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真实和虚构:文学中的台山红色地图
表现为风景的荔枝
悬挂在门外的夏天
《晨曦下的荷塘》 郭永乐/摄
留声机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 年 7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真实和虚构:文学中的台山红色地图
——评《暗香》系列小说

    刘智敏

    对于作者岳勇而言,之所以会以台山地方史和民间传说为素材来创作《暗香》这样一组以“红色故事,传奇台山”为主题的小说集,显然是想通过文学的形式来构建台山的红色地图。这组系列小说,通过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台山人民抗击日寇侵略和反抗腐败的国民党政权欺压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故事的文学重构,塑造了一组由台山普通民众构成的英雄群像,在真实的史料基础上通过文学的想象和虚构,形象地再现了台山作为侨乡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台山人民不畏强敌、智慧勇敢的精神品质。同时,也正是通过这种真实和虚构的结合,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既真实又充满了传奇色彩的生命世界、一幅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基因的文学地图,从而以艺术的形式阐释了中国共产党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岳勇笔下的台山世界是建立在他长期的台山本土生活体验之上的。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台山人,但多年在台山工作生活的个人经历,早已把他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台山人,甚至这种外省的“本地人”身份,使他在对台山本土文化体验上有了更多的优势:既可以获得本土文化的“在场”性体验,又可以以“他者”的身份对这种文化加以对比、审视和观照。前者使其在小说文本的叙述中获得鲜明的本土文化的“道地性”,使他不论是在对台山风物的介绍还是对台山民俗风情的想象性还原过程中都能娓娓道来,自然贴切,毫无违和感。岳勇用亲切的文字书写着台山作为历史悠久的侨乡所具有的古老的传统和时髦开放的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台山特有的城市气质:

    侨汇(台山人习称银信,即书信和汇款的结合体)源源汇入,乡人经济宽裕、生活富足,县城(台城)市井一派繁荣,金铺银号、百货商店、冰室(又叫西餐馆)茶楼、戏院旅店,骑楼式的店铺一间挨着一间……台城虽然不大,但街道纵横交错、骑楼店铺洋气十足,路上行人熙攘,市场生意兴隆,加上水陆交通便捷,大型帆船和小型客轮可由通济河水道直达邑外,新宁铁路(中国第一条民办铁路)连接江门外海码头,既可接驳旅客,又可运输货物,还有班车往来县城和四乡,繁茂之景堪比省城,故有“小广州”之美誉。(《知画其然》)

    《暗香》系列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和行动就是在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中展开。在这样一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我们看到了陈知画和赵其然的“斗画”,以及他们最终为了抗击日寇而抛弃私人恩怨,一笑泯恩仇的民族大义(《知画其然》);看到了古韵轩的掌柜吴韵元为了保护国家文物和日寇斗智斗勇的惊险传奇(《修复者》);看到了通济桥头素芬绣庄庄主邝素芬利用绣品杀敌的神奇;看到了“济元堂”中医诊所大夫苏济元巧借医术复仇的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岳勇的《暗香》系列小说实际上是一次以文学方式重建历史的过程,在对历史史料的梳理求证和形象的再现过程中,使读者获得某种对历史的“在场性”的沉浸式体验,来实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审美意图。在台山侨乡这样一个历史时空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了系列作品中主人公的大开大阖、惊心动魄甚至波澜壮阔的人生传奇,在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和生动丰富的细节呈现中完成作品审美意义的表达,比如茶王伍茶生炒茶的场景和过程的再现,苦楝树也炒出茶味并最终获胜的迷案(《茶王》);弱女子陈素玉通过围棋对弈和台城“国军”周旋时的斗智斗勇(《深山奇谋》);鹰王聂东来请鹰、熬鹰、驯鹰的细节呈现和复仇故事的曲折叙述(《南海神鹰》)等,作者把这些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民间野史、田间传奇,通过文学的想象和虚构,有机地嵌入到作为历史真实存在的台山人民抗日游击队和台山人民解放军特有的时代行动中,有效地强化了时代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改变,揭示了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台山的红色历史记忆以一种鲜活生动的形式得以场景化的再现和重建。

    受制于建构地域性的红色文化场域的理性目的,作者过于重视历史事件外部的完整和意义的清晰,导致了作品对社会事件本身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人物性格内涵的重视,小说中人物形象内涵的丰富性不足,性格往往流于单一、扁平,人物形象稍显单薄。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