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讯 (记者/潘贤珍) 昨日,支援上海归来的开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医护人员张银仙仍在休整中。她表示,休整结束后,将会以更加充足的干劲投入到日常工作中。
据悉,5月18日下午,张银仙跟随江门援沪核酸检测队平安从上海回到江门,顺利完成驰援上海核酸检测的任务。在43天里,张银仙用夜以继日的坚守和一丝不苟的专注,为上海疫情防控贡献了“检验人”的力量。
4月3日清晨,张银仙收到前去上海支援核酸检测的通知。早在报名驰援香港抗疫时,她便收拾好了行囊,只是当时未成行。这一次,张银仙真的出发了。
从2007年开始,张银仙便从事检验科工作,拥有丰富的核酸检测实战经验。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她的工作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不同,日常工作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在PCR实验室里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日独立完成检测量达300管左右。
“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发挥带头作用。面对疫情,作为一名医生,我也应该站出来!”谈起此次报名参与驰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张银仙说,自己并没有考虑太多,是使命使然。
4月3日深夜,江门援沪核酸检测队抵达上海,休息一宿后,张银仙便投入紧张的核酸检测工作。江门援沪核酸检测队对口支援的闵行区千麦飞粤气膜实验室分为5个仓,张银仙在其中的加样仓支援,实行“三班倒”。
身着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防护面罩、双层防护手套,每天,张银仙在加样仓里一待便是七八个小时。拧开盖子,戳上枪头吸取标本,盖回盖子,再打掉枪头,这样的动作,张银仙每小时至少重复1000次。“操作过程虽然不算繁琐,但是要保证不数错数量、不拿错标本,还要保证每个动作都到位,防止交叉污染,这都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张银仙说。“一个班”下来,她能完成加样3000管左右,工作强度是平时所不能比的。
援沪第一天,张银仙的手指起了水泡,她贴上胶布,第二天继续工作。一个星期后,由于左手单手开盖的手指肌肉已经劳损,张银仙只能采取双手开盖的方式,以减少左手食指的活动。一个多月下来,张银仙的手部、腰部、肩部肌肉出现不同程度的劳损,止疼药膏成为她的日常药品。
“每次完成工作出仓后,虽然大家的手部肌肉都很酸疼,但都不忘相互之间按摩放松一下。”张银仙说,队友之间的相互扶持是不分昼夜的工作里重要的精神养分,远在开平的家人把担心转化成支持和理解,成为她坚守的力量。
完成支援任务离开上海时,当地疫情已经有所好转。“看到大街上的人和车逐渐多起来,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张银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