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邓榕 通讯员/陈君
这几天,“大白”余俞斌一直在战“疫”一线支援。
“穿上这身防护服,总有种变身超人的错觉,所向披靡……”从2020年的春寒,到2021年的隆冬,再到2022年的酷暑,战“疫”两年多来,身为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的余俞斌,已数不清多少次变身“大白”,但就在前天,他不得不接受再次自己凡人的现实。
采样时和萌娃对“暗号”
7月10日,蓬江区对辖区居民开展第一轮全员核酸筛查。当天,江门的最高气温飙到35℃。正午1点,阳光正厉害。排队做核酸的居民们,大多一身短打,穿戴清凉,而余俞斌则是全副武装,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
尽管架起了遮阳棚,但热气仍然一阵阵地从四面八方扑来。从坐下的那刻起,他就开始出汗,很快,衣服就湿透了,紧紧粘在身上,感觉“像好多个小虫子在前胸后背上爬来爬去”。
一滴汗顺着额头流到了眉梢,余俞斌将头偏了偏,不让汗流进眼睛,然后快速撕开袋子,取出棉签,伸进面前张开的嘴巴里,在扁桃体两侧、咽后壁取样,再快速将棉签掰断放入试管中,旋上红色的盖子。至此,一例核酸采样完成了,整个过程不到15秒钟。
“采样工作机械乏味,很像是在流水线上干活。”余俞斌说,他的手速快一些,排队等候的市民就可以少晒些。
来采样的居民中,有不少是孩子。余俞斌尽量做到动作轻柔,语气和缓。
碰到紧张的小孩,他还会和他们对“暗号”,唱《孤勇者》。“‘暗号’对上了,孩子就不害怕了,采样时特别配合,很有意思。”余俞斌说。
遇上更小的孩子,他会蹲下来一边安抚,一边指导娃娃们张开嘴,以减少孩子们的不适和恐惧感。一蹲一弯腰间,降低了高度,也提升了核酸检测的温度。
高温下挂冰袋工作3.5个小时
从头到脚都是全封闭的防护服,在阳光的直射下,会让人产生一种灼烧感,相当于在太阳底下穿了一件羽绒服。
烈日下,自恃身体还强壮的余俞斌,仅过了1个多小时,就撑不住了,脑袋晕乎乎的,胸口有些透不过气。被换下的他,有些沮丧地调侃道:“打败我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
戴了两层手套的手,被汗水泡得肿胀。脱下手套的那一刻,皮肤都泡得白皱了。满脸通红的他,大口呼气,噜咕咕噜灌水,连着喝了3瓶,“全凭一口‘仙气’在坚持”。
休息两小时后,余俞斌再次上岗。这次,他突发奇想,挂上了两个自制的冰袋。塑料袋里的冰块,是附近的麦当劳员工给的。得知医护人员想用冰块来降温,门店经理很爽快地说:“想要多少,拿多少,管够。”
这个看似简单的小创意,在工作中发挥了大作用,让余俞斌一下子坚持了3.5个小时。忙到夜里10点30分才吃晚饭的他,累得筷子都差点拿不起来。
第二天是休息日。得知采样缺人手,余俞斌又报名参加了。这次,他对冰袋进行了改良。为了减轻脖子的压力,他特意把绳子放长,坐下的时候,冰袋正好放在大腿位置。“之前的绳子有些短,挂得脖子有些疼。”他笑着说。
这天,蓬江区的核酸筛查是从下午4点正式开始,这一调整,让余俞斌觉得很人性化。“对在烈日下坚守的人们来说,不亚于一阵清凉的微风拂面而来。”5个小时里,他大概采样了600多人。
“说不累是假话,但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做完就好了。”身为医院团委组织委员的余俞斌说,居民们一呼百应地前来,是对他们工作的信赖与支持,也彰显了共同守好这座城的决心与热望。
工作之余,他收到了热心居民送来的奶茶,上面写着“多喝水,别中暑”。那一瞬间,累去了大半,他感觉一切都值了。
余俞斌说自己依然是个怕死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勇敢。他期盼疫情尽快结束,到时带孩子们去珠海的沙滩玩玩,这是他准备了3年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