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邮递员
绿荫中的村庄
从诗集《窗外》看姹娜的诗艺
《星罗棋布》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9 月 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邮递员

    董自明

    小时候,我们村有个邮递员。听到他自行车叮铃铃清脆的铃声,我们就赶紧跑出去看,但是还没爬上家门口的小坡,他已经从坡上下来了,只能看到其身影飞快地穿梭在村里的小巷道间,绕来绕去。自行车颠簸的声音全村都能听见,在这个接近原始状态的地方听到机械的声音,使人很振奋。

    邮递员是我们村第一个在外边工作的人。年轻英俊的他,身穿绿色的制服,看上去很潇洒,如一道彩虹,把我们和天边的世界联络起来。我们全村人为他骄傲,经常看到陌生的外村人来我们村找邮递员打听远方的来信或邮件,或让他帮忙向远方邮信寄东西。

    我们地处偏僻的大山深处,当时村里不少上了岁数的人连三十里外邮递员单位所在的镇上都没去过。交通极不便利,村周围高山上葱葱郁郁的各种灌木里只有人踩踏出来的羊肠小路,架子车能到达的地方都很少,运输东西全靠肩挑背扛,或者用牛驮和拉。如果没有邮递员,村人不会在20世纪70年代近距离见到自行车。我们把邮递员叫送信员。他那辆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绿色永久牌自行车让人们大开眼界,看到了正规的公家单位的形象。大家经常围着那辆自行车观看、欣赏,好奇地谈论很久,羡慕不已。村民们很喜欢性格随和、乐于助人的送信员。老年人常常和他开玩笑,问他的那匹“马”一天要喂多少料,饮几次水,才那么力大。自行车大梁和后架上搭着缝制结实的深绿色邮件袋。邮递员用这辆自行车把从天边来的邮件、报纸等投递给周围五十多里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子,又沿路收到很多需要寄出的包包裹裹,再加上受委托帮忙从镇上代买的东西,四个大邮件袋总是满满的,现在想来,超过百斤。他骑着重负荷自行车整天穿行在崎岖山路上。因为他工作努力,家里墙上贴了很多他的奖状。

    20世纪80年代末起,村里零星出现了私家自行车,有红旗牌、飞鸽牌……据说永久牌一般情况买不到,如果能买到,不用说,肯定都选送信员那样的车,因为它一直是大伙的梦中物。不过这些私家自行车多是当摆设用,因为没路,而且村民们也舍不得骑,很多时候是车骑人,不是人骑车。那些自行车被打扮得如同待嫁的闺女,全身用彩色塑料绳缠裹住,看不到底色。车座盖着钩针精心织的花套子,有的车把手两边甚至还吊着丝线挽成的穗坠。放在家里时用塑料布或衣服全车遮住防尘,推出去时选干净没软土的硬路边行走,还时不时停下来,推车人会从座子下掏出叠成方块的布擦擦辐条。到了特别难走的地方或者过河蹚水,自行车就被人扛在肩上。

    全身彩装的自行车是那个时代村人的梦想,也让那个年代变得绚丽美好。

    进入21世纪后,摩托车取代了自行车。摩托车的普及没有自行车那么缓慢。自行车经历了近20年才进入到各家各户,而摩托车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就席卷了村里的每家每户,不少人家家里有几辆。

    现在,小汽车正取代摩托车,而且速度飞快。二十几年前,坐小车是身份的象征,因为那时,私家车极少,只有一定级别的国家工作人员才有单位提供的小车。似乎在这眨眼四五年时间内,曾经高大上的小汽车成了普通大众的日用品,我们村里已经有一半以上家庭有小车了,有的人家有两辆。

    短短30年里,村民们脚下的路越变越宽,越走越好,由羊肠小道、人力车道,手扶拖拉机道到汽车道路;由土路、砂石路、砼路,到今天的柏油路,两边亭亭玉立着路灯杆,夜里如白天一样好走。以前去送信员上班的镇上,30里路单程翻山越岭步行需3个小时,现在公交车一天几趟,只需30分钟便可到达。

    30年前,送信员用体力把邮件从镇上送到村里,一封信,从外省到广东需要半月,如今,快递员可随时上门送件取件。以前,山里无路更无车,“车到山前必有路”只是句歌谣,现在,它是活生生的现实写照。

    一切在飞速进步,变化让人眼花缭乱,让人不得不由衷地为这个如诗如画的伟大时代献上赞歌。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