黄新波仍没能解决路费问题,最后他把母亲及祖母的旧衣服翻了出来,带着上路。黄新波就这样一手拿着破洋伞,挽着包袱,携带着妻子幼小上路了。为了帮补生活,黄新波把背来的衣服逐步卖出,换取费用。

    那时,四处都是背着各样包袱出走的人儿。他们的遭遇各异但目的相同。黄新波能体会到那长途跋涉但又无以为家的逃难者的心情。他的木刻《旅途》,刻画的是在黑夜荒凉山村向茅屋老人求助的旅人。另一幅《孤独》,描写的是一名孤单在山径上茫然流荡着的逃难女孩,漫无目的,无依无靠。这些都是他逃难流亡经历的高度概括。

    创作于1942年的木刻《负薪》,写的就是他自己。那时在桂林的黄新波,生活可以说是狼狈。他没有稳定的职业,指望的木刻创作也难以维持生计。黄新波是一个对作品严格、极其挑剔的人,不会因要换得几个少得可怜的钱而大肆生产。在最贫困的时候,他搬到了鹰山去当一名中学国民教师。这个荒凉的小山村房子也不多。为了节省买柴火的钱,他经常捡拾枯枝甚至砍柴背回家去烧。黄新波说,《负薪》不但写自己的艰苦,更是表示辛苦负薪不但为自己的生活,更应该点起火光带给人间温暖。

    鲁迅在《“穷人”小引》一文中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不喜欢对人述说自己,尤不喜欢述说自己的困苦,但和他一生相纠结的却正是困难和贫穷。黄新波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他如一名斗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于困顿之中,深刻地解剖出生活的截面,刻画成作品引发他人的共鸣。他的作品饱含理想主义。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在血与火的灾难中,不管环境多么困难,黄新波总是看到希望,并通过作品让人看到希望,感受到温暖。这些鲜明活泼的作品,有着黄新波青春的苦闷与激情写照,也成了他黄金时代的印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