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稻香记忆
诗性的本质
咀嚼秋天
乡愁
《金色的收获》 阿乐/摄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0 月 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咀嚼秋天

    􀳂覃强华

    秋天,五彩缤纷。有时候,感知秋天的美好,不能单凭眼睛,还得靠嘴巴。

    “嚼秋”一定得抓紧时令,那可真是过时不候的。记得孩提时,在我老家山村,秋风吹过,绵绵的秋雨“滴滴答答”地打在瓦片上,声音清幽舒缓,原本翠绿的花生地变黄了,从凸出的沙地上露出一颗颗鼓鼓的花生来。从泥地里刚拔出来的花生,散发着新鲜泥土的芬芳,就着这新鲜劲儿,剥开扔进嘴里一嚼,鲜花生的鲜浆充斥在唇齿间,瞬间俘获挑剔的味蕾。

    新上来的花生有嫩有老,老的晒干炒着吃,嫩的连壳煮,加点粗盐和蒜头,煮熟后剥去壳,放在嘴里,鲜嫩,汁液丰满,略带咸的香。在老家食谱里,花生虽不是主角,可却如葱蒜一样,到处都能配。包汤圆,碾碎的花生米中拌上白砂糖做汤圆馅料,煮熟后一咬,馅汁裹着花生末就流了出来,绵柔,满口香甜;包古粽籺、生菜籺、寿桃籺……花生米的身影到处可见,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每一粒花生都是纯真的滋味。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读中学时,我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几十里外的县城读书。靠近海边的县城,进入秋日,也是吃螃蟹的最好时节。嗜蟹的清代文人李渔把秋天称作“蟹秋”,说的就是秋天没吃上螃蟹,就错过了一整个秋季。

    待秋味浓厚时,约上三五同学,面朝大海,小沙蟹粥让人流连忘返。夜晚,海滩上的沙子在星空的照耀下,犹如银色丝带,海风惬意,连小沙蟹都忍不住出来透气了,从小洞穴里爬出小的、大的、白的和黄的一大群。抓小沙蟹可不是一件易事,白天,小沙蟹很敏捷,跑得快,得用铲费力地从洞里把它挖出来;夜里拿着手电筒去抓它们,就简单多了,用手电筒照着它就不会跑。小沙蟹除了被海边人家作为家畜家禽的饲料外,还没听说过有其他的用处。可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小沙蟹粥对于我来说却是一道美味。煮好的小沙蟹粥散发出来的味道,似乎把腥湿的海风都染得香甜香甜。粥是用新米来熬的,蟹膏把白米染成了橘红,尝一口,那鲜美甘甜的滋味在舌尖上盘旋。如今,那种味道我无数次追寻过,却再也没能找到。

    一座城市,总会有一个专属于你的味觉记忆,让人魂牵梦萦。高考后,伴随着火车“哐啷哐啷”的声音,我来到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城市上大学。一阵秋雨一层凉,间隔几场的阴雨,武汉的秋便如期而至。秋之季,正是鲜藕应市之时,莲藕的鲜美被赋予种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烹饪后,来到寻常百姓家,给武汉秋日增添了不少的人情味和烟火气。在武汉很多街头巷子里,都能看到一个煤炉上放着一个砂锅,莲藕排骨汤,用小火煨,煨好的藕汤冒腾着白水汽,在空气中开出花来,满街散发着莲藕与排骨的芳香味道。在一日凉过一日的时光里,莲藕排骨汤的味道对身在异乡的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记忆载体,是一种慰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极其丰富的,各地都有独特的美食。在侨乡江门,凤眼果焖鸡就成了必品尝的佳肴之一。毕业后,来到了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国侨都——江门。碉楼的上空,天高云淡,雁阵横飞,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一个美好的金秋季节就这么不经意地开始了。这时,一锅香气四溢的凤眼果焖鸡被端了上来,凤眼果带有莲子的软糯,栗子的甘甜,还有说不出来的绵软香滑,吸收了鸡肉的肉香,滑而不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吃上这道凤眼果焖鸡,得讲究“天时地利”,眼下正是凤眼果采摘的季节。凤眼果又叫苹婆,每年7月至9月结果,采摘季只有40天,时令性很强,珍稀佳果,应季美味。

    四方食事,终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无论身在东西南北,美食和时令总是相互勾连着,稻谷黄了、枇杷熟了、柿子红了、桂花香了……在这春华秋实的时节里,有许多美食可供咀嚼,给我们的舌尖感受到时光与大地之美妙。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