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台山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奋进台山 阔步向前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9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进台山 阔步向前
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后,将助力台山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黄金投资圈”。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供图
中开高速大江南立交枢纽。 陈健科 摄
富华重工斥巨资建设世界级智能化生产线。 陈素敏 摄
近年来,台山市不断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和“15分钟生活圈”,增强群众获得感。 陈素敏 摄

    十载春华秋实,十载非凡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台山儿女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留下铿锵足音,台山走向美丽,走向文明,走向富强,一幅幅美丽图景生动铺开:产业旺了,自动化生产线快速运转,优质大项目陆续上马;城市美了,交通路网逐步完善,城乡环境全面提质升级;乡亲乐了,民生实事件件“掷地有声”,文明之花在台山绚丽绽放……

    十年征程,气象万千。台山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中国“十大田园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

    总结成绩经验,汲取奋进力量。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踏上新的赶考路,台山将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新的荣光。

    统筹/林育辉

    文/陈素敏 台宣

    A

    夯实基础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多年前,富华重工作为省内最大的“双转移”项目落户台山。如今,该公司斥巨资建设的世界级智能化生产线——全新半挂车车轴智能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十年磨一剑,这是一个企业实现华丽转身的成果,更是台山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缩影。

    在台山工业新城,长700多米、宽72米,高效、明亮、安静的广东富华重工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华重工)厂房内,崭新的智能生产线,先进的机器设备实现智能化运作,机器设备自动对毛坯进行高精度打磨,数分钟后即可完成加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凭借过硬的技术、优质的产品,该公司成长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这是台山经济发展成果的集中显现。

    迈上新台阶,台山经济实力更强。十年来,台山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大跨越,从2012年的285.0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03.23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台山市人均GDP由30376元增长至55504元,年均增长7.1%。

    绽放新气象,台山经济活力更足。2021年,台山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79.71亿元,是2012年的1.78倍,年均增长10%;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值191.22亿元,是2012年的2.32倍,年均增长4.7%;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22亿元,是2012年的1.53倍,年均增长9.4%。

    培育新潜能,台山经济韧性更大。十年来,台山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6.1亿元,年均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209家发展至2021年的281家。2021年,台山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1家,较2012年净增164家,增长超24倍。

    要发展,就要顺应时代、把握主动。

    实体稳,经济稳。十年来,台山始终把工业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台山全力打造工业新城和广海湾经济开发区两大产业发展平台,筑巢引凤,大力引进、鼓励兴办现代化、大规模、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主导工业产业,培育扶持新兴工业产业,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如今,国能台山电厂、台山核电站、富华重工、金桥铝型材厂、特一药业、绿岛风等一批骨干企业茁壮成长、逐渐壮大,成为引领台山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兴,基础牢。作为农业大市的台山,始终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生产不断朝着优质化、特色化、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十年来,台山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7600公顷(71.4万亩),推进实现优质稻良种全覆盖,获评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成为全省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与此同时,台山还打造了台山中国农业公园、广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以及鳗鱼、丝苗米、麻黄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带动发展710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培育83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扶持48条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升,文旅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台山将独特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与现代产业有机结合,主动满足现代都市人的度假需求,打造了一批以川山群岛为龙头的较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点),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川山群岛、那琴半岛地质海洋公园等滨海景点,游客戏水冲浪,感受浓郁椰风海韵;在梅家大院、海口埠等侨味景点,游客品读历史,感受侨乡魅力;在斗山镇浮石村、水步镇草坪村等乡村景点,游客流连忘返,感受乡村风情……

    近年来,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台山市民逐渐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向高质量消费转型升级,推动台山商业网点布局不断优化。以台山商业城、台西路步行街、天岭购物广场、天诚港商贸中心等为代表的老城区商圈,随着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焕发新的光芒。随着新城区建设的推进,台山不断建成新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昌大昌广场、台山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相继投入运营,极大提升了台山商业品质。这些高品质的商业综合体吸引大批品牌超市、潮流服饰、多元餐饮、文娱体验等商家进驻,为群众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消费市场向满足大众消费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的方向迈进。

    B

    优化环境

    城乡开启“美颜”模式 群众幸福感满满

    在老城区,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的骑楼建筑,绚丽的彩色玻璃,中西合璧的立柱雕花……让人仿佛穿越历史,感受到百年前的繁华与热闹。在新农村,纵横交错的稻田,满眼青翠、稻香袭来……让人仿佛走进画册,在治愈系的田园风光中感受鸟语花香。喜欢台山,因为这里城区美,农村靓。

    现代与传统和谐相融,老区魅力与新城风采美美与共……十年来,台山“颜值”变化速度让人惊叹。

    2010年起,台城南新区建设列入台山市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各项配套项目多点开花。近年来,南新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保利、敏捷、骏景湾、万达、碧桂园、雅居乐等知名房企加速布局,多个楼盘拔地而起,金星湖湿地公园、新宁小学、行政服务中心等配套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6年起,台山开始谋划旧城区改造。2017-2022年,围绕“幸福宜居、畅行交通、强基城市、山水景城、魅力侨都、精细管治”六大方面,台山开展了约350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总投资近60亿元。其中,以“绣花功夫”完成的城区旧街改造活化项目,更是获市民点赞。投入3.5亿元,历时逾4年,台山完成40条历史街区和环北大道文化老街的活化提质,既保留了骑楼建筑的历史韵味,又迸发出新的时代活力,将城市繁华与历史印记巧妙融合。

    说到台山城区的“颜值”变化,市民群众纷纷点赞近年台山大力推进的公园建设和升级改造项目。位于台城南新区的金星湖湿地公园就是其中的典型。这个公园以湖泊、湿地景观为特色,集雨洪调蓄、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自2019年投入使用以来,公园每天吸引1万多人次在3公里长的沿湖景观路、近1公里长的景观桥梁及亲水栈道上休闲漫步。

    与此同时,近年来,位于台山城区的五福公园、河滨体育公园、东富公园、宁凤园、白石公园等一大批中小公园、“口袋公园”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成为群众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公园鲜花常开,节点绿化精致,街头灯饰流光溢彩……台山城市环境得到优化,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

    城区变美了,乡村也变靓了。乘着乡村振兴东风,台山全市313条行政村提升了“颜值”,产业日益兴旺,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十年来,台山市先后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七强八改九提升”等系列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台山乡村旧貌换新颜,全市所有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80%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同时,台山的交通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台山的内外交通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5年12月31日,新台高速公路南延线通车;2021年1月29日,中开高速公路台山段建成通车,为完善台山高速路网锦上添花,台山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62.227公里。

    2018年7月1日,江湛铁路台山段正式通车,33.2公里长的铁路营运里程,意味着台山实现了铁路“零的突破”。

    2020年6月6日,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正式动工。作为港珠澳大桥西拓的重要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贯穿台山广海湾,将助力台山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黄金投资圈”。

    截至2021年底,台山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134公里,较2012年的2772公里,增长362公里。其中,公益埠至台山核电站路段从省道升级为国道,都斛镇至北陡镇路段升级为国道G228线,国道总长度达到193.9公里。

    纵横交织的路网挺起了发展的脊梁。一条条康庄大道承载着无限的活力,展现出蓬勃生机。

    C

    播种文明

    凝聚向上向善力量 暖意在侨乡流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十年巨变,更多的变化在百姓的生活中:市民在家门口的公园散步休闲,谈笑声不绝于耳,描绘了文明的画卷;道德模范走进台山好人馆,讲述一个个好人故事,传播了文明的声音;志愿者穿上红色马甲,在城区、乡村提供志愿服务,展现了文明的模样。

    台山市2012年启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2016年1月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如今,台山正向全国文明城市大步迈进。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十年来,文明就如同一粒种子,播撒在台山人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文明之花,香溢全城。

    走进台山,车水马龙的路口,处处可见“志愿红”。一声“你好,请注意红绿灯变化”,一句“你好,请推着电动车过马路”……一袭红马甲,一颗火热心,无畏酷暑风雨,台山志愿者在城区主要交通路口开展“交通文明劝导”活动,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

    从“一抹红”到“一片红”,如今,台山志愿服务遍地开花。据统计,台山市的志愿者数量由2012年2.2万人增长至如今逾10万人,志愿者队伍由当年的163支增长到如今的1088支。志愿者化身“文明宣传员”“卫生保洁员”“交通引导员”“隐患排查员”,传递文明,传递爱心,以实际行动提升城市温度。

    文明城市的温度,还体现在城市不断提质、文化惠民项目不断创新的成果上。近年来,台山市不断结合“家门口”服务体系和“15分钟生活圈”建设,建成9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升级26间公共医疗卫生机构示范母婴室、37座无障碍公共卫生间,实现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通道、信息无障碍等设施全覆盖,以“小细节”彰显“大爱心”。

    在文化惠民方面,台山建成街心公园等文化休闲场所,打造6个“粤书吧”、7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8个“全民共享阅读图书角”、18个“悦读馆”,建设数字文化馆、智慧图书馆,让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优质公共文化资源,为“文明之城”增添温暖色彩。

    除了完善硬件,软件提升也紧抓不懈。

    台山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动员广大干群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据悉,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台山多次创新举办“到咱家过年”“到咱家过节”系列活动。活动期间,除邀请因疫情原因不能回家过节的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职工一起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大年外,还举办歌曲传唱、灯谜竞猜、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诗词赏析讲座等活动,让外来务工人员真切感受侨乡的温暖和关怀。此外,通过组织舞会、联谊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搭建单身青年交友交流平台。

    城市孕育了文明,文明滋养着城市,台山市一直坚持以道德力量点亮城市。这些年来,台山市持续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目前,台山市共有3名“中国好人”、8名“广东好人”、36名“江门好人”、153名“台山好人”。

    台山市深入挖掘先进人物、家庭的事迹,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巡讲,并利用公益广告等,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楷模的风范带动全社会见贤思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形成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磅礴之力。位于台城街道石化路28号的台山好人馆,就是一个道德力量凝聚之处。该馆于2020年建成开放,馆内的“好人事迹”展区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示100位台山市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故事,传递真善美的力量。

    D

    改善民生

    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携手奋进新征程

    十年奋斗,十年建设。如今的台山,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十年来,台山始终用心用情,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使得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病有所医。台山逐步实现“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市”的目标。

    台山地域广、人口多,近年来,为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台山持续深化体制改革,先后探索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服务持续下沉基层。在牵头医院的帮扶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城乡居民“15分钟就医圈”基本建成。2021年,台山市县域内住院率为90.1%,在全省57个县中排名第十。台山群众的整体健康水平逐年提升。据统计,台山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2016年的78.07岁提高到2021年的79.76岁。

    学有所教。台山打造出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台山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致力补齐教育发展突出短板,编织教育公平保障网,整体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让乡村、城郊孩子享受与城区孩子一样的高质量教育。“十三五”期间,先后投入25000万元、15000万元、3268万元,建成新宁小学、东晖小学、赤溪中学,新增优质学位6060个,满足群众对学位的需求;在全市范围内建成数十所优质幼儿园,新增学位近6000个,提高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性水平;重点加强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新建赤溪中学,改建都斛镇南冈小学,进一步提升乡镇教育办学条件。

    劳有所得。台山想方设法促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这些年来,台山多渠道解决好就业问题。举办超过300场招聘会,并通过创业孵化基地、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见习基地等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依托企业用工及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做好失业动态重点监测,指导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一对一”就业帮扶服务;兑现各项就业创业补贴超1.5亿元,惠及劳动者超10万人次。全力落实广东做优做强“粤菜师傅”工程、做大做专“广东技工”工程、做细做精“南粤家政”工程,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帮助劳动者提高技能。据统计,十年来,台山全市共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超1.8万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

    弱有所扶。台山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过程中,台山坚持高质量脱贫,不断探寻“造血式”扶贫机制。以培养贫困户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为目标,重点做好产业、就业、消费、资产收益等长效帮扶工作,全市建成汶村光伏、冲蒌“致富街”、海宴聚远猪场等产业帮扶项目40个,覆盖17个镇(街),带动群众增产增收。村民们搭上乡村振兴的“快车”,找到了自己的“致富路”。2020年12月台山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对象739户2208人全部实现脱贫并有序退出;台山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899元增长到2021年的21996元,49条薄弱村2021年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10万元,实现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双增长”。

    蓝图绘就,重任在肩。台山将汇聚海内外台山儿女的澎湃力量,勇毅前行,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台山发展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85.0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503.23亿元,年均增长6.8%

    ●2021年工业增加值179.71亿元,是2012年的1.78倍,年均增长10%

    ●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22亿元,是2012年的1.53倍,年均增长9.4%

    ●2012-2021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6.1亿元,年均增长8.1%

    ●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22亿元,是2012年的2.32倍,年均增长4.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2年的209家发展至2021年的281家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