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沧桑塑碉楼 侨情永流传
台山“乡村词典”
陈皮颂
《守望》 郭生/摄
读书遣长夏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 年 7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评梁小恩《沧桑碉楼》
沧桑塑碉楼 侨情永流传

    林泳欣

    《沧桑碉楼》是广东开平本土作家梁小恩通过走访故土呈现出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书中描绘了开平碉楼几百年来的沧桑风貌及背后的历史故事。有古老而悠久的碉楼传说,有背井离乡而饱受欺辱的人物遭遇,也有保家卫国、敢于牺牲的英雄事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开平碉楼的赞美,对英勇无畏的开平人民的崇敬,对神奇而伟大的碉楼文化的敬仰之情。

    《沧桑碉楼》是纪实性的,将真实性与文学性熔为一炉。该书从“我”的视角去叙述不同碉楼及其背后的故事,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性。在叙述中穿插了开平地方县志资料的记载、古今中华的诗歌、散笔等文学作品,引用了中国现代流行歌词、开平本土歌谣和电影台词,使《沧桑碉楼》一头连接古代,一头与近现代相连,贯通古今,使作品兼容历史性与现代性的色彩。如:书中谈到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背井离乡的金山客,作者引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现了五邑农民对故土的留恋和与家人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借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来表现金山客漂泊的艰难;用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书写金山客坚强的意志;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抒发华工被美国人遗忘的不满;借余光中《乡愁》表达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引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了金山客义无反顾举起民族大义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以巴金《机器的诗》片段,赞扬了金山客生活虽艰难但风骨犹存的志向。作者对金山客的描写不是纯粹的人物故事或历史资料,而是在故事的叙述中不断穿插诗词典故,使其充满诗意的氛围,感性动人。

    《沧桑碉楼》不仅具有真实性与文学性,还有鲜明的情感线索与独特的感情色彩。

    从一个人的“大爱”到一群人的“大爱”的跨越,从守护“小家”到保护“大家”的跨越,是《沧桑碉楼》的情感主线。最早的众楼是一人兴建而给乡邻避难的善举,表现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家族对父老乡情的“大爱”。后来的众楼是乡邻集资修建的共同逃避天灾与土匪的场所,体现的是邻里之间众志成城的凝聚力。再后来,众楼是一群人保家卫国、抵御敌人的壁垒,体现的是人间“大爱”。可以说,不同时代的众楼,是一个人对故土守护到一群人对家国守护的情感跨越。对个人和村子而言,开平碉楼建造的初衷是守护“小家”,这用石头筑起的楼房是一方乡民防匪防洪的保护伞,如:关家修建的“瑞云楼”与“迎龙楼”。后来建造碉楼是华侨荣归故里、光宗耀祖、改变命运的范本,如:黄壁秀设计并修建的“瑞石楼”。而到抗日战争时期,对家国而言,碉楼的使命是与英雄的侨乡人民一起,共同守护家园,保卫“大家”,在枪林弹雨中宁死不屈,誓死保护着它的祖国和人民。

    不同时代的碉楼静静矗立着,始终守护着它的人民。在治安混乱的时代,开平人民因依靠碉楼躲避洪灾、防范土匪而获得安全感。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开平侨民义无反顾,保家卫国,表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振兴中华、不忘国耻的赤子之心。在国泰民安的时代,开平碉楼与村落成为被世界铭记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而历久弥新,成为开平人民乃至中华民族骄傲自豪的象征。从谋得自身安全到安居乐业,再到胸怀家国,开平人民与碉楼一样在饱经沧桑中越发坚韧不拔而气宇轩昂。沧桑的碉楼、动人的故事、深厚的感情,经走过的岁月留下了属于每个时代的独特印记,或埋藏在历史的土壤里,或经口耳相传、史书记载而流传至今,给开平这一片土地披上了神秘而绚烂的色彩,注入了鼓舞的力量,写下了英雄的史诗。

    从明朝末年到今天,开平碉楼一直是开平的见证者,见证着开平的沧桑巨变,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华侨同胞和开平人民的生命与生活。人们守护着碉楼,也被碉楼守护着,两者相互依存,早已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沧桑碉楼》不仅讲述了风云变幻时代下的碉楼,也展现了碉楼背后那一代乡民及侨民的艰辛岁月。历经百年变沧桑,乡情侨情永长存。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