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广东“双碳”产业中展现担当
千亿强交通 珠西枢纽城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2 年 11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标准建设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园等产业平台
在广东“双碳”产业中展现担当

广东晶镁光能有限公司生产的单晶硅组件,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商用发电效率最高的太阳能组件。

    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也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作为中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广东坚持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分类施策,积极探索符合广东实际、具有广东特点的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努力探索一条“双碳”与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统筹发展的平衡之路。这其中,日益兴起的硅能源产业便是重要落子之一。

    硅能源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而兴起的朝阳产业,对于加快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硅能源产业发展,今年印发了全国省级层面首个推动硅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硅能源产业集群新高地,硅能源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如今,江门正积极探索构建“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高标准建设硅能源、新能源、电力装备三大产业园,成功引进了一批头部企业、优质项目和高层次科研团队。在广东先进制造业新一轮发展中,江门主动承担广东硅能源产业发展主力军的重任,以发展硅能源产业为抓手,答好侨都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努力为广东乃至全国加快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江门贡献。

    文/图 皇智尧 陈敏锐

    有联动

    构建具有侨都特色的现代硅能源产业体系

    在鹤山工业城广东晶镁光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国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单晶硅组件生产线正有序运转,其所生产的单晶硅组件是目前全国乃至世界商用发电效率最高的太阳能组件。今年投产以来,该公司的产品已销往上百个国家,并逐步形成了较有影响力的品牌价值。

    “江门产业链配套完整,我们生产所需的部分原辅料已经实现本土化采购,降低了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我们计划明年实现更大比例的本土化采购。”晶镁光能副总经理周朝发介绍,随着江门深入推进中欧合作和硅能源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企业逐步扩大欧洲市场份额,并为实现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提供更为优质的能源升级迭代产品。

    晶镁光能发展的底气,是近年来江门紧抓重大发展机遇,主动进取作为,谋划布局发展硅能源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江门在硅能源领域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特别是在储能和光伏领域已布局较多企业。据市工信局统计,2021年江门市从事光伏组件及相关部件制造、光伏发电及储能材料的企业300多家,年产值超200亿元,主要生产的产品包括太阳能光伏板、光伏支架、储能电池、逆变器、变压器等,在产业链中游光伏组件逐步形成了“光伏玻璃—电池片—胶膜—背板”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主动担当,让江门在广东硅能源产业发展布局中占据了重要一席。在《广东省硅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重点布局江门等地规划建设硅能源产业基地,其中重点支持江门等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加强与深圳联动发展,打造光伏和锂电池生产装备及零部件集聚区。

    作为近年来江门引进的最大工业投资项目,坐落在新会智造产业园凤山湖园区的中创新航动力电池项目,目前已进入设备搬入阶段,计划明年一季度开始投产,建成后将逐步促进我市构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该项目也是当前江门以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为抓手,通过构建“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模式,推进与深圳联动发展的具体实践。

    在硅能源产业链下游应用方面,江门近年来也有不少实践。在台山市汶村镇九岗村,连片的鱼塘铺满了整齐划一的蓝色光伏板,当地通过“上面发电,下面养殖”“一种资源,两种产业”的集约发展模式,使新能源产业成为镇域经济新增长点,全力打造特色“光伏小镇”。

    “广州发展台山渔业光伏产业园计划总装机容量为600MW,于2016年底进驻汶村,分四期建设,已建成了一、二、三期,四期项目预计下半年动工。”广州发展新能源公司粤西分公司总经理杜庄介绍,产业园全部投产后年发电量约为7亿千瓦时,年产值约为3.22亿元,将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项目。

    打通上下游,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江门正加快构建具有侨都特色的现代硅能源产业体系。

    有优势

    打造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联动相融新生态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创新是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今年以来,江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引领”工程为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这也为硅能源产业及以其为代表的“双碳”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

    江门双碳实验室成立之初,13个“双碳”产业合作项目同步签约落户江门,涵盖绿色低碳城市(园区)合作、“双碳”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双碳”技术应用和“双碳”技术产业化等领域。

    “作为13个‘双碳’合作项目之一,我们与中南大学合作共建的‘新能源材料及有色技术资源综合技能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已正式成立,将为企业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广东芳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芳说。乘着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的东风,芳源正加快电动汽车电池全产业链打造,建立从废电池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到高端电池材料生产的循环经济垂直产业链。

    如今,以芳源、巴德富、道氏等多家知名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企业为依托,江门在全省率先推进建设“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致力于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力争在清洁能源、新型电池及储能系统、制氢装备、节能降耗增效等领域取得突破,助推新会新能源汽车双碳产业园、台山广海湾能源双碳产业园发展,打开绿色低碳战略性产业发展新局面。

    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吴海民表示,江门工业体系完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金属制品等产业聚集发展。其中传统产业规模较大,开展工业节能和清洁低碳生产迫在眉睫。这些现实而迫切的产业发展需求,为我市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空间。

    围绕产业链部署,江门正用“市场逻辑”不断优化布局,打造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相融的新生态。

    江门正计划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平台作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其中,将支持江门双碳实验室等机构建设,加强科研成果共享,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江门双碳实验室瞄准硅能源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技术、生态碳汇与碳资源利用、碳捕集与封存、“双碳”政策与系统设计等前沿研究方向,率先探索构建“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

    有未来

    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产业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硅能源对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抢占国际产业发展制高点意义重大。江门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聚焦产业前沿,服务国之所需,争当硅能源产业“领跑者”。

    当前,江门正根据产业发展长期趋势,对标国际一流水平,高标准建设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园,建立硅能源产业链“链长制”,促进本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并依托珠西国际物流枢纽和中欧、中老班列,加强硅能源产品技术贸易,积极参与硅能源产品技术国际国内“双循环”。

    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园位于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北部片区,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内,计划建成一个集“科研—生产—人才培养—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创新活力充沛、产业优势明显、高附加值和低耗能的硅能源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建立产、学、研、物流与应用之间互相促进、有机结合的“五维一体”发展规划布局,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当前,江门正立足产业现状、壮大产业园区规模、厘清思路、绘就产业蓝图,实施2025、2030、2035年产业发展“三步走”战略,按照“近期打基础、中期强产业、长期据一流”的目标思路,落实到具体的任务、项目中去,最终建成绿色、智能、开放、共享的国内一流、国际领先产业园。

    “双碳”的机遇大于挑战,在“双碳”发展机遇中,江门全力推动硅能源产业发展,这也是江门积极在广东着眼“双碳”未来的谋划布局建设中主动担当,抢抓发展机遇的重要体现之一。接下来,江门还将加快推进银湖湾滨海新区开放建设,打造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随着江门“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的深入推进,以及以硅能源产业为代表的“双碳”产业的大力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江门将在广东“双碳”发展的舞台上增添更多光彩,展现更大担当。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