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影像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五邑银信的守护者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1 年 4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邑银信的守护者

刘进教授以银信为专门的研究方向。
石坚平教授认为,银信蕴含的华侨精神仍需进一步发掘。
罗达全正在研读他的银信藏品。
说到收藏研究银信和创建三益银信博物馆的故事时,李柏达心情激动。
吴兆骏细心呵护每一封银信。
张一知满怀深情地向参观者讲解银信的故事。
张嘉辉展示其收藏的银信。
孙冬岩修复每一封银信时都一丝不苟。

    4月9日,“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又一次引起了轰动,中央、省、市级及海外媒体争相报道。据介绍,2013年6月,“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侨批”在江门又称银信,即有“银”又有“信”。五邑银信是连接海外华侨与其家人、乡邦的核心纽带,是海外华侨顽强拼搏、爱国爱乡精神的集中体现。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研究、收藏、保管、修复、宣传五邑银信的人,他们都是五邑银信的守护者。

    刘进是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院长。他出版了学术著作《台山银信》《五邑银信》等,参与了“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文本的工作。在举办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筹建汇报展时,他负责银信版块的布展任务。在张国雄教授和梅伟强教授的帮助和指引下,刘进开始以银信为专门的研究方向。“今天银信保护、研究和传播如此之热,真没想到,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刘进说。

    石坚平教授是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他说:“我为什么来到江门?就是江门丰富的华侨文化吸引着我。”他认为,银信见证了侨胞的爱国情怀,银信蕴含的华侨精神仍需进一步发掘。

    罗达全是五邑银信民间收藏者之一。他出生在一个华侨家庭,对银信故事特别感兴趣,收藏银信已有11年。他说,收藏银信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深入研究,通过出书、展览等形式,将银信蕴含的华侨精神挖掘出来、传播开去。

    江门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吴兆骏负责该馆银信文物的收藏保管。他说,银信是五邑侨乡的文化瑰宝,对每一封银信的征集、整理、收藏和陈列都要非常认真。

    江门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孙冬岩负责该馆银信文物的修复工作。她说,每一封银信都弥足珍贵。“对一些破损或掉色银信的修复虽然有很多难点,但我都会绞尽脑汁、一丝不苟,尽力做到最好。”

    张一知是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的讲解员,她讲述银信故事已经有11年了。如何讲好银信故事?她深有体会地说,首先需要了解每一封银信,精读每一封银信的内容,发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满怀深情的讲述,让参观者有深刻的了解。

    张嘉辉是一名银信收藏者。他说:“银信是江门的、中国的、世界的。”因此,他收藏的银信侧重于“全球通”——世界各国华侨来往的书信。

    李柏达是我市最早的银信研究者和民间收藏者之一。他编著了《世界记忆遗产——台山银信档案及研究》和《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2本书,将托管的两幢碉楼用来创建三益银信博物馆。他认为,想尽办法将银信完整保留下来是十分必要的。他希望通过银信研究,引起社会对这种文化的共鸣,从而让银信文物及相关物件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文/图 周华东 谭楚明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