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喜迎二十大 江门这十年·新会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湾区客厅 新会画卷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湾区客厅 新会画卷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

    圭峰山下,千年古郡焕发新生机。

    这十年,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成为新会城乡共融最鲜明的风向标:银湖湾滨海新区与珠西枢纽新城,一南一北,交相辉映。乡村振兴春风,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葵乡的田野上。“口袋公园”四季花开,万里碧道让人心旷神怡,从黑臭水体整治到保卫蓝天净土,难啃的“硬骨头”一个都不能少。新会区跃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42位、广东省百强区县第22位,改革开放的硕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新会人民。

    这十年,“双区”和横琴、前海等重大建设带来辐射引领效应;RCEP生效后带来政策红利;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凸显;“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逐渐形成;江门双碳实验室落户,南湖科技创新走廊的辐射效应进一步凸显。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新会在发展潜力和腹地空间方面引人瞩目,将成为湾区难得的交通枢纽、人文高地、产业洼地、宜居之城。作为“珠西城市客厅”,珠西枢纽新城快速崛起,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迎来愈加广阔的发展机遇。市委要求新会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勇担“首善之区”责任,树立新发展理念,对标国内最好最优,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新会区正全面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以开放的姿态、自信的步伐,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崭新未来,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统筹/叶田 文/图 叶田 钟珍玲 任晓盈(署名除外)

    新城建设

    珠西枢纽新城

    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2020年11月15日,江门站正式开通运营。江门站是全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汇集深茂铁路、广珠城际等多条轨道交通,是广东省内除广州南站、深圳北站、佛山西站以外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一座交通枢纽站带动一座经济枢纽城。过去五年,珠西枢纽新城核心区完成投资超400亿元。从昔日疏导老城区人口的新会“南新区”,到如今作为江门“珠西中央活动区城市客厅”的门户担当,以江门站为中心建设的珠西枢纽新城,近水楼台先得月,正崛起为一座宜创、宜居、宜商、宜业,对接大湾区、辐射粤西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城市景观方面,珠西枢纽新城正全力建设“两园”,即梅江农业生态园和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漫步在梅江农业生态园,白荷皎皎,粉荷盈盈,在翠绿的荷叶间轻轻摇曳,鸟语花香,满目怡然,已成为市民散步休闲、观赏花草的好去处。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已于2021年顺利通过验收,接下来将推进小鸟天堂·梁启超故居创建国家4A级景区。

    科技载体方面,江门双碳实验室去年在珠西枢纽新城核心区落地揭牌,以启超大道和今洲路为主轴,南湖科技创新走廊已汇聚江门双碳实验室、中集智库孵化器、江门市未沃科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富企业孵化器、智慧之源创业园等多个创新孵化器及中科健康创新生物产业园等项目,成为新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交通网络方面,珠西枢纽新城区域已构建形成“三横两纵”的骨架路网体系,“三横”包括新会大道—会港大道、今洲路、银鹭大道,“两纵”即江门大道、启超大道。其中,江门大道、新会大道—会港大道、银鹭大道为城市快速路。此外,市民可在江门站乘车前往广州、武汉、成都、济南、郑州、长沙、石家庄、昆明、南宁9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汕头、佛山、韶关、郴州、桂林、贵港、百色等20余个城市,新会进一步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商业设施方面,珠西枢纽新城目前已建成新会万达广场、碧桂园凤凰酒店、大润发商场等大型商业设施。此外,文华商业广场、悦泰金融中心(70层商业主楼)、江门农商银行新总部大楼已开工建设,将打造成新会区金融服务中心。

    “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关键。新会区以枢纽新城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打造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功能融合、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高质量发展“江门样板”。

    接下来,新会区将加强枢纽新城整体规划,进一步优化新城空间布局,以江门站为依托,以南北方向江门大道和东西方向今洲路为基础,推行“一院两园三纵四横五馆”城市建设计划,统筹布局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服务功能,打造珠西交通综合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相结合的珠西CAZ城市客厅,努力构建高品质珠西城市生活空间。

    银湖湾滨海新区

    向海而兴,驶入发展快车道

    在经济发达的粤港澳大湾区,银湖湾滨海新区曾经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50年前,银湖湾滨海新区还是一片被称为“鬼咒角”的荒凉之地。但同时,它却坐拥城区唯一的滨海岸线,碧海蓝天尽收眼底,南濒南海,东接珠澳,是江门接受大湾区辐射的第一腹地。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快江门银湖湾滨海地区开发,形成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和世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

    一着棋活,满盘生辉。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部署下,过去三年来,银湖湾滨海新区狠抓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创新投融资方式,推动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走向繁荣,激荡起创新浪潮的澎湃动能。

    目前,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一期项目首批建筑已于2021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今年迎来第二批新生报到。碧海银湖项目于2019年12月动工,项目内的秘境度假中心、5D星空VR影院、滨海公园、儿童营地、公寓式酒店、文茂汇等休闲配套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新澳重大技术装备创意创业园项目正加快建设,打造以生物医药研发、产业孵化、创意创业交流以及高端应用示范等核心功能有机结合的复合园区。御泉国际酒店度假区项目正全力推进,首期主体酒店及部分公寓区已封顶。

    此外,银湖湾滨海新区交通建设加速推进,银湖湾大道、中兴路、科苑路、知城路等交通要道按进度加快建设。三大入口及新海岸公园工程等项目也稳步推进。

    接下来,银湖湾滨海新区将大力促进澳门国际健康港项目和粤海智造创新港项目早日落实,同时谋划推进华立科技园,全力打造高水平产业载体,倾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银湖湾滨海新区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座宜居宜业宜游滨海魅力之城的建设大幕已拉开,银湖湾滨海新区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向海而兴,加速前行。

    乡村振兴

    乡村示范带串起强村富民梦

    山水青碧,新会飘香。

    在市区近郊,休闲农旅体验乡土之乐;入郊野森林,静心康养感受生态之福;向大泽而行,红色文旅追忆峥嵘岁月;访现代村居,村美民富尽显宜居宜业美丽……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在新会大地徐徐展开。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是新会区推动城乡融合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既是各镇(街)个性和魅力的彰显,更是其成长壮大的关键。打造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幸福家园,新会各镇(街)正结合实际,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示范带“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深刻内涵,将乡村振兴示范带蓝图逐步实现。

    比如,圭峰会城突出陈皮之乡、名人故里、国家湿地等资源优势,打造“江门明珠、全省标杆、全国样板”乡村振兴示范带。

    双水镇围绕“香、侨、甜、食、趣”五大核心板块,打造包含1个综合发展轴、4个节点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崖门镇充分利用片区山、海、湖、泉、林资源,发挥各村党建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作用,以“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品”为目标,优化配置各类要素,实现乡村振兴示范带风貌加快提升。

    “一村一品”夯实产业振兴路

    产业兴,百业兴,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在新会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新会,襟江带海、坐拥良田,这里的陈皮、对虾、果蔗等丰富物产历来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利用优势资源形成产业,可带动一条村甚至一个镇富起来。

    近年来,新会区通过政府引导,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依托资源禀赋,引导和促进更多资本、技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汇聚人气,实现以产兴村、产村融合,推动乡村振兴。

    在大鳌镇,“一只虾”书写了农民的致富经。2021年4月,大鳌镇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名优农产品示范基地,大鳌南美白对虾入选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一个个“国字号”荣誉,既擦亮了大鳌镇农产品的“金字招牌”,更增强了群众对养殖事业的信心底气。2021年,大鳌镇农业总产值约10亿元,同比增长22%,全镇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为1.26亿元,平均每条行政村收入为787.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4万元。当前,大鳌镇正全力推动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创建工作,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首期投资1.5亿元打造集水产深加工、中央厨房预制菜研发、水产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园区。

    又比如,崖门镇突出“一村(社区)一特色”原则,深入推进“一村一品”项目,以上率下带领各村级党组织因地制宜,走上各具特色、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坑口村的“格木侨情”,水背村的“采茶扑蝶”,仙洞村的葫芦山公园,南合村的“绿野仙踪”,京梅村的“狮王争霸”,龙旺村革命老区的红色教育基地甜水村的“赛龙夺锦”,崖南社区的“花样年华”,田边村的“丹凤朝阳”……在崖门镇,“一村一品”各显神通,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一块皮”助力百亿产业再进阶

    新会三水交汇,咸淡水交融,土壤肥沃,这里光照充足,雨量充分,无霜期长,造就一片新会柑树生长的福地,产出的柑果品质独特,皮肉兼用。

    新会柑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近千年,新会陈皮及其唯一原材料新会柑均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国罕有的“一果双标志”产品。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新会陈皮产业是新会区最具代表性、最具知名度的特色产业。

    2017年以来,新会区以新会柑和新会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着力构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并于2019年成功创建大湾区首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柑一皮一园”,唱响新会陈皮好声音,成为全国富民兴村产业标杆之一,有效带动新会乡村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新会区还整合组织、工商联、农业农村、供销社、市场监督等部门的党建资源,成立功能型党组织——新会陈皮产业链党委。目前,陈皮产业链党委有106名党员,下设13个党支部,涵盖了种植、加工、销售、文旅、金融等环节的党组织。“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打造出‘共同富裕’的新会陈皮样本,是我们的使命和目标。”新会陈皮产业链党委书记钟炳超说。

    如今,新会陈皮开发出药、食、茶、健和文旅、金融等6大类35细类100余品种的系列产品,带动行业就业超5万人,新会陈皮也以96.34的影响力指数位列2020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中药材产业榜首。新会陈皮知名度的提升,为新会柑和新会陈皮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据了解,新会全区新会柑种植面积约6666.67公顷,2021年柑果产量12.5万吨,实现产量稳产、果品稳定、价格稳中有升。

    新会区将全力做好陈皮大文章,完善陈皮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新会陈皮全产业链。实施新会陈皮产业保护工程,建立产业数据库,健全溯源体系,实现全流程可监测、可追溯。创新陈皮产业链金融服务,畅通交易渠道,维护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力争新会陈皮全产业链营收早日突破500亿元,努力向“中国陈皮之都”目标迈进。

    城市更新

    以“绣花功夫”打造品质宜居之城

    近年来,新会区坚持“以绿美城、以文塑城、以建兴城、以管治城”,深入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以创建文明城市提质升级为抓手,加快补齐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短板,新会区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奏响城市品质蝶变曲,让城市品质内涵更加丰盈、更具特色、更富魅力、更有温度。

    会城北门社区兰苑新村位于圭峰山脚下,这里居民众多,但基础设施比较老旧。2021年初,兰苑新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一期工程正式动工。如今,兰苑新村已有很大变化:崭新的门牌特别“精神”,社区道路重新铺设,停车位划分合理,“微循环”让社区道路交通秩序明显变好;照明设施升级,社区公园的健身设施、儿童玩乐设施得到完善;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室外“三线”等整治项目完成,小区环境更整洁;增设了无障碍设施和公共晾晒区等,贴心设计获得居民一致好评。

    在“口袋公园”建设方面,新会区坚持通过“见缝插绿”、景观提升改造、增换老旧设施等举措,针对城市主干道及人口密集区域内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进行改造绿化,合理植入场景、提质赋能,积极提升城市品质水平,让市民享受“开窗有景,出门见绿”的幸福生活。

    濠桥市场、悦洋市场等一批农贸市场得到升级,农贸市场以及周边管理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市民购物环境更好了。一批旅游厕所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市配套渐趋完善。

    近年来,新会区持续深化城市提质工作,发扬工匠精神,以“绣花功夫”实施新一轮城市更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提质工程,从细微之处改善城市面貌。目前,已落实城市提质项目200多项,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2个、“口袋公园”建设25个、市场升级改造58个、厕所改造83座,城市功能布局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颜值和品质明显提升。

    新会区以打造人文宜居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焕发城市老区活力”“提升城市交通水平”“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等,用心设计、扎实推进城市品质提升重点项目,一座品质宜居之城快速崛起。

    以“文明之花”打造幸福和谐之城

    一座城市的升级,不仅需要有配套有品质,更需要有“里子”。

    新会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积极探索“五个一线”工作机制,即领导责任压实在一线、各方力量汇聚在一线、难点问题解决在一线、群众参与共建在一线、文明城市创建机制笃行在一线,持之以恒浇灌“文明之花”,营造浓厚文明城市创建氛围,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努力实现全域文明,全力打造幸福和谐之城。

    走在新会的大街小巷,你可以发现群众文明督导员积极上岗,劝导不文明行为,宣传文明生活理念;志愿者热情参与各项文明城市创建行动,成为文明新风尚的代言人;文明宣传标语、公益广告随处可见,极具新会地方特色的文明宣传景观扮靓城市街景。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据了解,目前,新会区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234支,文明实践志愿者人数超10000人。其中,区一级建立了政策宣讲、科技科普、家庭教育、文化文艺等10支核心志愿服务队伍。各志愿服务队聚焦群众所想所需,各展所长,开展常态化服务。

    2020年12月,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落成并投入使用,成为新会区镇村三级文明实践体系建设的里程碑。以新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为“主心骨”,全区11个镇(街)和234个村(居)均因地制宜建设并完善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场所,形成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科普服务平台800多个,打造出“音乐党课”“百姓微舞台”“志愿互助日”“益学堂”“红色星期六”等品牌活动。

    未来,新会区将始终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文化新需求、新期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出更精准、更务实的各项志愿服务,打造更具创新性、更有特色的品牌活动,让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生动实践中更加饱满充实,让城市发展更具温度。

    以“深厚文脉”打造文化繁荣之城

    千年冈州,文盛武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城风采远不仅于此。

    在城市提质以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新会区充分发挥新会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把千年文脉元素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把深厚的历史文化转化成时代精神符号,深植于城市各处,一座文化繁荣之城展现于世人眼前。

    作为岭南千年古邑,唤醒冈州古城的美好记忆,是每个新会人的心愿。新会区第十四次党代会特别指出,要“重焕冈州古城风采”,谋划建设“最新会”历史文化步径,保护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挖掘老旧街区文化资源,进一步激活古城风韵,推动老城新生、精彩蝶变。

    目前,新会区强化顶层设计,以“加法”带动连片更新,改变以往城市“大拆大建”思维,以盘活会城旧城区公有资产为目的,以“老城区·新活力”为主线,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抓手,对具经营价值的闲置公有资产和具历史文化价值的老旧民居进行“微整形”。

    结合城市规划,新会区形成打造大新路片区“历史文脉”商圈、中心南片区“美食文化”商圈、江会路片区“区域性商贸中心”商圈和农械厂片区“工业遗产新生态”商圈四个片区的总体思路,融入新会非遗文化和传统产业,成立工作专班,“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打造成新会特色鲜明的文化街区。以此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激活人文历史,讲好新会故事,让新会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热度有深度的宜居之城。

    见证者说

    新会陈皮村“村长”吴国荣:

    见证新会陈皮产业从弱到强

    新会陈皮村是新会陈皮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见证了新会陈皮产业多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近十年来,新会陈皮产业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会样板’,在全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范围中,知名度亦是出类拔萃,迈步走向产业下一个主战场——品牌运营,即行业内部借助区域公共品牌,筛选优质区域品牌运营案例,为市场注入活力,扶持地方农特产品往纵深发展,产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新会陈皮村“村长”吴国荣说。

    十年以来,新会陈皮村多点发力、多点开花,在各方面取得不俗成就。

    “我们制定了种植、加工、仓储、定价、交易五大标准,建立了1500吨新会陈皮容量的标准仓储中心,首创并举办多届新会陈皮预售节,成为每年新皮销售市场的风向标。同时,还创立‘陈皮村·吴村长’品牌,促进新会陈皮从传统农产品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品牌之路发展。另外,我们还依托三产融合文旅平台,通过陈皮文化节、‘千人开皮传承非遗’、陈皮美食节等各种线下活动及新媒体宣广渠道,为新会陈皮文化传播、生活方式科普等起到积极作用,成为新会陈皮公共品牌传播第一旗手。”吴国荣说。

    吴国荣表示,接下来,新会陈皮村将依托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和影响力,多维开发茶制品、食品、护肤品、药品等新会陈皮衍生品,探索传统技艺、饮食文化、民风民俗、故事传说等道地人文元素,在产品包装、宣传推广上的创新,乘泛珠三角中药材大健康数据产业东风,充分凸显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及大湾区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市民吴建斌: 新会是宜居福地

    在新会珠西枢纽新城置业安居已经第五个年头,不由得感慨,在这里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多姿多彩。

    每天走江门大道通勤于新会区和蓬江区,15分钟的车程通畅无阻;日常购物、娱乐,有万达广场、美吉特广场等成熟商圈供选择,未来,还有文华广场、钧明欢乐世界等配套,生活更便利,也更具有趣味。现在,每天饭后,我会跟家人一起到梅江生态园或者体育运动公园走一走,良好的生态环境“治愈”了一天的疲劳。周末闲暇时间,还可以到周边城镇自驾游,交通很便利。而且,随着城市提质、城乡融合等工程不断推进,新会越来越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各具特色,可玩性很强;还可以在“家门口”的江门站登上前往大江南北的高铁动车,生活增色不少。

    当然,置业珠西枢纽新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的教育配套。现在,新城的发展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文华小学、实验幼儿园等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在,新会华侨实验小学项目也动工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一条龙”的优质教育配套非常到位,更增添了我们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对于我来说,新会真的是一个宜居福地。随着新会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我可以在这一方热土尽情打拼,发展事业。而这里的各项生活配套和政务服务不断完善,也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实现安居乐业。生活在这样一个交通枢纽、人文高地、产业洼地、宜居之城,是我的幸福。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