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动各方资源汇聚到基层
我市以水为笔绘就治水惠民新画卷
打造涉侨纠纷多元化解“江门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再出新成效
凝聚职工力量 服务侨乡发展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 年 12 月 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山”转化再提档
我市以水为笔绘就治水惠民新画卷

    □江门日报记者 张浩洋 通讯员 颜琦伽

    蓝天碧水相接,稻香唤醒晨曦。沿着开平市大沙镇大塘面村“两山”碧道走上一圈,游客何熹说:“真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在这里可以游玩,可以闲聊,哪怕是散着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也是非常舒服的。”

    游客频频点赞,饱含着对河湖治理的认可。山川秀美,关键在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我市坚持把碧道建设作为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将旅游、产业、人居环境整治等融入碧道建设中,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效激发了“水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侨都河湖面貌焕然一新。

    “水库+”产品持续“出圈”

    我市地处南方丰水地区,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水库众多,河湖自然禀赋得天独厚:河流总数749条,河网密度为0.9公里/平方公里,是华南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西江、潭江穿城而过,人水关系密切,发展绿色水经济具有资源禀赋良好的先天优势。

    日前,首届“鱼跃开平·寻味大沙”——开平市大沙河水库2022年“捕鱼节”活动在美丽的水库移民村大塘面村成功举办,现场开渔尝鲜,首届冠军“鱼王”重达17.7公斤,以30万元价格被拍下。活动向社会展示了开平市大沙镇多年来的江河湖库生态保护与治理成果,成功打响了“大沙优品·大沙水库鱼”品牌,“大沙优品”又多了一个“出圈”产品。

    这是江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生动例子,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江门经验”。

    据悉,大沙河水库作为开平市饮用水源地,水库附近禁止工业开发、畜禽养殖,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风貌,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开平市立足良好的自然生长环境,培育起大沙水库鱼,将其作为“大沙优品”产品名录之一推向市场,广受消费者欢迎,使得集灌溉、防洪、供水、发电、养殖、造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沙河水库成为“开平优品”行政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平积极探索绿色水经济的又一成果。

    据悉,大沙镇正谋划建设面积约33.33公顷的优质矿泉水及配套生产基地,已对接招商景田、怡宝和元气森林等全国龙头企业前来考察。预计到2025年,“大沙优品”产值将达30亿元,其中以大沙水、大沙茶为主体的产品产值将达20亿元,其他产品产值将达10亿元。

    “碧道+”效应持续发酵

    日前,来自省、市、县各级媒体的记者深入新会区、开平市、鹤山市,集中采访我市江河湖库生态保护与治理成效,纷纷为我市绿色水经济、水美乡村建设、“碧道+”特色产业亮点点赞。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碧道建设作为落实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抓手。

    南国初冬,游走在大沙镇大塘面村“两山”碧道,金黄的稻穗摇曳如浪花,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香气与丰收的喜悦。大塘面村“两山”碧道沿大沙河水库而建,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水库风光,一边是大片农田。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沙碧道建设过程中,结合大塘面水库移民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一体打造,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提升入村道路,建设文化广场、休憩长廊,活化村民闲置房屋,建设文化室;开办村民市集合作社,开发文创产品、生态夜观、露营基地等休闲项目,每逢周末,都会吸引不少周边城市的市民前来度假游玩。

    春季,大塘面村村民种植油菜花,举办“送你一朵小黄花·开平花田音乐会”;夏季,村民种植向日葵,举办“开平大塘面葵海·少儿夏日游园会”;秋季,村民种植水稻,举办“开平大沙·秋收稻穗音乐节”;冬季,村民则组织观鸟课堂,多品类项目四季不间断。如今,大塘面村每年累计吸引游客达30万人次,营业收入30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由不足2万元增加到30万元,农家乐、民宿、土特产零售等业态增收超1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也乘势建起了特色农产品展销点、私房菜馆、特色民宿客栈等,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吃上生态饭。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