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市农业农村21/2022-09-28/A05/5171664353048903.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深耕农村改革“黄金田” 种好乡村振兴“丰收粮”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9 月 2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耕农村改革“黄金田” 种好乡村振兴“丰收粮”
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我市完成所有自然村的环境基础整治。图为开平市塘口镇一带的美丽乡村风貌。(上图) 江门作为全省农机大市,农机化发展水平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农机被广泛应用。(下左图)张浩洋 摄 新会陈皮产业成为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下右图)

    江风浩荡,波涛滚滚,大江大海以雄浑的气势造就了江门的美丽富饶;稻菽如浪,平畴如织,五邑儿女以勤劳的双手在大地上栽出了多彩之花。

    乡村振兴风帆劲,阔步小康踏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工作部署,把推进乡村振兴纳入市委“1+6+3”工作安排,心怀“国之大者”,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出“湾”筑高“侨”,“农”墨绘“丰”景。

    ——这里是国家级优质商品粮基地。走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袁隆平院士亲自题写的台山中国农业公园享誉“广东第一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8.61万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98.7万吨,有力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

    ——这里是华侨华人乡愁的所在地。拥有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高标准打造“邑美侨乡·世遗风韵”等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计划投资66亿元的赤坎古镇项目朝着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在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方向奋进。

    ——这里是中国陈皮之乡。江门创建“1+12+27”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梯队。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通过认定,新会陈皮蝉联中国区域农业品牌中药材产业榜首,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45亿元,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

    从守护粮食安全的“湾区粮仓”到全面小康的“江门样本”,从产值逾百亿元的农业园区到美丽乡村的“江门模板”,十年来,江门“三农”事业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高歌猛进:连续三年(2018—2020年)在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位居粤西片区第一;扶贫工作连续五年(2016—2020年)在全省考核中被评为“好”的最高等次;在2020年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获得全省第一。

    农业是经济社会民生的“压舱石”,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国际形势等风险挑战,江门粮食、蔬菜、水产品等连续稳定生产,为全省农产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特别是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聚焦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2.34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全省第一,成为江门经济在全省争先进位的重要增长极。我市将一如既往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为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而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毕松杰(除署名外) 

    A 一座做大做优的“湾区粮仓”

    民以食为天,“粮食”二字重若千钧。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到县到镇到村,层层压实责任,有力担当起粤港澳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和“海鲜铺子”的重要角色,做大做优“湾区粮仓”。

    一粒好粮食,从一颗好种子开始。过去十年间,江门走出“广东种业第一股”鲜美种苗,成为我国种业龙头之一,商品种子销售额居全国前五强,通过审定品近30个;我市积极深化种业振兴行动,先后创建全省首个“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和全省首家航天育种院士工作站,建设长达20公里的“种业长廊”,引进培育农业种子种苗企业25家。当前,我市基本实现水稻品种优质化,优质稻覆盖率达到100%,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基地之一。

    耕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另一个要害。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立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调度监测体系,建成高标准农田14.24万公顷,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考核中位居前列;建立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奖惩机制,完成复耕复种面积2320公顷,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2021年,江门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8.6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98.7万吨,粮食亩产达353.3公斤,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粮食产量更是创下近七年新高。江门也以粤港澳大湾区1/6的土地生产了1/3的粮食、1/4的水产品、1/5的肉类和1/8的蔬菜,我市在最近一次全省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获得第一的好成绩,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

    在广东得宝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只只鸡正在被加工成多种口味的熟食制品。近年江门关区企业研发的白切鸡、盐焗鸡、豉油鸡等预制菜产品已实现当天加工、次日到达,不断丰富着香港市民的餐桌。“我们主要有冰鲜禽和熟食制品两大类产品。跟去年相比,今年我们的供港冰鲜禽出口没有因为疫情原因减少,熟食制品则大幅增加。”该公司研发部总监陈金安说。

    十年来,江门供港澳食品、农产品的数量、种类不断增长。目前,我市累计培育供港澳、广深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有156家、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加工企业)有57家、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有15家。今年1—8月,江门海关检疫监管供港澳冰鲜禽1.5万吨,供港活鸡苗占全国80%,供港海捕水产品占香港市场超过80%。

    夏收稻田不见人,机轮滚滚万象新。如今,农机越来越大众化,功能也越来越先进。江门作为全省农机大市,农机化发展水平持续位居全省前列,202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约183.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化机械水平达到67%,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农机购置补贴约占全省1/4,近5万台农机“驶进”千家万户。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近年来,江门农机产业发展迅速,水稻穴直播机、无人驾驶农机、新型植保无人机等先进农机不断涌现,农户的接受度普遍很高。”开平市永晖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陈小云说。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五邑大地上,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专业户及种植业大户为主体,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服务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大格局正在兴起。“我们重点培育10家规模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星级组织,带动我市859家专业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壮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是“共享农机”服务逐渐成为农业生产新潮流,农机优势也在不断转化成为粮食生产高效高质的优势。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成为全省唯一“整市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单位”,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成为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进县(市、区)”,台山市、开平市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单位,新会区、开平市成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当下,我市正谋划创建符合江门乃至广东本地特色的智能、智慧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园,强化科技对我市农业生产支撑作用,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进一步推动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让农业机械化装备朝着节能、生态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江门农业高质量发展。

    B 一个全面小康的“江门样本”

    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江门坚持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户”责任机制,深入开展城乡统筹帮扶改革、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合一”改革、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等,实行“三级结对”“四级挂扶”帮扶机制,全力实施“11+3+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在全市上下不懈努力下,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已经全部摘下“贫困帽”,形成一个全面小康的“江门样本”。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整个直播过程我一直守在电视机前看,这可是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才让我富了起来。”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下辖南乐村脱贫户余彦石感慨道。在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他将自家产的优质黄皮放到网上销售,打造了“石叔鸡心黄皮”品牌,还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黄皮产业。

    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横陂镇蓝田村位于恩平市镇海湾大河出海口,咸淡水交汇的天然港湾孕育着蟹膏香滑的青蟹。过去,蓝田村用传统方式养殖和销售,青蟹成活率和市场利润都比较低,村民只能守着宝贝,过着紧日子。

    江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应运而生,新的养殖模式,让青蟹搬进“豪宅”、吹起“空调”,实现了规模化、科学化发展,该村70户脱贫户当上了青蟹的“房东”,稳定收取“租金”,收入大大提升。随着青蟹产业链不断壮大,蓝田村还于2020年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

    十年来,我市累计建成规模扶贫项目215个,涉及资金1.37亿元,全市所有镇(街)扶贫产业“全覆盖”;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就业安置基地123个,累计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911人次;建成江门消费扶贫平台以及7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实现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总额超2.7亿元,带动4000多户脱贫户增收。

    来自鹤山市双合镇的单亲妈妈英姐也是“两线合一”改革的受益者之一。“我原先靠在农村里干点农活为生,一年到头没挣几个钱。当时一对儿女都在上学,光靠我一个人,实在是吃不消。”英姐说。

    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英姐在政策指引下参加了美发就业技能培训,随后又得到扶持补贴,在鹤山三中门前开起了“英姐美发店”。“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了我不少,生活短短一年间实现‘三级跳’,现在门店深受周围街坊喜欢,已积攒了不少老顾客,日子越过越甘甜。”英姐说。

    英姐所说的“好政策”,是江门在全省率先开展的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重新梳理贫困户认定规则,强化动态管理,破解贫困户精准识别难、识别不准和城乡二元分割的问题,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2016年,“先走一步”的江门,在全省率先推动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把全市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5097户合计16659人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率先实现扶贫对象与低保“对象合一”。

    2018年,江门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开展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的试点市,探索构建常态化、全覆盖的城乡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同年,江门出台《关于推动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原有改革成果基础上“再突破”,不再区分低保户和贫困户,统称为低收入人口。

    “我们还与中山大学专家课题组合作,共同探索建立‘低收入人口识别指标体系和低收入人口分类政策管理体系’,对低收入人口实现信息化管理、实时动态监测,并依托这一平台,为他们自动匹配相应的民生保障项目,及时推送就业创业、医疗保障、教育资助等信息。”市委农办常务副主任钟国活说。

    我市扶贫工作考核连续五年被省评为最高等次;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构建立体化社保扶贫格局,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关于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为全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江门经验。

    C 一个产值逾百亿元的农业园区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市累计成功创建“1+12+27”国家、省、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和5个国家级产业示范村镇,建设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43个,培育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1个,形成了陈皮、大米、茶叶、鳗鱼、马冈鹅、禽蛋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2021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18.3亿元。

    新会陈皮在过去十年里,摇身变成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的“明日之星”,从田间地头搬进了“国字号”农业园区,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特色“博物馆”、专属“休息室”……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45亿元,成为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小陈皮是如何做成大产业?“2017年,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我们以‘一轴、两带、三基地、四中心、五园区’为建设思路,从强化种质资源保护、推动绿色标准化种植、提升监督管理能力、盘活土地流转使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电商等入手,大力推进陈皮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会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前卖‘一块皮’,大家不懂它的价值。‘搬’进‘一座园’后,在科学规划发展下,新会陈皮身价的变化翻天覆地。”扎根新会陈皮产业20多个年头的江门丽宫国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区柏余见证了新会陈皮产业从“皮”到“链”,再到“园”的快速“成长”。

    如今,新会陈皮已走向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发展模式,打通三产融合关键点,形成6大类100余个品种的加工产品规模,带动农民创造直接收益超10亿元、就业人口达5万人,培育出全产业链发展新动能。

    2019年4月,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在江门召开,农业农村部全面推广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经验。同年,新会陈皮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通过农业农村部认定,成功晋级“国字号”。

    从一块皮,到一条链,再到一座园,新会陈皮走过的这非凡十年,留下重要启示。江门也依托现代农业园区这一载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经营,书写出了更多有关乡村产业乘风破浪的故事。

    台山市鳗鱼省级产业园让台山鳗鱼遨游国际,活鳗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0%;开平市家禽省级现代农业园小小鸭蛋“孵”化出过亿产值;恩平市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筑牢大湾区粮仓……侨乡大地上,“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格局已初步构建。

    同时,我市积极打造从田间地头到餐饮消费的全链条互动监管,推出多个“江门创新”:全省首创农业投入品追溯平台、全省率先施行溯源加农产品责任保险“农安保”、建设应用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平台……凭借出色的表现,我市连续十年“零”事故报告,跻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行列。

    当下,我市正以“全产业链”发展为重要抓手,加快组建江门现代农业集团,建设国家级广东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好1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动国家级鳗鱼产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台山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崖门渔港、沙堤渔港、横山渔港、广海渔港等渔港经济区;谋划创建省级RCEP农产品加工及贸易区和新会陈皮、台山鳗鱼RCEP农产品国际采购交易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直播镜头前,主播轻轻一戳产自江门的海鸭蛋,饱满红润的蛋黄“馋”得直播间里的观众瞬间“沸腾”。销售通道一经打开,短短两分钟,订单量飙升至45.6万单。荧幕背后,东北小伙程浩是这一场直播的“导演”。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的他相中江门丰富的鸭蛋资源,进军电商领域,短短两三年,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程浩的成功并非偶然。谢国良从“IT男”转为“新农人”,脱鞋下田成为“米二代”,将一间小加工厂一步步发展为恩平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90后”海归张彬宏回乡“子承父业”,创办新会区古德生态农场,打造“鱼鹅柑橙生态共同体”生态圈,并一步步将其发展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一批又一批有干劲、有知识、有梦想的乡村人才,让乡村发展日新月异。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和“乡村工匠”“农村电商”“高素质农民(渔民)”培育,累计培育各类乡村人才超10.79万人。

    D 一幅美丽乡村的“侨乡画卷”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侨都独特资源优势,鼓励和引导村民、乡贤通过“以地代捐”“建功名榜”等方式捐资捐物,全域推进美丽侨村建设,高标准启动建设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10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创建一批全国、全省名村示范村和1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形成一幅美丽乡村的“侨乡画卷”。

    “水清了,饭香了,日子更甜了!”开平市赤水镇步栏村村民李宇权笑着说,党的政策真好,让步栏村群众告别了“喝水难”和“浑浊水”的年代。“我还记得2021年3月中旬村里通自来水时,喝上第一口自来水时的心情。按理来说,水是没有味道的,但我喝下第一口时,却感受到自来水的味道是甜的,沁人心脾的甜!”李宇权说。

    农村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民生问题。去年,我市将其纳入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我们成立了以党员干部为核心的工作专班,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和技术指导,创新供水机制,全力推进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最终在2021年9月底提前完成工程建设,打通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流水潺潺,幸福不断。十年里,从“有水喝”,再到喝上“放心水”,江门破解了长期以来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一点一滴的改变滋润了村民的心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是“细胞工程”,也是头等大事。池塘边、榕树旁,开平市塘口镇祖宅村内,原先破败不堪的厕所,如今换上“新装”,成为3A级旅游厕所。“祖宅旅游厕所让我感到非常新奇,没想到乡村旅游厕所的设计也能这么新颖。”来自广州的游客赵晗说。

    “小厕所”蕴含“大民生”。自《江门市农村公厕改造工作两年(2018年—2019年)行动方案》出台以来,我市落实“一厕一档一案”,实行项目清单化管理。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8.56万户,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基本实现每个自然村按实际需求建设1座标准化公厕的目标,乡村旅游区等其他旅游接待场所均建设有A级以上厕所,农村公厕管理全部纳入长效管护范围,群众如厕品质明显提高。

    在五邑田野上,一个个曾经卫生堪忧的农村厕所纷纷换上“新装”,折射出江门“厕所革命”的实效,并逐步向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发展。台山市台城街道宁城公园厕所可自动冲水、感应出水,还设置了求助按钮和手机充电插座;开平市长沙街道埒冲村公厕设置第三卫生间,内设坐便器、多功能婴儿护理室、洗手盆、安全抓杆等一系列设施;新会区盆趣园打造“智能2.0”公厕,设置智能监测系统,市民能清楚看到厕所内部空气质量指标、空余厕位数量……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一步步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双向道”,逐渐让我市各村(居)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一步一景,深藏蔡李佛拳“一招一式”,“武”动了乡村振兴一池活水;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东南亚风情园和归侨文化博物馆吸引游客竞相打卡;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独一无二、中西合璧的碉楼群把游客带进和谐美好的乡村画卷……

    江门乡村的美丽底气不仅来源于青山绿水,自推动乡村振兴以来,我市先后部署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环境整治、“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3+2”行动(“廊道”整治),让乡村“颜值”更高、百姓生活更“美”。

    “彩蝶翩翩戏碧波,身姿娇美舞婆娑。”“灯似繁星别样多,村前照耀胜银河。”这两句诗是村民李炜棠分别对蓬江区杜阮镇子绵村日景与夜景的描写,字里行间,透露着村民对子绵村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肯定。近年来,子绵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治”出生态宜居的幸福家园,也“治”出一大片发展新空间。村里的违建消失了,绿化带、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了,村容村貌“大变脸”,村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顺利完成全市所有自然村的环境基础整治,75%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实现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自然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覆盖率、村庄保洁覆盖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五个100%’,建设农村“四小园”(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公园)超1万个,涌现了良溪、横坑、京梅、草坪、来苏等一个个特色‘网红村’。”市委农办常务副主任钟国活说。

    E 一批农村改革的典型经验

    改变来自改革,改革激发动力。江门作为全省四个整市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之一,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探索形成乡村产业“链条联通”融合发展模式等一批典型经验,其中6个案例在《广东农村改革100例》刊发,2个案例(打造“双水党校模式”助力“头雁”工程、“四个创新”南安不“难安”)入选广东农业农村改革十大系列典型案例。

    春踏花海夏赏荷,秋闻稻香白鹭飞。这是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一年四季的诗情画意。谁曾想到,如今的“网红村”大塘面村曾是“垫底村”,人均耕地不到0.02公顷。近年来,该村以土地流转为抓手,引入专业旅游公司统筹开发,吸引投资逾1000万元,打开乡村建设“新大门”,实现村集体经济“撑杆跳”,成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随着家乡的不断发展,大塘面村村民熊雪燕主动放弃在外工作,成为乡村市集合作社负责人。“目前,乡村市集已在常态化运营,非节假日日均收入为800元左右,节假日高峰时,一天营业额甚至可以过万元。”熊雪燕说。

    大塘面村利用零散土地资源实现从量到质的改变,离不开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撑。近年来,江门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两预两委托”土地流转模式,推动农户零散土地集约化经营,破解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土地流转难题。截至2021年底,全市农村承包地面积约16.76万公顷,流转面积约10.31万公顷,流转率达61.5%,流转均价为930元/亩,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余建斌表示,江门农村面积广阔,既位于发达的大湾区城市群,也毗邻相对欠发达的粤西地区,是土地流转改革的“深水区”。这些年,江门创新“两预两委托”模式并在全域推广,变“人等地”为“地等人”,减少土地流转空窗期。此外,江门构建的市县镇村四级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问题,进一步规范了土地流转市场秩序,各项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2021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明确把我市列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江门成为全省2个地级市试点之一先行开展探索。

    如今,我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渐显——去年,全市创建股份合作型、服务创收型、村组联营型、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型等市级示范村25个,全市156个薄弱村经营性收入提升至10万元以上,实现70%薄弱村“摘帽”,呈现多点开花态势,让土地“活”起来、能人“干”起来、集体“富”起来,推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愈发清晰。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从“新”出发:全省唯一省级“农业特区”在台山创建;成立全省首个地级市金融支农联盟,推动26家银行保险机构与12个示范村(镇)挂点结对;启动江门市省级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打造县镇村联动的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示范基地,服务土地10666.7公顷以上;深入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统筹推进东西部区域合作,派驻队员487人组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N”帮镇扶村六支队伍,大力推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预制菜产业是事关现代农业加工销售的“工业革命”。仅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就围绕预制菜产业大动作频频:2月16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全市预制菜产业有关经营主体、行业协会、金融和技术机构等单位,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发起成立江门预制菜产业联盟,开展预制菜全产业链研究;3月7日,江门举办“侨都预制菜”首批菜品发布会,“出道”预制菜界的“侨都十二钗”;5月18日,江门首单预制菜专属定制保险落地;6月2日,成功推荐蓬江区预制菜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

    当下,市农业农村局高位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按照“一园四区”跨县(市、区)打造一个市级预制菜核心平台的战略布局,高标准建设江门预制菜产业园,并充分发挥省级优势产区江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全省唯一以“厨艺”命名的广东厨艺技工学校等本土优势,加快打造全球华侨预制菜集散高地。

    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也将把“侨都预制菜”品牌建设纳入实施“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支持预制菜企业申报创建“粤字号”农业品牌,并给予奖励。同时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品牌推介服务平台,打造“侨都预制菜”公共区域品牌,打响“侨都预制菜”金字招牌。

    数说“三农”

    粮食稳:

    建设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种业长廊”,农机化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建立耕地和粮食播种面积调度监测体系,建成高标准农田14.24万公顷,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考核中位居前列;建立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奖惩机制,完成复耕复种面积2320公顷,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2021年粮食年产量创近七年新高。

    农业强: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42.24亿元,较2012年翻一番。建成广东省(江门)农产品冷链物流等1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新会陈皮成为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近五年共有在库乡村振兴投资项目249个。创建“粤字号”知名品牌130个、培育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6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5个,均位居全省前列。

    农村美:

    农村厕所、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完善,75%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的标准。创建一批全国、全省名村示范村和14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348公里“万里碧道”,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高标准打造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

    农民富: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76元,农村人均收入达到2012年的2倍多。城镇农村可支配收入比由2012年的2.38缩小至1.87,城乡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大幅缩小。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和“乡村工匠”“农村电商”“高素质农民(渔民)”培育,累计培育各类乡村人才超10.79万人。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