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人文侨都 魅力乡村——探寻江门古村21/2022-07-10/A04/80551657392109905.jpg
上一版3  
600余年生态古村展新姿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7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会区沙堆镇独联村
600余年生态古村展新姿

闸门楼是独联村独特的文化之一。
林氏祖祠孔安堂已有200余年历史。
多棵百年古榕盘根错节连成一片,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西江支流澎湃奔流入海,孕育了广袤的田野和厚重的乡土文化;烟墩山钟灵毓秀,余脉逶迤,生生不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村落掩映在如此青山绿水间,像一颗明珠镶嵌于西江之滨,这里就是新会区沙堆镇独联村。

    因河海所环抱,历史上这里多被称之为“独洲”。宋末元初之际,郑姓和林姓先祖漂洋过海来到这片沃土上建立家园,其后,黄、钟、何等14姓氏相继迁入。600余年来,独联村的先辈们结茅为舍,依山而居,锻铁造耜,垦拓稼穑,一直繁衍生息至今。

    文/林立竣 图/林立竣 张华炽

    A

    建筑特色

    8个门楼 8座宗祠

    “独起岐峰山南远大庆丰穗 联环蓈海里东长春燕凤鸣”,来到独联村,巍然雄峙在眼前的就是村牌坊,八柱擎顶双层楼体,官墙碧瓦,真金饰箔的“独联”两个大字格外夺目,村内的多处地名巧妙镶嵌于上述联句。楼内同样有对联:“独特风光阎闾永谱青青曲 联翩思绪桑梓常牵赤子心”。

    闸门楼可谓独联村独特的文化之一,8条独立聚居的自然村均有闸门。独联村不单有东、南、西、北闸门楼,还有远岭东边闸、远岭西边闸、连洲闸、大坑里闸等,总共8个闸门楼。这些闸门楼都有不同的藏头楹联,写于不同年代,浓缩着历史和厚重,寄予美好的愿景。其中,当数最古老村门西闸(已于早年倒塌,现照原两层阁楼模样扩建)的楹联“独擎天柱 洲绕地球”最为人所称道。

    祠堂是另一处见证独联村历史悠久的地方。林氏祖祠孔安堂,这座具有岭南传统风貌的古建筑,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此外,还有大坑里郑氏祖祠、远岭务耕钟公祠等等,这8座祠堂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无不凝聚着村落历史的印记。

    当中,坐落在东和里的锅耳祠堂是独联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因其建筑规模庞大,两侧墙髻的龙腰高耸像“锅耳”,人们称之锅耳祠堂。“锅耳祠堂”这名字看上去充满了烟火气息,但实际上却是非寻常百姓家可以修建的。《独联侨刊》工作人员林洪巨告诉记者,清朝年间,独联村人林绍德因有翰林大学士的功名才有了该祠堂。“锅耳墙两边像官帽两边翘起的两只纱翅,巧妙迎合了当时官帽两耳的造型,无论其建筑形制、装饰的内容,无不透露出古代建筑的人文文化内涵。”林洪巨说。

    此外,林绍德及其后人居住的巷道也因此有了“太史第”的尊称。曾经的巷口门楼虽已不在,但“太史第”巷内民居却风采依旧。这几十间青砖瓦房,三开或四开间,全砖木结构,建造工艺讲究,灰缝精细实心实意。门楣、窗楣等处的山花灰塑彩绘用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远远望去,每座屋脊灰塑龙头凤尾,立体完好,线条清晰,神韵生动,古朴美观,气势恢宏,凝聚了历代独联村建筑匠师的智慧与汗水,尽显岭南传统民居的特色。

    B

    工商业态

    老旧街市 多种作坊

    “独志耕耘春露秋香盛唐日 洲中建设夏凉冬暖乐尧天”,渺渺烟波,独立成洲。独联村偏安一隅,造就了这条小村庄工商业自成一体。独联村水网纵横,水运交通便捷,一头走向江门,一头走向澳门,因此与澳门地缘相近的独联村与其联系紧密。

    林洪巨告诉记者,据前辈讲述,那时每日基本有两艘大的电船武阳号和新芦山号往返澳门至独联村新桥头码头。此外,还有电船仔、人工开双桨的大木船(九桶)朝夕往返于独联与澳门之间,“水客”更是数不胜数,周边村镇的客商也由此往返。因此,新桥头码头这里商贸发达,旺极一时。货栈、档铺、仓库林立,气灯、桅尾灯通明,通宵达旦,更是由先辈侨彦乡贤捐资修筑了一条“华侨路”接驳码头。

    “旧时,南北四乡坊间均流传一句话,说是澳门有得卖,独洲市就有得卖,十足一个小澳门。”独联村人对此不无自豪。

    独联村旧街是独联人日常贸易的地方。旧街以上、下两条街为主,东西走向。旧街道主要是用并排三块花岗岩石板铺就,从山顶里至东和里,俗称“三条石路”。每日下午1时左右起,成条石路人流如过江之鲫,“挤身唔转,直至凌晨四五点钟,唔听到板仔改动声为止”。

    旧街市店铺档口林立,小吃店、熟食档、饼铺、鱼档、猪肉档、米铺、缸瓦铺、药房、油糖海味杂货铺、兼做“接驳侨汇”的典当行……包罗万象。百年木板门,千载石板路。走在旧街市上,看着这些古式商铺建筑,轻抚隐约可见的灰塑痕迹,依稀还能体验到那种电视剧里才有的感觉,灯笼照亮古街,木板门吱吱作响,没有汽车穿梭的喧嚣,仿佛只有老熟人走过的聊天声、吆喝声……

    在商贸集市的兴旺之际,当时独洲人还开办有独洲糖厂、盐厂、酒厂、铁匠铺、打金铺、木匠铺等作坊工厂,七十二行,应有尽有。

    如今的独联村人早已不再囤于旧街市,有了刚落成焕然一新的新市场,也创办出更多业态丰富的企业。独联人把旧时工商副业的追忆编成章节,收入该村村史《侨乡独联》,“追忆我村史上的工商副业丝缕脉络,不仅是对先贤乡(侨)彦的追思缅怀,更是对我们今日奔小康,创新美好生活的激励。”书里记载。

    C

    生态宜人

    努力打造绿色文旅新名片

    “独倚烟墩人杰地灵千祥集 洲临崖海安居乐业百福臻”,从“宽步下渔船,漂橹向东南”的一家人初来定居,到今日泥泞成绿洲,民居鳞次栉比,发展成为有着3800多户籍人口、8000多旅居海外及港澳地区的独联村。600余年传承与发展,独联村不仅历史丰厚、人文荟萃,而且生态宜人,是广东省宜居示范村庄。

    烟墩山之下,独联村南闸,这里有一片百年竹林,粉丹竹长势高崇,枝枝丛丛抱团而生长,如剑出鞘,直冲云霄,织出一洞青枝翠叶的天地。置身其中,只见天日尽蔽,感受到清凉扑面,如沐仙气。

    大坑里旁,西边河畔。这里有10多棵大榕树,平均树龄160年以上。百年古榕,依水丛生,枝叶繁茂,盘根错节,连成一片。那发达的须根,犹如山脉、似峡谷,千沟万壑、波澜壮阔;那由弯曲的树枝构成的树洞,似殿堂、如回廊,气势雄伟、巍峨挺拔;那伸向苍穹巨大的树冠,似巨伞,如斗笠,树影婆娑,遮天蔽日。

    为打造更宜居的生态环境,独联村在上级的指导和支持下,因地制宜打造党建口袋小公园7座,升级改造农村幸福院3间,升级改造标准化公共厕所13间,兴建污水处理站2座,完成连洲至大丰路等路段以及大丰村口停车场、黑美山公园、灵菊公园等改造工程,同时维修竹林书室,扩宽榕树林边河道以及完善绿化和配套设施等。

    “未来,我们将以大坑里百年榕树林生态休闲区为主导,开辟一条串联原始竹林、黑美山的自然生态资源与五层碉楼、锅耳祠堂、林氏祖祠、华侨旧民宅、旧街市等历史文化资源的精品乡村游路线,努力打造绿色文旅新名片,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为新会农旅养融合发展再添新动能、再注新活力。”独联村党总支书记林新庆说。

    延伸阅读

    华侨路和花旗巷

    独洲立村数百年来,与外界往来除了水路,就只有一条“鸡尾坣”,这“鸡尾坣”虽说是路,但实质是相连的“田基”。清末民初,随着新桥头码头的建成,水路接驳的客、货渐多,“鸡尾坣”已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为此,当时村里便发动侨胞集资,修建了一条2米宽、约1公里长的道路,命名为“华侨路”,自此,独洲才了一条新的较好的路通往外界。

    花旗巷,独联东和里十五巷,是一条从南至北、从上街至巷尾都铺上水泥的路。这些水泥铺设于1920年,那时国内鲜有水泥出产,绝大多数靠进口。巷道铺设的水泥用的是进口“英国货”,由当时村内的多位旅美华侨共同捐款兴建。因此,独联村人习惯地把这条最早由华侨赞助建成的巷子叫花旗巷。因水泥质量优良,辗转百年,花旗巷的水泥路面至今仍在使用。

    学者声音

    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

    讲好古村落故事 挖掘美食风情

    像独联村这种有着独特资源优势的古村落,如何传承保护与开发发展?可从三方面着力:

    一是申报有关古村落项目。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很注重乡村文化,包括古村落方面,都有相关政策,可以大力申请古村落项目,以便更好更科学地传承和保护村落。

    二是讲好古村落故事。作为一个古村落,会留有历史印记、文献资料、图片图像等素材,可通过收集、整理、展示,然后联动周边文化旅游节点,吸引更多人来打卡,感受古村落文化。

    三是可挖掘当地的美食风情。每一个村落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就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例如独联村水网丰富,渔获市场十分丰富,这方面可以做深做精跟当地习俗有关的乡村小吃,吸引游客前来品尝,感受不一样的风情。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