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 江港共讲湾区新21/2022-07-01/A06/2661656615360630.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正是你,遥遥晚空,点点星光,息息相关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7 月 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正是你,遥遥晚空,点点星光,息息相关
——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
香港灯光秀。新华社 发
香港青年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2016年来到江门创业,如今已小有成就。新华社 发
珠西创谷在孵企业中,来自港澳台、海外的占了近半数。罗霈 摄
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交通项目的加快建设,江门与香港联系将更加密切。 毕松杰 摄
德昌电机等知名港资企业在江门扎根发展。郭永乐 摄
江门牵手香港科技大学建设的江门双碳实验室。黄胜 摄
江门积极支持香港乡亲同心抗疫。 资料图片

   “平均每5个港人就有1个祖籍江门!”民间盛传的这句话,道出了江港两地之间的历史渊源之深、血脉亲情之近。

    截至目前,江门累计批准设立港资企业约7600家,约占全市外资项目总量的70%;2021年,江门的港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达221.1亿元……经济数据,侧证了江港两地之间经贸往来的基础之实、势头之热。

    成功开通与香港跨境办事通,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加快建设,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的双碳实验室落户,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年双创项目等领域互动频繁,一项又一项举措成果,展现了江港两地在新时期的合作层面之深广、联系程度之紧密……

    今天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日子。25年来,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江门和香港,在政府和民间层面一直保持着特别的良好关系,各领域合作多点开花。尤其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去年以来江门市委作出“1+6+3”工作安排,提出深入推进“港澳融合”工程,主动拓展与港澳合作深度广度,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江港合作迎来新的内涵,两地联系交流更加密切,合作空间更加广阔,涌现出诸多令人振奋和温暖的故事。

    在这历史性的喜庆时刻,我们通过多方走访,梳理展示两地近年在科创、经贸、文化、教育等十大领域的合作发展成果,这其中有交流互鉴,也有精诚合作,有资源共享,也有守望相助,两地用真诚的携手同行,生动书写了“江港一家亲”的动人篇章;同时,我们也采访了部分香港同胞,倾听他们的“回归”故事。

    统筹/张茂盛 撰文/张茂盛 陈敏锐 张浩洋 毕松杰 何雯意 陈倩婷 娄丹 朱磊磊 李银换 梁佳欣 赵可义 吕中言 黎禹君 梁雪莹 黄玉妍

    关键词:港资企业 德昌电机 李锦记 维达纸业 ■港资约占全市外资项目总量70%

    成立于1959年的德昌电机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在微电机和集成电机系统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等领域,具有全球领导地位。

    2019年9月,总投资30亿元的德昌电机产业城项目一期,在江门市江海区顺利建成投产,开启了筑造百年企业的新征程。

    “我们公司在江门买了一批房子,希望能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来江门公司发展。”德昌电机集团中国事务及行政部总监洪奇聪说,德昌电机集团对江门项目非常关注,集团领导在实地探访后,对江门的政府服务、交通设施、市容市貌、生活配套都很满意,这让他们对在江门发展充满信心。

    港资企业来江门发展,德昌电机不是个例。江港间合作基础良好,香港长期是江门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和最主要的进出口贸易市场。截至目前,江门累计批准设立港资企业约7600家,约占全市外资项目总量的70%;港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纺织服装、电子电器、批发零售、塑料制品和房地产等行业;2021年,港资企业进出口贸易额达221.1亿元,同比增长11.5%。以李锦记、维达纸业为代表的港资企业,与江门早早结缘,在侨乡大地扎根发展,已成长为全球知名企业。

    去年以来,江港之间的经贸合作迎来更多机遇。江门积极谋划建设的大型产业集聚区,致力于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其南组团正是主攻与港澳、RCEP成员国合作,共建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的产业示范区;同时,江门深入实施“港澳融合”和“侨都赋能”工程,正大力开展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试点,不断推进香港跨境政务服务便利化。

    各项扎实的举措无不显示,江门正张开更大的怀抱,欢迎更多港资企业前来扎根发展,欢迎更多香港青年前来江门创新创业、工作生活,共同分享江门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红利。

    关键词:江门双碳实验室 科技合作

    ■组建起100多人的核心科研人才队伍

    2021年3月,广东省提出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并在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珠三角地区整体先行碳达峰。江门抢先落子、担当作为,牵手香港科技大学建设江门双碳实验室。

    以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为目标,江门双碳实验室正加速整合深圳航天工研院、国家能源集团、中创新航、华为数字能源、ABB(江门)、美达锦纶等单位的优质科研资源参与共建,加快形成“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硅能源、新能源电池、电力装备)”政产学研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链。

    目前,江门双碳实验室已获准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并组建了由“长江学者”齐晔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徐明教授、屡次打破世界转化纪录的有机太阳能领域专家颜河教授、国内第一个省级碳捕集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李佳副教授等知名专家领衔,博士、博士后为科研骨干共计100多人的核心科研人才队伍。

    除了大型项目,江港科技合作还体现在诸多科研层面。比如,五邑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纺织材料粤港联合实验室”、联合申报建设“粤港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展“可穿戴智能纺织品关键检测技术研究”。“五邑大学港澳联合研发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重点支持生物科技与大健康、新型材料与元器件等领域的研究项目;目前,该基金已资助24个项目,资助金额1000多万元,促成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的多个联合研发项目的合作立项。

    关键词:现代农业 供港农产品

    ■培育供港澳广深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126家

    ■培育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42家

    ■培育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15家

    2016年,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来到江门从事“鱼菜共生”项目研究。2019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鱼菜共生生产系统正式落地,罗伟特等3人参加当年的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初创企业组一等奖;同年11月,又在“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以农业农村初创组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荣获金奖。

    如今,他们的科研已逐步产业化,创办的企业也获评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成功将蔬菜卖回香港市场。罗伟特感慨,在江门创业,见证了大湾区机遇带来的奇迹。

    罗伟特等3人“现代农业梦”的绽放,是江门农业与香港深化合作的生动见证。事实上,在农业领域,从人才培育到技术交流再到农产品供给等方面,两地的“牵手”正愈发紧密:广东得宝食品有限公司制作生产的冰鲜鸡、冰鲜鹅鸭和熟鸡等产品,在香港市场综合占有率超过35%;开平市旭日蛋品有限公司专攻香港市场已经二十多年,每年供应香港蛋制品5000多万枚,在香港市场的综合占有率达到80%-90%……

    目前,我市累计培育供港澳广深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126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42家、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15家。近3年供港澳活猪数量全国占比保持20%以上,重大节假日期间短期供应量全国占比达60%—100%。过去一年,江门海关检疫监管供港澳冰鲜禽2.5万吨,供港活鸡苗占全国80%,供港海捕水产品占香港市场超过80%。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透露,未来我市将继续主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一方面把江门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到香港,进一步开拓市场,守护香港市场“菜篮子”;另一方面,引导香港的人才、资本、金融、信息、技术优势与江门农业产业优势充分对接、互通有无、有机融合,助力江门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关键词:文旅合作 “一程多站”

    ■江门市接待港澳游客数量一度占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的70%以上

    江港在文旅方面合作深入密切、由来已久,经过多年合作发展,香港成为江门开拓国际文旅市场的桥头堡,成为我市面向海外宣传推广江门的前沿地。

    位于新会区的古兜温泉小镇,是江港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代表性企业。该企业自2003年开业伊始便与香港旅行社开始了紧密合作,当年度的香港小姐亲善访问活动目的地正是古兜温泉,此后也多次前来。2016年,古兜控股在港交所创业板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温泉概念第一股,也是广东民营旅游企业上市第一股。古兜温泉董事长韩志明是祖籍江门的香港人,他一直以来注重香港市场,致力于带动香港人游江门,效果也很显著,疫情前每年古兜温泉接待的游客中,香港游客比例达30%。他认为,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往返粤西的时间大大缩短,包括古兜温泉在内,江门可以打造更多港澳游客短途休闲的旅游目的地。

    早在十多年前,江门就与香港、澳门分别建立了“一程多站”旅游线路联合促销机制。我市每年组团参加香港、澳门旅博会,借助港澳国际会展平台向港澳乃至国外旅行商、游客,持续推广江门旅游形象及产品。据统计,江门市接待港澳游客数量一度占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的70%以上。

    2018年港珠澳大桥开通后,两地文旅合作更加密切、互动越发频繁。当年9月,江门旅游行业协会与港澳主要旅行社签订粤港澳大湾区“一程多站”(江门)乡村游精品路线推广合作协议。2019年,江门举办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承办“2019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江门段活动,用实际行动推动两地文旅合作。

    如今,江门正充分利用华侨文化资源,携手香港等城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两地文旅领域的合作前景可期。

    关键词:“跨境理财通” 跨境融资

    ■江门辖区“跨境理财通—北向通”业务规模位居全省第三位

    ■2021年江门与港澳地区跨境金额发生额比增17.82%

    港澳投资者热衷在江门投资!近日,记者从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获悉,截至2022年5月末,江门辖区“跨境理财通—北向通”业务规模位居全省第三位,累计发生额为1156.38万元人民币;此外,“跨境理财通—南向通”累计发生额694.55万元人民币。

    “跨境理财通”是人民银行牵头推动的一项金融创新举措,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居民便捷地跨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其中,“北向通”是指港澳地区居民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开立投资专户,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合资格理财产品。去年10月,江门作为“跨境理财通”首批试点城市,成功落地了首批试点业务。

    “身边很多香港朋友都是祖籍五邑,因此‘跨境理财通’业务开通后,他们都选择在江门购买跨境理财产品。”日前,香港居民林女士通过江门的“跨境理财通”试点银行,成功办理了一笔“北向通”业务。

    除了跨境理财,港澳居民跨境购房的便利度也有了提升。2021年开始,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持续优化非居民购房跨境结算流程,港澳居民的购房资金可从境外直接汇入,本人无需亲临境内银行办理购房款资金的结汇或划转手续,也无需在境内银行开立账户;截至2022年5月末,该类业务规模达1203.2万港元。

    随着江港金融合作不断深入,我市企业的跨境融资渠道也得到进一步拓宽。去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相继首创“高企跨境融资+专项补贴”业务模式和“跨境融资财政奖补”措施,降低了相关融资成本。2021年江门与港澳地区跨境金额发生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17.82%。

    关键词: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五邑大学

    ■“中加柏仁”15%毕业生升读香港高校

    一直以来,我市与香港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都很多。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双方学校常就人员交流、学术探讨、科创合作及教学方式等开展深入研究合作,并组织开展才艺展演、寻根问祖、寄宿体验、观光学习等多形式的牵手互动。

    2019年,双方一共结成四对姊妹学校,香港新会商会中学曾组织师生到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开展交流活动,蓬江区棠下沙富小学则选派部分学生去香港开展周家拳特色文化交流,紫茶小学、培英小学每年都会与香港培基小学合作举办成语故事演绎远程视像比赛。两地定期组织“江港澳杯”体艺赛事活动,重点在体育、艺术领域打造品牌活动。2017年,我市启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少年警营”项目,更是增加了两地在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广东中加柏仁学校近3年来每年都有超过20位高三毕业生,成功升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高校,占毕业生总人数15%左右。

    通过频繁互动,江港两地师生开阔了视野,并携手丰富了文化传承与教育国际化的经验。

    在高等教育方面,五邑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得到香港同胞的支持,他们广泛设立捐赠项目,还提供大量免费授课、讲座等服务,提供交流机会。目前,五邑大学已与香港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合作硕果累累。比如,与香港理工大学等13所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建国(境)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香港岭南大学合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工作(居家养老)研究中心”,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建“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联合实验室”。

    关键词:慈善公益 “香港力量”

    ■多名香港乡贤对家乡捐资过亿元

    助学办医、修桥铺路、扶贫赈灾……一直以来,广大香港同胞在对江门经济建设不遗余力的同时,还怀抱着造福家乡和回馈社会的理念,积极投身江门慈善公益事业,助力江门擦亮“爱心之城、慈善之都”品牌,为侨都百姓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可以说,香港慈善力量在我市公益事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是中国人,家乡在新会。虽然旅居香港数十年,但乡音不改,而且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多年来,香港成业打桩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观适为新会区各项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超1.3亿元,助力推动家乡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香港乡贤梁向荣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和发展建设,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倾力帮助家乡青年干事创业。据不完全统计,梁向荣为家乡公益事业捐款累计逾1.1亿元,在开平投资办实业金额逾7000万元,是江门市和开平市“荣誉市民”。“我虽然身在香港,但没有忘记家乡故土,没有忘记我的根。家乡需要我帮忙的时候,我都会义不容辞。”梁向荣说。

    “做慈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香港热心同胞关杰初近年来多次捐资支持我市扶贫济困慈善公益事业,“乐善”范围从扶贫济困、教育助学、医疗健康到疫情防控,再延伸到乡村振兴领域,哪里有需要就将善款捐到哪里。2020年至今,关杰初夫妇累计向江门地区捐赠善款超过1亿元。

    以上仅仅是我市慈善公益事业中“香港力量”的缩影,多年来,香港同胞对江门的各项建设鼎力支持,涵盖教育、医疗、文化、环保等不同领域。多个香港民间社团也满怀深情造福桑梓,如香港台山商会捐资近3亿元为台山建医院、兴学校,敬老慈幼、赈灾扶困;香港余风采五堂会设立奖教奖学金,从1996年至今从未间断,向台开余姓学生较多的中小学颁发奖教奖学金;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时刻关注侨乡社会需求,修路筑桥、捐献急救车、支持教育事业、设立粤菜师傅班培育粤菜人才等,以实际行动支持江门发展……

    广大香港同胞用自己的热情、热心、爱心和善心,为江门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贡献力量,谱写出对侨乡的大爱篇章。

    关键词:医疗卫生 合作办医

    ■在办医、培训、急救、医养结合等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

    我市与香港的医疗卫生事业交流互动素来频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两地在办医、办学以及医养结合三方面的合作明显加强,有力促进了两地医疗服务产业的有机结合,为两地居民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2018年12月20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现场,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与培力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探讨粤港双方共建便捷中医诊所合作框架》,双方将合作共建“企业+医院”式便捷中医诊所。这是我市与香港合作办医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在合作办医方面,两地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不断加强信息互通和学术交流培训。如香港护士训练及教育基金会(下称“基金会”),自1990年起就为江门地区提供护理管理人才赴港培训学习,香港回归祖国至今,基金会与江门市护理学会在江门举办了多场培训班,提高了我市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我市也主动积极联络香港医学界,组织开展学术论坛、讲座、研讨会、培训等活动。近年来,两地更是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传染性疾病等防控合作和卫生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大湾区联合救援和病人转送机制、在指定公立医院开展跨境医疗合作试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

    在合作办学方面,我市正致力于以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为依托,加强与香港有关方面的接洽,探索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模式。

    在医养结合方面,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是全省获批的两个地级市之一,目前正加大力度畅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吸引香港等地优质医养结合产业转移落户,开展高档医疗养老资源开发、人才培训培养合作项目。

    关键词:港澳人士创新创业政策支撑体系 珠西创谷

    ■“侨梦苑”已引进港澳青年项目113个

    我市重点打造的“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以下简称“珠西创谷”),目前入驻率超过九成,已吸引了包括香港团队在内的50多个团队入驻,130多家在孵企业中,来自港澳台、海外的占了近半数。

    5年前,香港科技协进会会长、博士冯威棠带着项目进驻珠西创谷,创立江门市云讯电子设备有限公司。起初,公司依靠政府提供的各类优惠扶持政策和补贴、奖金,才度过了产品研发的“阵痛期”;如今,公司研发的智能分药系统已开始逐步向市场推广,进入医院试用。

    和冯威棠一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科技达人来到我市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期待在侨都的广阔天地开启精彩人生。有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江门是侨乡,许多港澳、海外创业者祖籍都在江门,有“根”的情结;同时,江门地处大湾区,通行港澳便利且创业成本相对较低,香港人用粤语在当地沟通无障碍;而且,江门是全国首批小微双创示范城市之一,政府重视、扶持力度大,企业、团队在维持运营、培训指导、投融资等方面获得的帮助更多。

    的确,在吸引香港青年将双创目光投向江门方面,我市近年来作了大量努力。一方面,不断建立健全港澳人士创新创业政策支撑体系,如向港澳青年发放就业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积极开展港澳青年创业培训、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并通过制定实习补贴政策、畅通港澳人才来邑学习渠道、建设港澳人才交流对接平台、落实人才住房制度等,提升港澳青年到江门就业创业的意愿。另一方面,不断加强载体建设,除了前述珠西创谷,我市还与启迪之星(香港)签订共建江门(香港)海外创新孵化基地合作意向协议,引进香港地区优秀团队前来创新创业;依托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截至目前,园区已累计引进港澳青年项目113个。

    关键词:守望相助 新冠肺炎疫情 香港志愿者 江门担当

    ■“江门是我的家乡,防疫也是我肩上的责任”

    ■“收到来自家乡的慰问和防疫物资,深感香港的抗疫之路并不孤单”

    江港两地,平时精诚合作,有困难时守望相助。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陆续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让越来越多企业感受到江门的发展决心,也让更多香港企业坚定了扎根江门发展的决心。去年,港资企业宝豪塑胶五金制品(江门)有限公司在新会“黄金十条”政策奖励下,获得200万元的扶持资金,极大鼓舞了广大港资企业在江门发展的信心。

    在江门常态化抗疫过程中,也活跃着不少香港志愿者的身影,色泽沉香茶艺养生馆总经理林松伟就是其中之一。这位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就回到江门创业的青年,处理工作之余十分热衷参与志愿服务,在香港就经常去做义工的他,看到社区发出招募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的通知后,主动报名参加,曾多次在高温下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但他说:“江门是我的家乡,防疫也是我肩上的责任。”

    今年初,香港遭遇第五波疫情,这牵动着广大江门乡亲的心。江门企业、社团等自发行动起来,为香港抗疫提供了温暖有力的支持。除捐资赠物外,一众江门企业还以香港所需、企业所能快马加鞭投入生产,既体现了江门企业的责任担当,也向全国展现了江门坚持服务港澳的初心和实力。连花清瘟胶囊、核酸快速测试包、口罩、防护面屏、新会陈皮制品和应急食品等紧缺物资被火速运往香港。刘德华、谭咏麟等江门籍香港艺人录制视频声援抗疫,感恩祖国和家乡齐撑香港,为香港抗疫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香港有关人士表示,收到来自家乡的慰问和防疫物资,深感香港的抗疫之路并不孤单;家乡江门时刻关怀和支持香港同胞,让人深为感动,深受鼓舞。声声“感谢”,是香港乡亲对江门担当和帮助最真诚的回应。

    香港创业青年林松伟:

    当时我才7岁,但也有自豪感

    香港回归祖国时,我才7岁;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激动地告诉我们:“香港终于回归祖国了!”虽然那时我年纪尚幼,对于历史没有深入的了解,但那一刻心情依然非常高兴和激动,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回到母亲身边。看到国家统一,我们心里有一种自豪感。

    一直以来家人总是教导我,江门和香港关系很深很紧密,要爱国爱家。我选择回到江门创业最主要原因也是,江门是我的根,是我的家,我想为我家乡做点事,为家乡做点贡献,带动家乡经济。我做的行业是沉香,沉香的种植可以润化自然,沉香的产品可以养生,我希望把健康带回我的家乡。

    广东中加柏仁学校董事长、 江门市侨商总会青年会创会会长黄柏仁:

    江港两地商业联动既密切又成功

    我出生于香港,在香港回归6年后的2003年刚踏出校门就随母亲的脚步来到了江门。我记得那时江门给人的感觉是经济发展并不算快,但看到李锦记、雅图仕等大批知名港资企业在这里扎根多年并且发展势头迅猛时,我就坚信这座城市的发展潜力一定会很足。

    如今,我来江门也不知不觉快20年,见证了江港两地之间不断加深的感情,目睹了江门迈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快车道”;而我和大批港商也乘着这股东风,在这里收获了事业。

    这些年,我深深感受到江门市委、市政府对优化港资企业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江门针对港资企业经营发展和香港青年创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近5年来,本土外资企业中,港资企业的占比一直很高,而且港澳台及海外青年创业之家、江门市侨商总会、江门市侨商总会青年会等一批面向港商、青年的社会组织相继成立,为他们提供了共同发展的高质量平台。这些都充分说明,江港两地之间的商业联动十分密切,也十分成功。

    今后,希望江门继续在打好“情怀牌”、讲好侨乡故事、对外输出等方面多花力气,吸引更多港资企业进驻江门,招徕更多香港青年到江门创业,让他们成为政府推动江港两地联动的好帮手。

    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行政总裁马振富:

    犹记那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

    我祖籍江门台山,自爷爷那一辈去了香港定居。我看过一个数据,说香港大约有150万市民原籍是江门五邑地区的,他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回乡投资、支持家乡建设的意愿强烈。我的父亲过去就在江门投资开办了制衣厂,退休后也回到台山居住,他用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爱国爱乡,支持家乡建设发展。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晚,我通过电视收看了交接仪式,作为当时政府下属官方机构的工作人员,也有幸参与了后续的一些现场活动。那几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既感慨香港终于摆脱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又对“一国两制”充满期待。

    我从事的主要是香港科技产业升级、工业转移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常到内地交流,见证了江港两地在联系交流等方面日益深入。2017年,我们团队来到江门运营珠西创谷(江门)科技园,就是希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江门得到转化。目前入驻我们园区的50多个港澳创业团队,很大一部分的祖籍都是江门,大家都满怀热情,希望通过科技的力量助力家乡发展。

    江门在大湾区中有着明显的土地、成本优势,政府十分关心和支持创新创业,与香港在许多地方可以实现互补、携手发展,相信随着“港澳融合”工程深入实施,今后两地交通、经贸往来会更加便利,科技合作、人才交流会更加频繁,江门和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五邑大学江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志坚:

    江港两地正朝着更深更广的合作迈进

    江门与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两地合作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投资长期稳居江门外商投资第一位,港资企业在侨乡大地扎根成长,为推动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步入粤港澳大湾区时代,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和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加快建设,江门与香港联系将更加密切,江港两地正朝着更深更广的合作迈进。

    目前,江门正深入实施“港澳融合”工程,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推进中国江门“侨梦苑”、珠西创谷等建设。香港在高端科技研发、金融航运贸易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江门应发挥区位、腹地广阔等互补优势,不断深化江港合作。如,产业合作方面,推进“香港资本+江门产业”“香港服务+江门制造”等多形式合作。在科技研发方面,以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为契机,深化两地科创合作。国际旅游方面,与香港开展“一程多站”线路合作,推进江门旅游高质量发展。农业方面,积极打造鲜活农产品供港基地和“中央大厨房”“预制菜基地”等。深化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创业的各项制度改革,提升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专区功能,在教育、医疗、创业就业等领域继续发力。

    声音

    香港五邑总会名誉会长、维达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李朝旺:

    企业、员工从江港互通中获益良多

    25年前,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刻,我既兴奋,又感受到一股冲劲,香港的回归是我们国家强大起来的最佳印证。

    我当时特意跟家人朋友和团队分享了这个重要的时刻。从个人情感上讲,我和很多同事都是江门人,江门作为著名的侨都,大部分人都有家人、朋友就生活在香港。俗话说“故土难离”,本来就是一母同胞,回归以后,大家感觉一下子心理距离拉近了很多,随后直通车、高铁等公共交通把物理距离也拉近了,所以非常兴奋。

    作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我马上看到,香港的回归为香港市场及内地市场都提供了新的机遇,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卫生用品行业是刚需行业,健康与卫生是每个人生活的最基本需求,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为内地市场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维达最终在港上市,直到今天成为中国消费者该领域十大首选品牌之一。

    近年,随着国家战略和省、市有关部署推进实施,维达受益颇多。特别随着“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开发建设,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扎根成长的企业,在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头雁”示范引领效应下,近两年来,维达通过提供和对接住房安居补贴、子女入学与配偶就业咨询等一系列支持举措,向粤港澳专业人才敞开更大的怀抱,实现“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互动。截至目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员工占到了集团总员工的三成以上。我真切感受到,维达的成长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应当充分发挥“侨都赋能”作用,紧跟大湾区大建设,从金融、人才、信息等方面加强交流,深入推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开发建设。在越来越多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只是我的儿女,很多在维达工作的同事,都是香港、江门两地办公,有江门人在香港安家,也有香港人在江门安家。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因为江港两地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人文等方面的互通而获益良多。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