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打造7条科技产业科普线路
让国防观念深入人心
蓬江公安全面排查安全隐患
黑了皮肤,清了河水,值!
江门市菜篮子报价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9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最美河湖卫士”候选人赵德光:
黑了皮肤,清了河水,值!

赵德光在检测水质。
扫描二维码投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自从2017年成为鹤山市桃源河的民间河长后,“70后”赵德光养成了逛河的习惯。每天早上,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先沿着桃源河巡一圈,再到自己经营的花木场上班。上千个清晨、黄昏时光,他都沿着河道走走停停,仔细巡查发现是否有漂浮物、水质是否异常,并及时报告给“官方河长”。长期日晒雨淋,原本白净的皮肤变得黝黑,但看见河水日益清澈,他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目前,由水利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三部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河湖卫士”主题实践活动网络投票正在进行中,赵德光成为全国“最美河湖卫士”候选人之一。赵德光直言:“民间河长,顾名思义,从群众中来,为群众办实事,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今后,我将继续履行民间河长职责,不畏艰难,做好巡河、护河、监督、宣传工作,努力使家乡的河流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目标。”

    民间河长工作不简单

    桃源河是沙坪河的一条支流,全长约14公里。沙坪河则贯穿鹤山市中心城区,流域人口近30万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沙坪河沿岸的工业、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各种污染让河流水质变差,干支流水体长期处于劣V类水平。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

    “我是土生土长的桃源人,桃源河承载了我成长中各个阶段的记忆,我希望桃源河能够一直像我年幼时记忆中那样清澈干净。”赵德光表示,2017年鹤山市面向社会招募民间河长,他立即报了名。

    “作为一名花木场老板,对于环境方面我有着相关知识储备,但开始当民间河长后发现,这工作并不简单。”赵德光表示,深入了解后,他才发现,作为河长的有效补充,民间河长工作内容很广泛,包括清理漂浮垃圾、监测河道水质、分析河道健康状况等等,更重要的是,带动全民知水、爱水、惜水。

    “我一开始也感到有点迷茫,后来向相关单位请教、与其他民间河长交流,得知很多高校、培训机构都会组织水知识方面的培训学习,于是我自费报名参加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河湖管护课程。”赵德光表示,正是这一趟学习之旅,让他充分积攒了分析河道污染和水质检测的经验,为技术型巡河打下了坚实基础。

    越做越有滋味

    哈尔滨工业大学河湖管护课程让赵德光大开眼界,让他直观感受到了用科技手段巡河的准确性、重要性。“为了更加科学地处理河道污染等情况,我用了两年时间自学污水处理师课程,遇到不懂的就上网搜索,在民间河长交流群请教,或者向专业人士请教,最终成功考取了初级污水处理师资格证。2019年,又考取了中级污水处理师资格证。”赵德光说。

    为了更细致、专业地监测和保护水质,赵德光自行筹资近20万元,安装了河道视频监控设施,购置水质监测仪、无人机等设施设备。凭借科技手段,他将巡河视角深入河道边缘角落,多次发现并制止偷排、漏排现象。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河道已经很少出现水污染情况了,于是我和其他民间河长研究了新的阶段可以往哪个方向发力。”经过多地调研,赵德光和同伴发现部分河湖治理成效明显的城市已经开始通过监测底栖动物的情况来科学评价河道。

    “于是,我买了很多介绍底栖动物监测的书籍回来看,发现这个方法操作简单可行,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够真实地反映河流情况。”赵德光表示,现在,他与同伴已经形成了定期在鹤山流域采用底栖动物监测的方法评估河道的工作机制,创新监测方法对河道水质进行评价,该项目也入选江门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重点培训项目”。

    为了能发动群众保护水质、志愿护河,赵德光自主创建了“民间河长”科普室,购置大批与水资源相关的科普仪器、图册,建立河长制民间宣传基地,定期组织护河护水宣传活动。

    “久而久之,附近的村民都知道我是民间河长,见我工作很积极,对我也很热情,见面就叫我河长。”赵德光表示,每当村民发现河流有垃圾、有工厂偷排污水时都会及时告知他。“这让我觉得,我的工作被群众看到,被群众认可,越做越有滋味。”赵德光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