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情感教育?
“双减”政策下的几点思考
育人先育德 培育新时代好少年
在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7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减”政策下的几点思考

    找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所在,才能找到孩子本身的价值,这是他们最大的财富之一。

    ——江门市紫茶小学 张卫萍

    目前,一些学校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一些培训机构设置大量高难度、高强度的作业,编制种类繁多的教辅用书强制学生练习,这些作业既达不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遏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身心压力,使一些学生产生了消极厌学、自卑抑郁等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怎样做才能既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有益学生的身心发展呢?对此,笔者有几点思考和建议。

    高效课堂

    优化作业设计

    教师要积极改进课堂效率,优化作业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双减”对教师的课堂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减掉了课后作业的量,减掉了校外辅导班,但并不等于没有作业负担。

    首先,适当的练习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巩固。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对作业进行优化和管理,有效地减少重复作业的量,同时,又要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主要来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量重复的作业负担,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孩子身心疲惫,也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大量作业进行刷题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再次,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专注力、意志力比上课外培训班更重要,因为自觉性决定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专注力与情绪状态高度相关,意志力来源于目标感与克服困难的能力。

    “对症下药”

    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

    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陪读不是陪着,而是学习方法的引导、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不能取代孩子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少家长说,常常是“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甚至发生“家庭大战”。

    现在,“双减”政策之下,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笔者认为,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别人是不能取代的。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找到孩子自控能力差、不爱思考、磨磨蹭蹭等问题的根本原因。自控能力差可能与孩子的成长环境或年龄有关,如: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在旁边看电视或玩手机等,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控力,造成孩子不专心做作业,这属于环境影响,家长以身作则就行了;如果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本身有限,家长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孩子的作业时间,逐步帮助孩子提高;如果孩子不爱思考,家长更应该耐心地引导孩子借助工具书,一步一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有了学习的自信心,慢慢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亲情陪伴

    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都将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双减”后,孩子在家的时间充裕了,那么这段时间应该怎么安排?尤其是小学生自律性还不是很强,不能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时,就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了。有的孩子课余时间增加了,就会玩手机和上网,孩子沉迷手机或上网,大多源于孩子能在网络中获得足够的情感需求及成功体验。因此,家长必须在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社交之余,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和孩子一起运动、做家务等,满足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情感需求,以帮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家长要重视学习型家庭建设,陪孩子一起解锁生活新技能,陪孩子一起阅读,引导孩子参加到家庭建设中来,让孩子感觉到整个家庭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力量。

    利用资源

    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每个孩子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现在的网络资源非常发达,优秀的学习资源非常多,只要孩子想学习,“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就是一个不错的学习资源库,可以帮助孩子预习、巩固学习的内容,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双减”之下,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不能单靠成绩对一个人的能力下定论,找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所在,才能找到孩子本身的价值,这是他们最大的财富之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