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支教教师种下一片梦想“花田”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9 月 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路在脚下 追梦向前方
支教教师种下一片梦想“花田”

郑小华在支教期间与学生合影。
李明在支教期间每天都早出晚归。
李翠浓(第二排左4)在六年级毕业典礼上与老师、学生合影。
王超和学生们成为朋友。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师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今年初,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做好基础教育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支教跟岗帮扶人员选派工作的通知》,支援地按照“教育部门行政管理人员+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员+教师”组团要求选派帮扶人员,受援地主要选派教研员和教师跟岗锻炼。

    今年以来,在教育帮扶、东西部协作中,我市教育又迎来大动作,以蓬江+江海—恩平、新会—台山、鹤山—开平的对口帮扶模式,在我市东西部搭建起一座教育协作的桥梁,推动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与此同时,除了市内东西部的教育交流协作外,我市更有一批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教师选择“走出去”。他们中,有的为山区学生点亮梦想之灯,有的坚守天山脚下三年无怨无悔。

    支教教师的到来,给乡村学校带来了一片“花田”;支教教师的一堂课,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支教老师们用爱心和智慧,成为乡村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也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变化和发展。

    点点光芒汇成星河,簇簇火苗点燃希望。在第三十八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4位支教教师,倾听他们的故事,并向所有默默坚守在一线的老师道一声:节日快乐!

    统筹:娄丹 文/图 娄丹 张翠玲 吕中言

    王超 走进大山,是为了让他们走出大山

    ★人物档案

    姓名:王超

    所在学校:江门市第一中学

    任教科目:英语

    支教学校:广西天等县高级中学

    支教时间:2022年8月—2024年2月

    支教感言:我会在一年半的支教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竭尽全力,让大山里的孩子考出去,到外面更大的世界去实现理想。

    8月中下旬,我初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天等县。绵延的青山,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这是天等县给我的第一印象。陌生的环境,熟悉的工作,第四年带高三年级的期盼与迎战,我一年半的支教故事,由此开始。

    学生一句话让我倍感责任重大

    上学年,我在江门一中刚送走一批毕业班,来到天等县,我依然任教高三年级,并担任高三年级副主任,主要负责教学教研工作,所以8月就开始上课了。

    天等县高级中学学生有4000人左右,教职工300多人,有4栋教学楼,也有图书馆、饭堂和学生宿舍,功能还是比较齐全的,教学环境和条件都比较好。而当地学生也很有求知欲,他们都很珍惜能够学习的机会,自理能力和自律性都很强。

    于我而言,来到天等县适应本地的环境、融入当地的人文并不是难题,教学条件和环境也不需要我太过担心。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与城区的学生相比,当地的学生基础较弱,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课标要求很难落实。如何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指导学生高效学习,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靠知识改变命运是我最大的挑战,也是我最关心的事。

    我清楚记得,第一节课,我让学生写下高考目标和高三学习规划,一位学生写下“走出大山”。这四个字撞进眼睛时,我有说不出的震撼和触动,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我更加真切、直观地意识到,我肩上背负的责任和使命的重大。

    “大后方”支持,我全身心投入教学

    我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来到天等县,自然少不了“大后方”的支持。他们是充分支持和理解我工作的家人们,是关心我的江门一中校领导们,是热情接待我们的当地校领导和老师,更是给予我机会和信任的上级领导部门。有了他们,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前方教学。

    虽然我到广西的时间并不长,环境也很陌生,但是老师们的热情、友善和谦逊让我倍感温暖。还记得我第一天来到办公室,韦小兰老师帮我把办公桌清洁得干干净净,赵雪丽老师帮我取来了所有高三复习用书,赵凤玉老师见我用手抱着书,第二天便在家里带来手提文件包并带了水果给我,这些点滴都让我非常感动。

    来支教之前不是没有过担忧,但是来到这里之后才发现其实不用过分忧虑,一方面学校会充分解决我们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这里的商超物品齐全,应有尽有。我们支教老师只需要全心全意教育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享我们先进的教学与管理办法,这就是我们能做的最大贡献。来天等县之前,我提前了解好学情,包括教学进度和安排、学生成绩和基础、教学设备的使用等,还与备课组长和上一任老师做好沟通和对接,充分备好第一节课,争取将一周的课都提前备出来,为教学做最大程度的准备。

    我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走出大山,也希望结束支教工作后,“传帮带”的力量可以延续下去,营造愈发浓厚的教学教研氛围,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教师。

    郑小华 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

    ★人物档案

    姓名:郑小华

    所在学校:蓬江区潮连中心学校

    任教科目:数学

    支教学校:恩平一中大槐校区

    支教时间:2022年4月—2023年4月

    支教感言:走近大槐有亲切感、使命感、责任感,庆幸自己有机会践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东西部结对帮扶精神,外树蓬江教育人的形象,内强自身的业务素质。槐花香处情亦浓,这一年,我会沉下心,让“蓬—恩”区域平衡发展的精神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22年5月6日,一个平凡的日子。于我,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当汽车缓缓停在恩平一中大槐校区(原恩平市大槐中学)的大门,作为蓬江教育人,我第一次踏进了这所学校。随着江门市东西部合作集团化办学正式启动,蓬江、恩平教育跨区域“牵手”,蓬江教育一行三人进驻恩平,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挂职到恩平一中大槐校区,从此和这片土地结缘。

    槐花香处情亦浓

    那一天,来到绿树成荫的校园,看到朝气蓬勃的师生,亲切的感觉让我的心踏实了下来——这里,将是我工作和生活一整年的地方。沐浴着五月明媚的阳光,我暗下决心:这一年,我将好好扎根于此,让“蓬—恩”区域协同合作的精神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郊外虫鸣悠悠成韵,屋内灯光橘黄晕染,一时间,我的笔尖流泻下七个大字:“槐花香处情亦浓”……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在大槐中学,我坚持不离开课堂,并根据学生特点寻找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看到孩子们逐步提高的成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一笔又一画,一笺又一笺,“六一”儿童节前夕,我郑重地书写着对孩子们美好的期待。恩平一中大槐校区七(2)班有48名学生,我要给他们每人人生长河中的最后一个儿童节准备一份私人定制的礼物——我亲手书写的书签。

    第二天,看到孩子们拿到书签时惊喜、发光的笑脸,听到孩子们一声声的“老师您好”,那一刻,书写到深夜的疲倦烟消云散了。

    “种桃种李种春风”

    阳光明媚的五月天,刚到恩平不久,我特意网购的花苗和花种到了。

    我在大槐中学的校园“承包”了一片花田,我和工会的同事们,一起动手翻新泥土,播下花种,育下花苗。夕阳下晚风中,我们谈笑风生,手握锄头,遥想长青藤蔓爬满校园的墙壁,格桑花、蔷薇花、丁香花发荣滋长,和孩子们的笑脸争相绽放的情景……

    那一刻,我也把感恩的种子播入恩平大地。我将以情怀为锄、以初心为泉,在恩平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种桃种李种春风”,我期待“蓬—恩”教育花开校园、香飘恩平的那一天……

    在挂职支教的日子,我常常被乡村教师的淳朴无私和默默奉献感动着、激励着。曾记得,台风“马鞍”来袭,下午5点,在南方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江门市校长培训班结束后,我马不停蹄赶回恩平一中大槐校区,和其他同事一起回校值班,守护校园的安全。

    曾记得,我和同事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定期上门去看望辖区里的学龄残疾儿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给他们传授知识,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而今,新学期,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得知学校缺体育老师时,我毫不犹豫地承担了三个班的体育课。“我们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在孩子们骄傲的笑称中,我教他们喊口号、蹲马步、练军姿,强身健体……

    蓬江潮连碧水悠悠,恩平大槐长风浩荡。庆幸我如一粒种子,被悠悠西江水所滋养,被柔柔大槐风揽入怀。我会本着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的态度,继续履行好挂职使命,为东西部教育均衡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李明 孩子们给我上了人生中美好的一课

    ★人物档案

    姓名:李明

    所在学校:鹤山市鹤华中学

    任教科目:数学

    支教学校:广西龙州县高级中学

    支教时间:2021年8月—2022年8月

    支教感言:支教让我收获了更沉稳的心性和更坚韧的性格,龙州的孩子们也通过我得到了一扇看向外面世界的窗,这是一次美好的相遇,这一年的经历会持续提醒我抱有热忱,不忘初心。

    去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回顾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我感触良多,我真心希望自己也能像一众党员前辈一样,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当支教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怎能不冲锋在前?于是我带着坚定的信念,奔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成为龙州县高级中学的一名数学老师。

    这一年,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发挥专业和经验优势,让孩子们实现了思想上和成绩上的进步,同时他们也给我上了人生中美好的一课。

    面对困境,重新制定教学策略

    龙州的天是蓝的,云是白的,但生活却是清苦的,家庭经济和思想上的“短板”,对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影响是明显的。同时学校老师的配备较为不足,最多的时候,我需要同时负责3个高一班级和1个高三班级的教学。

    刚接手时,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数学平均分只有10多分。面对这样的困境,我倍感压力,但也不断安慰自己:成绩越不理想,进步空间越大。在课堂上,我放慢脚步,重新制定教学策略,花费比过往多一倍的时间备课,确立了“不会做—会做—能做对—在规定时间内做对”的四步走教学策略,每节课都用心制作教具、学具,让孩子们在直观操作中,提高学习兴趣。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足够精细化,经过和学校的沟通,我还利用每天晚上下班后的时间分批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开小灶”。这样的节奏也意味着,我每天的私人时间几乎没有,每天早上6:50到校,晚上11:30结束一天的工作,这样的节奏一直持续大半年。

    质的飞跃,来源于量的积累。支教结束时,我任教班级学生的数学平均分将近60分,在高考中,有一位同学获得了622分的好成绩。

    孩子们带给我不少感动

    支教的一年时光里,孩子们带给我不少感动。他们懂得心疼老师,知道我每天工作时间长,嗓子负荷重,会在晚上离开教室前给我递上金嗓子喉片或自家种的雪梨,并轻声说道:“老师您辛苦了。”

    有一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在我任教的班上,有一位姓黄的男生,对待学习态度消极,曾一度萌生辍学的念头,为此,我利用周末先后家访开导近10次,但发现效果不甚理想。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让这位同学在周末跟着我和学校的大部队到龙州县伍德乡参加扶贫活动。那一次,我们探访了一户专门种植橙子的果农,不但为他们送上慰问品,还购买了他们种植的一批橙子,得知他们每天需要工作近10个小时,但一年的收入还不到3000元时,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活动结束后,我对小黄同学说:“果农年轻时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有限,改变命运的机会同样有限,但如今仍每天辛勤劳作,努力生活。当前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高,希望你可以珍惜如今拥有的学习机会,争取未来用知识改变命运。”

    那次以后,小黄同学的变化很大,彻底放弃了辍学的念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我支教结束时,他各科的分数都提高不少,如今我们依旧不时用微信交流学习问题。

    作为过来人,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可以加入支教队伍。通过支教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个人格局也会大大提升。

    李翠浓 两代援疆缘 三年支教情

    ★人物档案

    姓名:李翠浓

    所在学校:台山市新宁小学

    任教科目:英语

    支教学校: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第二小学

    支教时间:2018年8月—2021年7月

    支教感言:三年来,我亲眼看见疏附县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大舅父把自己一生的青春和精力奉献此地的无怨无悔。因为我们热爱这片土地,我们希望尽自己的努力让这里变得更美好。

    在疏附县的三年时间,我们经历过南疆的春夏秋冬,我们曾经肩负光荣使命,在那里经受过历练和考验。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在南疆期间,我对自己的工作定位是:首先要当好一名好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其次要当好两地交流的使者,促进民族团结交融。如今,我可以说,三年来,为师,不负师名;为使,不辱使命。

    新疆,那是一个打下深刻生命烙印的地方,这样的支教经历,我永生难忘。

    大舅父的鞭策是我坚守的动力

    2018年,我来到了疏附县。当时,江门地区的支教老师分在疏附县三所学校,只有我一个人被分配到疏附县第二小学。虽然学校只有我一个来自江门的支教老师,但是无论是校领导、老师,还是学生、家长,都给我最大的帮助和关怀。

    我能够在新疆坚守三年,连续两期支教,除了因为工作得到上级领导部门和受援学校的肯定与信任外,更多的是来自家人的支持。

    我来新疆支教的初衷与热情,是从小受我大舅父梁洪湘的影响。1965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响应当时的号召,参与支援边疆建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直至退休。他一直是我崇拜的人,至今在阿拉尔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里,还收藏着他的照片。

    我在新疆的三年,大舅父很牵挂我,基本每天都会与我聊微信,问及我生活与工作的情况。虽然新疆与广东相隔远,但是现在通信发达,每天晚上我都会和家人视频聊天或者通电话,我的先生和女儿还在去年的“五一”假期过来看望我。

    当起两地交流的文化使者

    在那里,我担任疏附县第二小学教务主任、疏附县小学英语学科组中心成员。在英语教育教学上,我能承担英语公开课,参与英语学科教研和其他科目的评课活动,与其他地市的英语支教老师一起创建英语社团,组织开展每日一句英语活动,和学生一起录制英语朗读视频,开发适合本地学生所用的英语课件等。

    在做好本职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身为一名助理社工,我还担当起粤新两省区交流的文化使者,组织疏附县第二小学与台山市李星衢纪念学校、台山市培正小学进行书信联谊结对子活动。此外,我还牵头联系有关单位和热心人士,为当地学校捐赠图书、购买美术用品等。

    支教时吃的苦,都在离别的那一刻化成甜。2021年,我两期支教任务结束了,离别之际,我带的六年级学生让我写了通信录,留下我的电话,有的加了QQ或者微信,一个学生画了一幅画送给我,我悉心珍藏。直到现在,我还有与当地的学生联系,他们会分享自己在初中的学习经历,还说等我再去新疆的时候做我的导游。

    到新疆支教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想,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有无私奉献、刻苦耐劳的精神。远在他乡,思念亲人是难免的,要及时调整好心态。同时,要多与本地老师沟通,在自己任教的学科里,要经常思考:我来这里支教,要做些什么?如何去做得更好?当支教结束后,留下了什么?这样,才不辜负我们不远万里而来送教的初心和信念。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