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大咖”请进思政课堂
科学课堂这样玩!
我市再添一所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 年 10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大咖”请进思政课堂
四次“穿越”,让学生开启“本土化思政”之旅
学生们朗诵《少年中国说》,发出时代强音。
怡福中学把院士文化融入思政课。

    悠悠文明,厚积薄发,流光溢彩。千年文脉绵延至今,侨乡江门人杰地灵,底蕴深厚。

    明代大儒陈白沙、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之父”冯如……这些闪亮的名字点缀着江门的历史长河。据不完全统计,祖籍江门的院士有34位之多,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本土名人文化资源是一本鲜活的思政教材。去年,江门市思想政治教育联盟召开的“大中小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工作会议提出,联盟将以开发和利用本土思政教育资源为抓手,着力推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

    于是,那些闪亮的名字,出现在我市的思政课堂上。

    发端于江门的陈白沙文化、“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师生在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政教育“打开方式”中“穿越”,一幅充满创新性的“本土化思政长卷”徐徐展开。

    且看以下这四次“穿越”,如何将学生和本土名人的峥嵘岁月连接起来,如何将名人思想的力量“变现”,如何在“穿越”中增强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文/图 张翠玲 吕中言 陈慕欢

    明朝时期:穿汉服吟诗经,“浸润式”体验白沙精神

    “士不居官终爱国,孙当从祖是名田。”伴着铿锵有力的诵读声传出,映入眼帘的是一群身穿汉服、腰板挺直、举止斯文、深情吟诵的“白沙君子”。

    此景出现在江门市陈白沙中学的白沙诗教课《诗心 琴韵 家国情》课堂上,本节课以“家国情”为核心,以诵读白沙诗篇、讲述白沙故事、书写白沙诗句为载体,诗书礼乐并举,特色鲜明。

    记者看到,本节诗教课的教学现场经过了用心布置,从里到外都充满着传统文化气息。

    本节诗教课以学习陈白沙先生诗篇《命孙田》《次韵张廷实读伊洛渊源录》等为主体,学教评一体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诵读、评述、书写活动中,发现白沙诗篇之美,感悟陈白沙先生“士不居官终爱国”的爱国情、“慈孝相感激,天机谢人力”的慈孝心。

    “我们希望在价值观形成的初中阶段,通过‘浸润式’的课堂环境,厚植学生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和陈白沙先生一样,把爱国、孝亲、爱家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陈白沙中学相关负责人说。

    “这节课不仅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在独特的课堂环境中,我还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我更加明确,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陈白沙中学学生陈子瑜说。

    清朝末年:时代强音穿越百年仍振聋发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实验校区的“饮冰室”,学生们朗诵起梁启超的名篇《少年中国说》,他们目光如炬、声音铿锵有力,热烈响应百多年前任公发出的时代强音。

    “《少年中国说》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梁启超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同学们,任公把这一重任交给了谁?”朗诵过后,该校副校长黄惠香发问。

    “中国少年!”

    “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中国少年的使命是什么?”

    “不负韶华,苦练本领,增长才干!”

    “用知识建设祖国,用科技创造强国!”

    黄惠香带来的思政课《学习梁启超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同学们爱国爱家的情怀。

    为了激发思政课活力,现场还举行了梁启超生平事迹以及其爱国思想的知识竞赛,学生们踊跃竞答,气氛热烈。

    尔后,师生们共同参观了“爱国如家”文化长廊。在学生导赏员自信娴熟的讲解下,师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再遇时代伟人。

    建校以来,梁启超纪念中学始终致力于启超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不仅把梁启超文化与思政课紧密结合,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熏陶师生的家国情怀。

    20世纪60年代:“国宝”陈垣教青少年享受学习

    “同学们,你们想想,82岁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10月13日,在江门市棠下初级中学的七(13)班教室里,道德与法治老师钟珠云一上课就发问。

    “那时候我应该是佝偻着身体、老眼昏花了吧!”“可能天天去公园里下棋、钓鱼,消磨时光。”同学们顿时来了兴致,七嘴八舌地说道。

    “今天的课堂,我要从侨乡名人陈垣说起。”钟珠云娓娓道来,“1961年,陈垣82岁高龄的时候,仍坚持不懈地研究学问,并向青少年们‘劝学’……你们怎么评价他的这种品质?”

    “那可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了。”学生们说。

    这是钟珠云上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享受学习》一课的一幕,她巧妙结合侨乡名人资源——陈垣来开展,把本土文化“大咖”请进课堂,通过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成长历程和治学心得。

    “通过学习陈垣的故事,我懂得了学习是苦乐交织的过程,要以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还要掌握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学生张丹雅说出她的学习感受。

    该校政教处主任李少敏介绍,2019年9月起,该校开展了课题研究,充分挖掘侨乡名人资源中蕴含的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校本教材,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

    “把侨乡名人资源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这对增强学生对侨乡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升道法学科核心素养等都大有裨益。”李少敏说。

    20世纪90年代:在黄耀祥的“水稻情结”中学会担当

    “哪位同学上来,闻一闻这是什么味道?”“是大米的味道!”……怡福中学思政教师刘晶晶用一缕米香开启了“院士文化”爱国主义思政课的旅程。江门新会小农粘、首届台山大米文化节……接着,一幅幅资料图片,刘晶晶又把同学们带到了一片片金黄的稻田。

    很快,画风一转,师生们“穿越”回20世纪90年代,看到了古稀之年的黄耀祥。在播放的资料视频中,黄耀祥主动承担了中国超级稻研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仿佛看到了眼里燃烧着雄心壮志的黄耀祥院士。”八(6)班学生王麒睿说,“黄耀祥院士七八十岁还要下田研究,反观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曾经失去目标,也不够坚定,黄耀祥院士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要追随院士前辈们的步伐,不断锤炼自己。”

    从20世纪90年代回到现实,同学们被黄耀祥的责任和担当所感染。“从个人出发,我们可以做到勤学律己。”“如果在学校,我们可以把黄耀祥院士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关爱集体上。”……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悟。

    “院士文化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文化。院士的故事就是最鲜活的素材,我觉得这样的思政课特别有趣、有亲和力。”八(6)班学生何锦权说。

    “融入院士文化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既有内涵又接地气的思政课。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课堂对侨乡院士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刘晶晶说。

    专家说

    开发利用好历史人物资源 让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

    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的地方文化传统之中,开发和利用好本土历史人物资源,让思政课更“接地气”,已逐步成为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这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而且可以丰富思政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邓复群说。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崇文乐善、开放兼容、和谐文明、创新拼搏等精神底蕴,涌现出大批全国闻名的历史人物。在邓复群看来,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中小学开发和利用好本土历史人物资源,还有利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让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

    除了形式上明确方向外,在开展的深度方面,邓复群建议各中小学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校内单独开设本土历史人物校本课程,自编教材,让学生在了解人物事迹的同时,向外拓展,了解开平碉楼、五邑银信、新会陈皮等不同领域的本土文化。

    二是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平日学校可多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探访本土名人故居、文化纪念馆等,并通过布置漫画游记、趣味作文、小组课题研究等创新作业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认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自主学习并挖掘本土历史人物资源,改变学生“要我来”为“我要来”。

    三是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本土历史人物资源的专题课题调查与研究,既能提升学生对本土历史人物研究的兴趣,也能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