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侨都·教苑
上一版3  
浅谈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策略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开展美育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的思考
以精讲巧练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0 月 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师肩负着孩子关键时期美术教育工作的重担,要争取做到创新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开平市水口镇红花小学 麦润发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美术教育作为小学基础教育的其中一门学科,能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对美的事物进行发现、理解和表达。美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正是孩子美术教育启蒙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认真把握好这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绘画能力的重要起点。

    培养审美情操

    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这些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有心理学研究表明:8到14周岁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孩子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对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事物,作出直接的、感性的审美评价。因此,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意义重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美的标准建立正确认知。生活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孩子学会绘画的技能,更要培养孩子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走出课室,让学生到山中、到河边、到田野、到工地,到不同的地方体验和观察自然与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美。只有这样,孩子的一勾一画才更真实、更鲜活、更有情趣。绘画是小朋友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感受美和探索美的童年会让小朋友受益终生。

    培养动手能力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往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和讲解。究其原因,这是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掌握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养成思考习惯、提高动手能力,这样的教育只能是“授人以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了审美教育外,教师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美术中的“术”乃运也、动也,其中包括了心动、脑动、手动。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之后,还要思通造化、随通而行,让孩子们能把内心所想所悟表达出来。教师应该在授学生以“鱼”的同时授学生以“渔”,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描写与刻画事物的方法,要让孩子在感悟心之所向的同时,能独立描绘出自己认知中美好的未来。

    培养创造能力

    没有想象的教育是一潭死水的教育,没有创造的教育是没有发展的教育。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新力,需要让孩子们能自由地创作。美术学科本身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空间,而教师更应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情境,让学生释放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不再担任课堂的主体,而是成为课堂上的引导员和主持人,以头脑风暴、角色扮演、交流讨论等手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去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错误中成长,在实践中创造。教师应脱离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限制,尊重每个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想法,让孩子在创造性的情境氛围中学习成长。

    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美术、爱上美术,最困难的是坚持。兴趣是学生坚持学习的动力来源,兴趣的养成对美术教育尤为重要。

    绘图的线条可以慢慢练,颜色可以慢慢调,但兴趣必须要从孩子学习的开始阶段就注重培养。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老师能巧妙地引导他们,很快就能把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兴趣。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迪,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以灌输知识为主,学生机械化地接受知识,容易缺乏对美术学科的直观了解。小学美术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教师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肩负着孩子关键时期美术教育工作的重担,要争取做到脱离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养成对美术的兴趣,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小学美术教育是重要起点,抓好起点,打好基础,学生才有机会能获得长期可持续的美术学习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