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产城融合示范区 中心城区首位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优质生态环境为蓬江增添“美丽度”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2021 年 4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水田园好空气 城乡交融靓景观
优质生态环境为蓬江增添“美丽度”

位于龙舟山森林景区的群星公园景色秀丽。
良溪古村新貌。
潮头中央公园自对外开放以来,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在提升水质的同时,蓬江区大力推进碧道建设,图为江门人才岛碧道段。
山水田园交相辉映,城乡美景共融共生,蓬江区已成为现代化生态宜居魅力之城。

    龙舟山里林湖掩映,叱石山下田园适闲。通衢大道纵横交错,西江内河携绿蜿蜒。

    在都市,旧城更新展新颜,新城崛起显气势,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东湖公园、园山湖公园、潮头中央公园、街角公园、口袋公园……公园城市草翠景美,释放着绿意浓情。

    在乡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良溪古韵、七彩长乔、荷塘月色、绿岛水乡……美丽乡村串珠成线,熠熠生辉。

    夜幕下,未来新城滨江新区的繁华轮廓,倒映在音乐喷泉涌动的园山湖中。

    灯影处,重焕生机的百年老街区启明里,时光巷子让历史回响,“修旧如旧”,诠释着另一种“绿色”守护。

    山水田园交相辉映,城乡美景共融共生,百里碧道、绿地公园和精致村庄点缀其间,这份生态之美,独属蓬江。

    共建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优质生态环境是打造优质生活圈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的主城区,近年来,蓬江区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切实担当起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生产生活环境的新使命:一方面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力守护自然生态的安全边界,为未来留下长久的舒适惬意;另一方面依托优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禀赋,立足城市高颜值,持续提升城乡品质,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魅力之城。

    文/张茂盛 

    图/郭永乐 刘淑君 林慕恒

    美在青山

    呵护天然氧吧 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去年7月的一天,天气炎热,居住在佛山市南海的兰子约了江门的朋友爬山,希望能找到一个没去过、不太晒且距离不太远的地方,最终她们迎着朝霞,途经连接顺德、江门的江顺大桥,在江门大道上驱车15分钟,到达了位于蓬江区的龙舟山森林景区。在这里,他们穿行在环湖路和捷径间,伴着林中清脆的鸟鸣,领略了大西坑水库的清澈,首次见识了姜荷花和松果菊,游历了有故事的知青农场和大榕树。

    出门满眼绿,归来一身香。青山绿水没有辜负这群游客的期待,主人公在网络上详细记载了这趟行程,称在蓬江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

    位于江门市区西北面的龙舟山森林景区,总面积为1422公顷,山上层林尽染,水库碧波浩瀚。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原生植物种类繁多,还有不少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植物,构成了江门市郊的一个天然氧吧,被称为城区“绿肺”。

    山,是一个地方的灵气所在。在蓬江区内,除龙舟山外,还有叱石山、大雁山等。依托这些山峦,蓬江区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让江门市民在家门口就有多个天然健身房,也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来自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游客前来运动、休闲、打卡、游玩。

    “十三五”期间,蓬江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本月,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大湾区 大未来”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江门,有媒体专门就“港澳老人赞蓬江环境好、空间大、适合养老”作报道,有力印证了蓬江生态环境之优良。

    美在绿水

    治水惜水 围绕水系大做文章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这句话对蓬江而言更具特别意义。

    “春水江门一叶舟,几人来此看垂钩。”五百多年前,明代岭南大儒陈白沙先生的这句诗词,悠然诉说着这座城市与水的渊源。

    在4月25举办的湾区经济高峰论坛上,受邀参加论坛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进一步阐释说,江门城区发源于江门河边的墟顶,后发展成为相当繁华的商品集散地,从一个小镇成长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说明江门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作为江门主城区的蓬江区,区内水系发达,西江及其支流天沙河、杜阮河、江门河穿城而过。面对这笔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蓬江区一直以来对水体备加珍视和呵护,在新时代新背景下,更是着力围绕水系大做文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水”成为美丽城市建设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针对因经济发展而导致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蓬江区2019年以来大手笔开展水体治理,截至目前已投入超过40亿元,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极大改善了水环境。二期工程该区将投入近20亿元,继续完善治理,并着力开展排水提质增效工程、生态景观工程及智慧水务等工程。

    在提升水质的同时,蓬江区大力推进碧道建设,构建展示近代华侨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建设成果的江门水道都市人文风光带。如今,在先期推进完成的滨江大道、江门河北岸、江门人才岛和天沙河碧道段,总能见到沿途光影倒置水中,情景如诗如画,即便是晚上10时后,依然有不少市民在碧道上散步、慢跑、骑行,感受夜景江风。

    蓬江碧道,作为高质量生态景观,已成为切实惠及民生的优质公共产品,广受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欢迎。

    美在城市

    品质提升 公园拓宽绿色空间

    优质生活圈的构成离不开良好的城市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特色风貌。为此,蓬江区大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为城市美颜铸魂,使城市秀外慧中。

    这其中,众多公园拓宽绿色空间,让城市的美丽更为直观可见、养眼可感。

    为构建绿色生活空间,营造“山水之中有城市、城市之中有山水”的城市形态,蓬江区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加速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如今,蓬江区的大型公园已超15个,包括东湖公园、丰乐公园、兰石公园、鸡爪山公园、园山湖公园、潮头中央公园等。

    位于滨江新区的园山湖公园,于2020年5月1日对外开放,沿湖水岸有广阔的亲水平台,还有随处可见的漂亮绿植。园中芳草遍地,绿树成荫,各种蜿蜒优雅的小径,移步换景,让人心旷神怡,夜间喷泉总能吸引市民驻足长留。作为江门人才岛景观规划的核心公园,潮头中央公园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配套完善,自2020年国庆节期间对外开放以来,深受市民、游客喜爱,成为观光休闲的首选之地。这些不断崛起的新公园,凭借更高标准、更优设计,成为滨江新区的最美符号。在旧城区,除以东湖公园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公园外,更有一个个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去年以来,蓬江区已先后“上新”了一大批口袋公园,这些公园有力拓宽了城市生态空间,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和景观面貌,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散步休闲,“在转角遇到美”。

    与此同时,蓬江区推进高效精细的城市管理,在全市率先推行环卫一体化改革,让干净的街道成为城市面貌的第一印象。在旧城区,该区着力推进城市更新,升级道路和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推动景观、建筑立面整饰,打造具有侨乡特色、规整的立面风貌;大力开展老旧小区提质改造行动,成功打造以启明里为代表的三旧改造典范。在新城区,以滨江新区和江门人才岛为代表的城市新平台,交通发达、高楼林立,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日益完善,夜晚华灯璀璨,尽显大气。

    美在乡村

    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各具特色

    位于蓬江区棠下镇的良溪古村,拥有近千年历史,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入选首批“广东省古村落”。村里至今仍完整保存着许多明清时代的建筑,“龙船脊”的屋顶设计,门额屋檐上精致的雕刻,无一不透着浓厚大气的岭南建筑色彩。它倚山而筑,面水而居,池塘清波潋滟,古榕硕大繁茂,平添了水墨画般的灵秀端庄和宁静素雅韵味。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原移民南迁南雄珠玑巷后,再度南迁珠三角各地以至海外诸国的第二个中转站,是大湾区等地人们的祭祖圣地,如今每年清明节,依然有数万人从各地回来祭祖。

    2019年以来,蓬江区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着力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岭南美丽乡村,并在农村开展美丽田园、美丽家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等美丽行动。包括良溪村在内的多个村庄,展新颜、换旧貌,人居环境提升,村庄迎来新活力。

    如今前往良溪古村,会驶入美观、整洁的“四好农村路”棠良线,沿途大幅的“良溪”元素墙绘先声夺人,进村后,从村道到环湖路,从绿化到厕所,从公园到康体设施,都有了全新变化,村里甚至开起了餐馆、建起了民宿。

    除了良溪古村,蓬江区还有杜阮镇长乔村和上巷村、潮连街卢湾村、荷塘镇南村村、环市街仁厚村等一批村庄在持续提质,发生美丽蝶变。

    依托杜阮凉瓜这个声名享誉大湾区的国家地理标志,融合周边叱石风景区、兰石公园等资源,蓬江区还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杜阮凉瓜小镇田园综合体。目前,该项目各工程正加快推进,未来,一个集现代农业、加工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将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好新城的路上,蓬江将继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竞争力,赢得更长远的未来。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