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凌雪敏 通讯员 江关宣
“多亏你们海关的来电提醒,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发现,等产品生产后再去调整包装,估计又要耗费一大笔资金了!”近日,恩平市嘉鑫日用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梁锦林在接到江门海关普法专员的电话、得知相关政策有了新变化后,连声道谢。
据了解,江门海关以“主动发现、多方研判、协调化解”的方式,努力将执法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近年来,江门海关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成功率达100%,有力保障企业、群众的权益,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西江边落地生根。
公职律师嵌入参与“治已病”
“为什么你们就不能给我们公司开这个无重大违法行为证明呢?我们之前这个处罚这么轻,肯定不属于重大违法,这个证明对我们公司的上市计划十分重要,你们一定要帮帮忙。”江门海关所属鹤山海关业务现场,一名企业负责人焦急地询问海关工作人员,同时也引得不少来办业务的群众侧目。
鹤山海关办公室副主任李立国见状,耐心地向该企业负责人详细解释,协调指引了办理的具体途径,顺利平息了这起“小风波”。
面对各类争议,李立国总能得心应手化解,是因为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江门海关公职律师。江门海关按照业务板块和服务专长对接,建立公职律师“组团分类负责”机制,从“小切口”打磨细分领域法律技能,成立了阳光律师志愿服务站,专人专岗专责提供法律服务。
该机制既发挥了公职律师“离得近、业务熟”的作用,在执法环节推行“说理式”释法,将争议化解在行政程序中,又可以发挥公职律师“局内人、经验足”的优势,及时解答一线关员执法环节遇到的疑难问题,从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程序的正当性等多角度提供法律意见,力求将争议化解于未发。
仅2022年以来,该关32个已经发生或者潜在的执法争议均在初发阶段有效化解,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良好统一。
完善机制多元共治“治通病”
江门海关在行政争议中不仅做到“案结事了”,更注重“以案促改”“以案提升”。在解决行政争议过程中,江门海关摸索出了一套“主动发现、多元研判、协调化解、办理反馈、案例共享”的未诉先办、协同研处工作机制。
“通过‘当下治’与‘长久立’相结合,紧抓疑难执法争议解决、关区合力纠纷化解、专业队伍培养三个关键点,完善制度体制、开展法治示范,从而形成脉络清晰的关区制度体系,让行政复议案件件件有依据、处处显公正,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江门海关法规处副处长熊国琼介绍,为切实发挥典型案例复盘纠错的作用,针对执法领域纠纷易发多发环节的风险点,该关编发了《法律风险提示》《法条精讲》等学习资料各10期,通过“模拟法庭”、录制庭审分析视频,现身说法,着力提升基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能力。
江门海关还着眼于服务企业和群众的细微处,通过“100个电话”“普法快线”“多合一窗口”普法等方式,组建由监管、关税、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多名海关业务专家组成的“普法天团”,将助企纾困降低进出口成本最及时、最关键的政策法规资讯送上门,避免了企业因尚未能掌握政策法规动向而引起的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