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心”开始 护佑健康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白衣天使”,坚守在无法预知风险的“战场”
从“心”开始 护佑健康

朱锦烨
刘岱岳
陈龙涛

    在精神心理科临床一线,有一群不一样的“白衣天使”,他们坚守在无法预知风险的“战场”,默默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压力。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在此前夕,记者走进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倾听精神心理科医生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百味人生、酸甜苦辣。

    文/图 李银换 何雯意 潘瑞媚

    陈龙涛:

    治愈患者,也“治愈”自己

    人物档案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关爱科主任,从医17年,中共党员。

    医生“心”语

    无悔成为一名精神心理科医生。这个选择既成就了我的职业,更成就了我人生的幸福。潜心杏林为春暖,德术并求济苍生!

    陈龙涛大学期间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在实习期间,他发现精神心理科是一个阳光专业。“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对和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就越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陈龙涛说。

    那时,社会对精神医学的关注度不高,选择做精神科医生,相当于选择了一份冷门职业。对此,陈龙涛却说,做医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治病救人,治病救人不只是治疗生理上的疾病,还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精神心理科医生,可以治愈患者的心灵,这份工作很有意义。”陈龙涛说。

    从医17年,让陈龙涛印象最深刻的患者是一位在读高三的男孩。因为学业压力大,自我期望过高,出现了失眠、焦虑、心情低落等情况,甚至还出现了自残行为和轻生念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家人心急如焚,经检查后确诊为抑郁症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学习成绩也稳中有升,后来如愿考到理想大学。目前,男孩还在坚持治疗,效果较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重回正常的生活轨道,不但挽救了他,同时也挽救了一个家庭。”陈龙涛欣慰地说。

    “治愈患者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治愈’自己。”陈龙涛说,精神心理科医生不是“百事通”,患者反映的问题可能也是医生自己头疼的问题。在帮助及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医患一起进步、一起成长,这是他喜欢精神心理科的最主要原因。

    然而,让陈龙涛感到遗憾的是,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及时就诊,往往就医时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他说,精神疾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治的,但一定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并做好后续随访工作。现在整个社会对精神卫生的认识提升了,救治流程也更规范,希望能进一步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民众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程度。

    刘岱岳:

    良好的沟通是通往患者心灵的“桥梁”

    人物档案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综合科负责人,从医16年,中共党员。

    医生“心”语

    谨记“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提高专业技能,为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刚开始接触精神医学时,刘岱岳也曾彷徨、迷茫过,他说:“说实话,刚上大学对精神卫生专业没一点概念,对精神科有点畏惧。”就这样,刘岱岳怀着对未知领域的忐忑、好奇投入到工作中。他慢慢体会到精神障碍患者并非世人眼里所谓的“疯子”,他们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渐渐地,起初的那份恐惧被深深的关切之情取而代之,“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能帮患者解除痛苦,很有成就感”。

    前不久,刘岱岳接诊了一位20岁左右的女患者,她已有两三年病史,近几年几乎没出过家门,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当时是酷夏大晴天,该女孩穿了一双雨靴,雨靴脱不下来,剪开后,一阵恶臭扑面而来。女孩双脚的皮肤已发黑溃烂。询问家属得知,女孩两年来一直穿着雨靴,连睡觉都穿着。刘岱岳团队对女孩进行一系列的治疗和专业的护理,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3个月后,女孩康复出院,脸上出现了久违的笑容。这让刘岱岳感到很欣慰。刘岱岳说,20岁,花季年华,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做好跟踪随访,希望女孩能在真正意义上回归社会。

    在刘岱岳看来,做一名医生难,做好医生更难,做好精神科医生是难上加难。他表示,精神疾病的病因往往不是很明确,通常只能对症治疗,而症状的复杂多变又时常影响诊断治疗。为了提高诊疗水平,刘岱岳多学习、勤观察、钻研理论……刘岱岳发现,良好的沟通是通往心灵的“桥梁”,是破解错乱神经的“密码”,是打开心灵锈锁的“钥匙”,为此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丰富自己的知识。

    刘岱岳呼吁,有些精神疾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都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希望社会各界给予精神障碍患者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关爱,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精神障碍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实现康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每一位优秀的精神科医生都是医学界的福尔摩斯。从精神检查的各种信息中发现线索,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明确诊断,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是我们治疗的最高目标,我们都在为之而努力。”刘岱岳说。

    朱锦烨:

    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是最好的“养生”

    人物档案

    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负责人,从医16年,中共党员。

    医生“心”语

    我们无法避免受伤,但可以敞开心扉,让阳光照射进来。

    想要当心理医生的种子,从大学实习期间就在朱锦烨的心里种下了。

    朱锦烨毕业于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卫生系。实习期间,看到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求治者,以及许多存在问题的家庭,她就坚定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6年,朱锦烨毕业后来到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除了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外,她还钻研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治疗等心理专业知识,“当时不少人对心理问题存在误解。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认知误解”。从医16年来,从最初的开展个人义务咨询、讲座到现在带领心理科30余人,从常规工作到汶川震后援建、疫情期间心理干预,朱锦烨一直秉持初心。

    “预防大于治疗,治疗大于干预。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是最好的‘养生’,若是等到出现精神症状才来求治则会事倍功半。”对于心理疾病,朱锦烨有以上观点。

    在求助者中,令朱锦烨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刚参加工作时的小学生。孩子敏感多疑,不能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学习也跟不上,辍学在家。朱锦烨接诊后,经过详细的询问和综合分析,给出了一套系统的“药物治疗+个体心理治疗+家长教育指导”方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孩子情况明显改善,不仅重返校园读书,后来还考上了大专,现已参加工作。虽然早已结束了治疗,但十几年来其家人一直和朱锦烨保持联系。

    “还有一些患者,不仅自己得到康复,还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报考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心理学,他们都希望以后能帮助更多的人,这最让我感到欣慰!”朱锦烨说。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