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高新区(江21/2022-10-10/A09/69251665336038111.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样板 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海街道
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样板 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江海区西江碧道内含活动广场、休闲步道、生态旱溪、儿童游乐设施、生态保育区等,带给市民绿色新体验。
网格员将无人机技能应用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外海街道信访超市。
医务工作者上门为行动不便的群众开展核酸采样。
十年来,外海街道交通路网不断完善。图为连海路与江海五路交叉口。
外海街道率先通过盘活村级闲置用地,建厂招租,探索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图为金溪村级产业园。

    西江沿岸,白水带旁,青山绿水之间孕育出了江门高新区(江海区)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外海街道,全区60%以上经济总量的创造者,也是全市探索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试点。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外海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踔厉奋发、锐意进取。

    十年来,外海街道实现飞跃发展,擘画时代新篇。2021年,外海街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68.8%,相较于2012年年均增长10.7%。

    十年里,一座座园区凤凰涅槃、转型升级,一间间工厂拔地而起、林立其中。近年来,外海街道的高新技术企业井喷式增长,达到400多家,实现三个全市第一:高企总数第一、高企密度第一、高企保有率第一,形成了“科技小微企业—高企培育企业—国家高企”梯度化发展格局。

    十年来,外海街道在做强“经济账”的同时,不忘为群众谋划“生活账”。近年来,西江外滩湿地公园、“两馆一中心”、龙溪湖阅读中心、江海万达广场等一批高质量、多功能业态的文化娱乐休闲设施对外开放,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十年来,外海人文风貌之美已今非昔比,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且日新月异,在一片以工业化为主的城区中,建设出生态、智慧、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外海新城。

    奋进新征程!外海街道党工委书记熊伟光表示,外海街道要围绕市委“六大工程”,深入实施江海区委“五大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样板,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续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本版文/图 何榕 李雨溪 邱昱

    A 党建引领

    在“最活跃地带”筑牢党建堡垒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

    十年来,外海街道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党的组织力,为高质量发展装上“红色引擎”。外海街道获评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广东省示范区,连续两年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14个抽查镇(街)拔得头筹,江门荣信电路板有限公司党支部升级为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示范点,迪欧家具集团有限公司江门分公司党支部成为江门市新兴领域“双强双优”基层组织党建示范点……

    一面鲜红的党旗,能让全部力量为之凝聚;一面鲜红的党旗,可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的道路指明方向。

    十年间,外海街道非公经济发展迅猛,街道在“最活跃地带”筑牢党建堡垒,让基层党建与经济建设、社会活动同频共振,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实现全覆盖。通过“三联系”工作模式,借助“种子工程”项目,外海街道不断建强“红色堡垒”,将党旗插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促进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如升级改造荣信党支部党建示范点,重点将中外运党支部等打造为新一批党建示范点。截至目前,外海街道已成立两新党组织153家,其中非公企业党组织138家,覆盖企业234家。

    “商会成立党支部后,为这里的青年企业家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企业家不断凝聚共识,坚定理想信念。”今年7月,江门市江海区青年企业家商会成立党支部,该党支部书记马云周表示,希望商会的青年企业家能在自身企业发展中做出表率。

    此外,为加强党在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外海街道聚焦“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主题,多措并举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9月上旬,江门市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党支部(圆通速递合作方)、福建省乐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饿了么江海广场服务站)、江门市新前景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党支部(抖音平台直播孵化)揭牌成立,推动快递物流、外卖配送、网络直播等新业态企业党组织应建尽建。同时,外海街道结合基层治理需要,推动一批快递员、外卖送餐员担任兼职网格员,并成立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

    “党员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外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吴健强表示,外海街道是工业发展重镇,在党建工作中有其特殊性,针对这一特点,外海街道持续加大两新组织“两个覆盖”,推动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经济社会主体,推动党的工作有效深入各类社会阶层人士和新业态新就业群体。

    同时,发挥高新区优势,外海街道强化党建引领科技赋能,重点抓好园区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党建工作,探索推进产业链、孵化链、创新链党建,以高质量两新党建激发园区治理活力。

    雁阵高飞头雁领。外海街道深入推进“雁阵工程”,率先制定出台《外海街道“雁阵工程”实施方案》,通过拓宽储备渠道、搭建成长平台、完善考核机制等方式,促成“引雁归巢”,助力“青雁展翅”,实现“群雁齐飞”。

    “我们设置了导师帮带、教育培训、谈心谈话、考核评价等制度,‘一对一’帮扶指导,全周期关注培育,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群众口碑好、干事能力强、服务意识强、发展潜力大的后备干部队伍。”外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马岸宇表示。

    青蓝相继,薪火相传。外海街道以“雁阵工程”的实施,引导青年干部投入到新时期基层建设中来,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激扬干部奋力担当作为的精气神,让更多的优秀青年干部以良好的作风、饱满的精神状态、过硬的工作本领接过接力棒,助力各村(社区)跑出发展“加速度”。

    B 科技赋能

    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中的样板”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细胞”,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关系着社会治理水平。

    一直以来,外海街道以党建引领奠基础,智慧治理定方向,全面铺开智慧网格化建设。

    去年11月,“两中心一基地”在外海街道落地建设,该街道紧抓这一重要契机,利用高新技术产业、“专精特新”企业聚集的独特优势,依托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智慧指挥平台,结合辖区企业数量庞大、流动人口密集的特点,促进高新科技研发成果向场景应用转化,迭代升级基层网格建设,深入构建与外海实际相适应的智治格局,全力建设产业发展好、服务质量好、治理效能好的高质量发展外海。

    外海街道共设立77个网格,其中农村网格24个、社区网格32个、工业园网格21个,由村(社区)“两委”干部担任网格长,按照“一网两员”的要求配齐专职网格员队伍,并逐步优化队伍结构。目前,外海街道专职网格员数量已达156名,配置专业网格员87名、兼职网格员491名,设置1315个“最小单元”。

    随着工业飞速发展,大批外来人口潮涌而至,如何做好企业服务与外来人口管理,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直是外海街道积极探索的课题。外海街道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发展特点,把网格化工作优势由社会领域拓展到经济领域,探索创新“1+21+N”园区智慧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发动企业员工就地转为兼职网格员,常态化参与基层治理网格化工作,通过基层治理“小网格”撬动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为了更好服务园区企业和员工,外海街道联合区经促局等相关部门为园区专职网格员开展安全生产、暖企安商、政策解读等专项培训,全面提高其专业素质。同时,外海街道组织开展无人机操作技术培训,将网格化管理格局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跃升,率先实现“天、地、江、人”立体检测网络,科技赋能提高智慧治理效能。

    江海区地处江门市东南隅,外海街道位于江海区最东侧,与中山市古镇镇、横栏镇等地一衣带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社会交往密切,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做好跨区域联防联控,对于守好江门“东大门”重之又重。

    作为“东大门”的“守门人”,外海街道不断寻求突破,从跨区域联防联控入手,通过数据共享,给出了“智慧”答案。

    信息互通是以快制快,迅速切断疫情传播链的关键因素。外海街道通过问卷报备、社区报备等方式收集频繁来往中山、外海两地人员的数据信息,向他们派发核酸检测月卡,并将收集的数据与中山当地部门共享,全方位打通信息壁垒,加强两地流动人员的管理,共同构建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截至目前,通过“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网格员摸排、自我报备等多种方式,外海街道精准核实江海—中山往返人员9934人,分类管理、分类施策,将5029名社区人员纳入网格化管理,由专职网格员逐一添加微信,每天询问其核酸采样情况;将474名企业员工纳入工业网格管理,由专职网格员邀请企业员工加入粤省事App团体码,实时掌握核酸采样情况。

    为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外海街道妙招频出,创新推出“网格化+靶向分类台账”。通过大数据统计、云平台排查、“敲门入户”等形式,全面摸排辖区内77个网格,精准了解核酸检测频次和需求,并建立“靶向分类台账”:一类台账为辖区内积极按时参与核酸采样的群众,且身体健康、行动便利,有较高意愿配合各项工作,在发生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可就地转化为志愿者、兼职网格员,不断强化街道应急处突能力。二类台账为经常来(返)外海、长期在外或本地流动的人员,通过新业态党组织、小区物管、楼长、最小单元长、房东等及时了解其离返江情况,遇到突发疫情时能够迅速掌握其健康情况,保障其在流动期间时刻处于安全状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外溢风险。三类台账为未按时参加核酸采样人员,网格员则通过上门入户、电话问询等方式,详细了解其原因,针对行动不便人员,提供上门采样服务。

    “‘靶向分类台账’的建立,让我们平时疫情防控工作更精准了,效率也更高了。”墟镇社区专职网格员伍焯辉告诉记者,在“靶向分类台账”建立后,有不少退休居民就地转为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

    同时,外海街道依托信访超市和“粤平安”云平台矛调系统、网格系统、指挥云图,构建网格事件处置闭环。目前,网格系统共录入事件6177件,办结率99.4%,矛调系统共受理事件2841件,办结率99.8%。外海街道还利用无人机航拍制作网格地图2.0版本,细化标识网格内网格员信息、基础设施等内容,并在全街道铺开2000多块网格员公示牌上墙工作,持续畅通网格员与群众沟通渠道。

    秉承着“边战边建”“数据共享”“科技赋能”的理念,外海街道一直走在基层智慧治理的前列,全力以赴打造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样板中的样板”“试点中的试点”。

    C 转型升级

    “经济重镇”“高企强镇”名片被逐一擦亮

    十年里,3650多天,外海街道拔节成长,不断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落实市委、区委工作要求,坚持工业强街,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集群,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化发展,对标全市最好最优,沉下心发展实体经济,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

    据外海街道经济办主任刘文峰介绍,外海街道发展工业经济起步早,上世纪90年代初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发展节奏快、门类齐全,而后从村村招商、粗放发展转型为精细化发展,由敲门招商引资过渡为选资,尤其是近十年,外海街道进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阶段。

    许多在外海经营多年的客商,都会不约而同感慨,外海变化翻天覆地——昔日低矮破旧的作坊看不见了,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宽敞明亮;“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听不到了,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投入使用,高效便捷。

    十年来,外海街道拥有规上工业企业321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16家,实现全市镇(街)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第一、高企总数第一、“专精特新”企业总数第一,“工业重镇”“经济重镇”“高企强镇”的名片被逐一擦亮,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江海区所有的“专精特新”企业都集中在外海街道,这不仅代表着“隐形冠军”的实力,更代表着外海的未来。

    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外海奋进向上的步伐铿锵有力。在这里,奇德新材成功上市,鑫辉密封、优巨新材料、高力依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队伍,宝士制冷、嘉威电器、艺光消防等一大批企业增资扩产……

    十年间,外海街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质量发展内核不断夯实。目前,外海街道已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前沿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生物医药和健康以及安全应急产业等“3+2+1”战略性产业集群。

    这里是产业高地,是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域。外海街道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重点产业布局,紧扣“安全应急产业”这一关键词,大胆试、勇敢闯,走前列、当尖兵,该街道中东村、七东村、七西村、东升村、东南村、前进村、东宁村7个村共同拿出56.17公顷土地,高标准谋划街道一级安全应急产业园区。

    “我们将配合江门市安全应急产业园区规划,在街道一级安全应急产业园内引入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做好园区建设的配套。”刘文峰表示。

    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外海街道坚持把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牢牢抓住产业这个“牛鼻子”,走好“工业强街”之路。

    在区委、区政府的帮助扶持下,优美科、麦克韦尔等投资超30亿元的产业龙头项目在五年间相继落户外海,整体达产后年产值可超300亿元。此外,外海街道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1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64家、超10亿元企业5家,上市企业4家,综合实力跻身全市镇(街)第一方阵。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新兴产业扩容倍增,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优质资源加速聚集……

    十多年来,外海街道率先通过盘活村级闲置用地,建厂招租,探索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创出村级集体经济10年翻23倍的“外海经验”。

    2021年,外海街道实现村集体收入3.14亿元,过半以上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其中直冲村村级净收入首次超过6000万元,南山村首次超过2000万元。

    惊人的何止数字。过去十年,外海街道转型发展,顺应市场需求,逐步淘汰村里落后、粗放型的企业,腾笼换鸟、筑巢引凤,村级工业园由量变到质变、由分散低效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全街道工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截至目前,外海街道建成15个现代化村级工业园,17个村都拥有自己的工业园。

    “随着村级园区的升级改造,村民的收入也将增加。”2020年8月动工建设的麻一村工业园升级改造项目,如今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预计今年底完工。该村党支部书记林锡松告诉记者,本次升级改造后均建成4层以上的标准化厂房,总计容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容积率2.0。“该产业园区我们交由投资方建设,总投资7亿元,年租金330万元,比我区平均工业地租金高出约30%,租金每两年递增3%,租期满后,已建好的高标准工业厂房归村集体所有。”

    此外,外海街道村级产业园也借助江门高新区核心区的优势,承接辖区内产业转移。升级改造的麻一村级工业园区计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实行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监管和全方位园区服务统一配套,引入电子通信设备、机械及器材制造等生产制造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预计实现年产值6亿元以上,年创税4500万元以上。目前,该产业园已引进宝士制冷、铁金刚机械等大型企业,并成功引进10家电子信息产业高新企业落户。

    外海街道保持“时不我待、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狠抓项目落地和服务,让“规划图”变成“施工图”“实景图”。

    D 产城人融合

    绘就外海幸福新图景

    “十年来,这里变化简直太大了!”谈及外海的变化,市民张小姐感触颇多。“十年间,外海日新月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公园相继开放,城市更有活力更有品位。茶余饭后漫步在西江边外滩湿地公园,夕阳下,鹭鸟觅食,西江东去,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张小姐说。

    不仅是张小姐,生活在外海街道的每一位市民都能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令人瞩目的变化:道路畅通了,环境美了,城市靓丽了,每个角落的点滴变化,都传递着民生至上的温度,体现着品质优先的态度。

    外海在变,再变。

    十年间,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港口——江门高新港在外海投入使用,为进出口贸易提供“家门口”的码头;五邑路扩建工程全线通车,与广珠城轨同向疾驰,串联起江海区政府、江门东站等地标建筑,东接外海大桥,直通中山古镇,西接江门大道,成为江海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系统的重要一环。目前,外海街道积极推进麻园路、龙溪路、规划路升级改造及扩建,逐步完善辖区交通网络。

    十年间,龙溪湖公园、外滩湿地公园、白水带体育公园等大型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麻一晒蔴山健身主题公园、石鹤利善治公园等7个村级公园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常兴新村党建公园、六榕台滨江公园等4个村级公园顺利动工建设。今年以来,外海街道大力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在白水带林地种植木荷、细叶紫薇、罗汉松、樟树以及黄花风铃木、火焰木等开花景观阔叶树种800多棵,市民实现开门见“绿”,出门见“园”。

    十年来,医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江门市中心医院新院区在外海加快建设,让优质的医疗资源触手可及。高新区第一小学正在规划建设,最快于明年建成投入使用,预计新增2160个优质学位。外海中心小学、中路小学、麻园中学等学校分别新建教学楼、操场、学生宿舍楼,教学软硬件质量显著提升。此外,2021年,外海街道投入175万元修缮辖区学校外墙、厕所等设施,建设科普园等教育基础设备,为235名优秀学子颁发奖金141万元。

    十年来,外海街道商住娱乐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建有江海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文化综合体“两馆一中心”(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龙溪湖时尚运动中心、儿童公园等生活配套设施,已成为全市及周边城市知名的网红打卡点。2021年,外海街道投入260多万元升级改造辖区七大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硬件设施,市场环境焕然一新;投入1800多万元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升级、修复路面、路标和施划停车位,并多次开展违建清拆、环境整治等行动,共修复道路22条,改造机耕路3条,建成停车场3个,完成翻新、新增车位11000多个,完成道路标线68000米;拆除违建约13600平方米。

    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产聚人。外海正以产城人深度融合的思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发展成就

    这十年,外海街道坚持工业立街战略,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含金量”更足——

    从2012年到2021年末,外海街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持续保持一半以上,到2021年达到了68.8%。

    全街共有2600多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1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超64家、超10亿元企业5家,上市企业4家,综合实力跻身全市镇(街)第一方阵。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多家,实现在全市高企总数第一、高企密度第一、高企保有率第一。

    外海街道拥有16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为全市镇(街)第一。

    外海街道全力盘活辖区闲置用地和厂房,土地使用效率和投资强度屡创新高,2012年至2021年,基本实现每年总盘活率达100%,投资强度600万元/亩。

    外海街道实现村集体收入达3.14亿元,过半以上村集体收入过超千万元,其中直冲村村级净收入超过6000万元。

    外海街道17个村均有自己的工业园。

    这十年,外海街道坚持党建引领,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打造智慧网格——

    外海街道结合“工业重镇”特点,不断建强“红色堡垒”,将党旗插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促进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合,目前已成立两新党组织153家,其中非公企业党组织138家,覆盖企业234家。江门荣信电路板有限公司党支部升级为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示范点,迪欧家具集团有限公司江门分公司党支部成为江门市新兴领域“双强双优”基层组织党建示范点。

    外海街道在基层治理上不断探索创新。外海街道依托外海信访超市,率先建立调解员人才库及专家队伍,加速“信访超市+外送服务”落地见效。结合辖区特点,外海街道率先设立工业园区专职网格员,并探索出一条“1+21+N”的智慧园区治理新路线。作为市域社会治理“试点中的试点”,外海街道成为“智慧网格信息服务仪”的首批试用点。

    外海街道在提高网格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持续发力,率先开展网格员无人机技术培训,创新探索“网格化+靶向分类”台账,全面提高基层治理智慧水平。

    这十年,外海街道持续优化人居环境,落稳落细民生保障,千家万户的“小幸福”开花结果——

    外海街道深入推进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双百工程”社会工作站(点)100%覆盖、兜底民生服务100%覆盖。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巩固“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整改“廊道”范围农田看护房超500间,拆除违建约13600平方米、大型立柱广告牌8块,加快推进“厕所革命”及“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麻一晒蔴山健身主题公园、石鹤利善治公园等7个村级公园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常兴新村党建公园、六榕台滨江公园等4个村级公园顺利动工建设。

    外海街道获评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广东省示范区,连续两年在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14个抽查镇(街)拔得头筹。有“国字号”荣誉6个、“粤字号”荣誉近10个。

    外海街道现在有30间居家养老场所,已实现全覆盖。为1000多名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