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可全面考虑,帮助学生从群诗中定主题、设主问题、对比辨析、学习思考;在诵读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在理解中培养和提升语文素养。——江门市陈白沙小学 何凤兰
古诗文应该怎么教?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特点突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多,其中三至六年级古诗文教学,大多采用“古诗三首”群诗的方式呈现。那么,该如何开展群诗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立足教材,定群诗主题
纵观三至六年级教材,都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设有导语,明确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仔细研究统编版教材就会发现,编者有目的地把有着相同主题的古诗文编写在同一课,如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都是表现忧国忧民的主题。这样的编排,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也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每首古诗的内容,先确定群诗主题,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的认知水平获得相应的发展与提升。
整体构思,设群诗主问题
群诗主问题,指在群诗教学中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主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该单元的语文要素,宜“少而精、实而新”。因此,教学《古诗三首》时,应围绕群诗主题,充分挖掘该课在该单元中最具有教学价值的内容,提出最具价值的教学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进一步探索思考。如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是描写传统节日这一主题。因此,我会以“传统节日”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三首诗分别写哪个传统节日?各有什么习俗?”“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生活中还有哪些传统节日?会有哪些独特的习俗?”而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再交流喜欢节日的理由,最后延伸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比较异同,品群诗意境
语文统编版教材的《古诗三首》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教学,以三首古诗的共性共同支撑一个教学任务群,从而构成了教学的整体目标。可对于每一首古诗来说,又有其独特个性的教学点。因此,在进行三首古诗的教学时,可开展阅读比较,比较异同,探究共性,品味个性,体会每首诗的独特意境。如六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等都是咏物诗,运用“托物言志”表现诗人远大的志向,这便是三首诗的共性。这三首诗也有各自的个性。首先是诗人经历不同:《马诗》的作者李贺,唐代人,因丧父守孝放弃考进士,终不能报效朝廷;《石灰吟》的作者于谦,明朝人,在土木堡之变中,他救出明英宗,反遭其冤杀;《竹石》的作者郑燮,清代人,善诗词绘画,他遭贪官报复,被贬,后以卖画谋生。其次,三首古诗表达的志向不同:《马诗》以马抒情,表达作者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石灰吟》借石灰言志,抒发作者不与同流合污的意志;《竹石》以青竹抒情,表达作者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意志。这正是每首诗的个性所在,这些个性又恰恰和本单元的主题“理想与信念”相吻合。教学时,教师可紧扣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对比三首古诗,比较异同,体会诗的意境,从各个视角品读人物品格的丰富性、多元性。
反复诵读,悟群诗情感
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是学习古诗文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诵读古诗要让学生读之有趣,读之有情,读之有效,提高学生的诵读品味,获得情感滋养。
一是以趣促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应的情境,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二是以读促读。一次出自老师之口的良好范读,能更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三是以演促读。古诗具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教学中,要使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嘴,演绎古诗,声情并茂诵读,更加投入地体验古诗情感。
对群诗教学,老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可全面考虑,帮助学生从群诗中定主题、设主问题、对比辨析、学习思考;在诵读中发现,在发现中理解,在理解中培养和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