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流不息的江门市西江南岸,有一片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群,这里是江门市中心医院——一个永远亮着灯光的地方。
跋涉过百废待兴的崛起之路,翱翔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从当初建立的仁济医院,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江门市人民医院、粤中行署第一人民医院、佛山行署北街医院、江门市北街医院、佛山地区北街医院,再到今天规模宏大、现代化的江门市中心医院。这所医院经历了波澜壮阔的110年,而初心历久弥坚。
风雨兼程。这是磨砺初心、不辱使命的110年。
铸就辉煌。这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110年。
永不懈怠。这是号角争鸣、奋发图强的110年。
110年的奋斗,110年的创造,110年的奉献,成就了这所百年老院的底色、底气和底蕴,也铸就了该院“德高医精 仁心仁术”的百年医魂。
策划/朱卫星 统筹/邓榕
本版文/图
邓榕 李银换 梁爽 蔡昭璐
廖欣 陈君 谭淑欣 毛炯
党建赋能
奋楫争先书写不凡
百年仁济,诞生于硝烟战火之中,受任于民族困顿之际,奋进于改革开放年代、搏浪弄潮之时。时至今日,这个拥有974名党员、41个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仍然奋斗在人民健康防线的最前沿。
危难时刻的一句“我是党员我先上”,不是一个人、一个瞬间、一个偶然的誓言,其背后是江门市中心医院深植的红色基因,是一条赓续百年的信仰之路。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是医院始终坚守的办院方向。”该院党委书记左万里说道。
1912年,江门市中心医院的前身——仁济医院诞生。无论是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栉风沐雨的艰难时期,融入红色基因的江门市中心医院,始终秉承济世救人宗旨,为百姓健康倾尽全力。
1932年,张肖白出任仁济医院的第一位华人院长。作为有抱负、有成就的女性华人,她以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大是大非面前,抵制侵华日军的威逼利诱,赢得了人们的敬佩。
1951年,仁济医院由江门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江门市人民医院,至此,开启了医院在党的领导下,由中国人自行管理和建设的新篇章。
1972年,该院第一届党委正式成立。此后,党员人数不断增加,党组织的力量不断增强。曾经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1985年,医院恢复和健全团组织。该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带团的作用,积极开展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为重点的创“三优”(优良服务、优良质量、优良管理)活动,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医院也在1986年12月正名为江门市中心医院。
进入新时代,公立医院是党领导的卫生健康战线生力军,是党联系人民、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该院党委始终以服务国家健康战略、健康规划和百姓健康需求为己任,将“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发展、保落实”贯穿到医院的中心任务中,坚持党建与医疗工作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近年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连续推进,更是如一股浩荡春风,使该院全体党员干部的心灵受到了涤荡、思想受到了洗礼,为医院健康发展夯实政治思想根基。
在党建引领下,仁济人以首创精神谋篇布局,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入选全省医院党建“四有”工程(班子有作为、支部有方法、党建有品牌、单位有典型)示范点,打造了一支战斗力强、凝聚力强的党员队伍;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获评A+等级;入选广东省第二期20家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名单,成为我市唯一一所被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的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医院管理内涵更加丰富……
百年积淀,百年传承。红色基因凝结着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激励110年老院传承初心,赓续前行。
勇闯“禁区”
德高医精创奇迹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患者。”该院首任华人院长张肖白的话,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仁济人。
在门诊看病的时候,张肖白给病人开药非常谨慎,一般只给病人开一两种药,而且药量也不会多,最多只开三天。为什么只开三天?她曾认真地给新进院的医护人员解释,如果药对症,三天差不多就好;若还未好,就要复诊,再另行对症下药。
老一辈的言传身教,影响了几代仁济人,“仁济为怀、追求卓越”的理念更是在新时代生根开花。
在这条跨越百年的医学长河里,在这条学无止境的医学之路上,江门市中心医院不断攀登医学高峰,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
1957年,成功开展江门首例颅脑手术;
1997年,成功进行江门首例连体婴分离术;
1999年,成功进行珠三角同级医院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
2003年,成功诞生江门首例试管婴儿;
2022年,完成江门首例心外膜室速射频消融手术。
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是江门市中心医院勇攀高峰的生动注脚。目前,该院已拥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29个。在心血管、脑血管、肿瘤、呼吸、消化、妇产等专科疾病的诊疗以及器官移植、微创技术、介入治疗、骨髓移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等方面,居省内同级医院先进地位。
36岁的张女士,因头晕、脑缺血入院,后确诊为颈动脉C段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在认真研究病情、反复探讨手术方案与家属多次沟通之后,最终,该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冯正健及血管亚专业组医生决定利用目前最新的密网支架技术开展手术。历时5个小时的紧张操作,团队成功为患者植入密网支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三天顺利出院。
敢闯别人不敢闯的“禁区”,靠的是什么?是“德高医精、仁心仁术”,这是江门市中心医院在长期实践中淬炼的精神之源,也是该院历经110年而风华正茂的力量之源。
建院至今,江门市中心医院完整保存了630多万份病案。尽管不少纸张已经泛黄,但病案字迹工整、记录翔实。这些会说话的“老病案”,凝练了一代代仁济人的大医精神和创新努力。
“临床不离床”,以问题为导向,仁济人不断攻坚克难,持续向疑难病、急危重症及罕见病诊治的“珠峰”发起挑战——
成功创建首批国家晕厥中心、首批国家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全国四星“高级卒中中心”单位、国家PCCM“三级达标单位”等;多学科诊疗模式遍地开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3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5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1项、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32篇……
一步一个脚印,该院处理疑难病症的能力不断提升。近10年,该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00余项,填补了五邑地区的技术空白。
“近年来,医院紧紧围绕‘管理精细化,学科建设专业化’的发展战略,强优势、补短板。”该院院长黄炎明说,尽管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在医院这个大家庭里,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非常浓厚。通过“传、帮、带”,年轻医生成长得很快。
从一个专家教授到多学科团队,从一个专科到众多亚专科……该院始终遵循“高进、优教、严出”的原则。目前,该院拥有高级职称75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5人、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7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在站博士后17人。还先后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南方大学研究生院培训基地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为本地输送了大量的医学人才。
不忘初心
一切为了患者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是江门市中心医院始终不变的坚守。
得病之人,到医院来寻找的,不仅仅是健康,更重要的是阳光。从1997年开始,江门市中心医院就开始在患者的药方中加入了一味“阳光”——志愿服务。
每天,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已成为院内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们穿梭在门急诊病人中间,帮患者填写病历卡、打印检验结果、指路、导诊;他们奔走在医院的病房,用真诚、热情与爱心,为患者打开希望之窗,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已从最初的50名成员发展到现在的1200多名成员。这一数字的背后,正是该院开展志愿者服务25年来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最佳证明!2015年,该院还率先引进医务社工,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情绪疏导、政策帮扶、困难筹资等服务,把医学的温暖传递到患者心中。
针对“看病难”“看病烦”,该院还大刀阔斧推进改革,从“关键小事”做起,建立起畅通便捷的就医新流程。
成立客服中心,提供集12项服务于一身的一站式智能导诊服务热线;开启全预约诊疗,节省市民排队就医时间;上线医疗电子发票平台,提高患者就医效率;线上复诊续方,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安心续药;打造智慧药房,实现从“人等药”转变为“药等人”;携手江汽运集团打造健康专线,让市民看病出行更方便;建设多个港湾式停车点,破解患者停车难题……点亮党建红,让健康服务有温度。
作为五邑地区最大的医疗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的年接诊量约247万人次。为了给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护理服务,该院护理部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实现医学与人文并进,技术与关爱同行,以蓬勃的姿态,给江门这片美丽的沃土增添了勃勃生机。
“阳光天使”的规范化培训,为患者送去像春风一样的温暖,帮助患者走出阴霾;Cicare标准化沟通模式的开展,将被尊重、被接纳、被关爱的感受传递给患者;“网约护士”的上岗,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的居家护理服务。
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待病人如亲人”“以人民为中心”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胃肠外科,不少病人因肠道疾病丧失了正常的排泄功能,他们必须随身携带一个“肠口袋”。有一次,一位病人肠造口突然发生渗漏需要更换“肠口袋”。因粪便污染,一掀开被服,一股粪臭味扑鼻而来。该科护士贾盈盈并未有一丝嫌弃,立刻帮病人清洗、保护皮肤、粘贴造口。更换完毕后,老人舒心地笑了。
这是仁济优质护理的缩影,也是仁济人文关怀的生动注脚。在不同的专业岗位上,仁济人用专业与专注,谱写医患间最平凡、最坚定、最长情的告白。
心有大爱
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
回顾漫长的历史画卷,在国家需要之时,“党有号召,我有行动”,一直是仁济人的传统。“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这是仁济人的底色。
从基层乡村、西藏新疆到非洲热土;从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到抗击新冠……都离不开仁济人的身影,他们以医者之名,为民拼命,赢病疫之战。
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仁济人临危不惧、勇往直前。时任业务副院长、呼吸内科主任的左万里临危受命,带领主动请战的160多名医护人员,进驻非典隔离病区开展救治工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1月24日,该院党委发出成立疫情防控应急先锋队的倡议,24小时不到,全院20个党支部、党总支部共768名在职党员,18个团支部共635名团员,主动请缨。
2020年1月31日,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高扬的党旗,迅速把医院内不同科室、不同岗位的人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2020年2月11日,时任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的刘凌云,带领12名江门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星夜千里驰援荆州,和当地医护并肩作战,最终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医疗零事故”的目标。
“在党和国家需要时,在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冲锋在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为自己能够挽救生命而欣慰,为能够报效祖国而自豪!”刘凌云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仁济人的心声。
作为我市唯一的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近3年来,江门市中心医院除了承担确诊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外,还先后多次派出医务人员驰援湖北、香港、上海等地,负责核酸检测、精准溯源等工作,为疫情防控贡献“仁济力量”。
不仅仅是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在边远、贫困、艰苦的地区也有仁济人的身影。在1990年和2012年,该院先后派出了多名业务骨干援非。两批队员均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跨越了半个地球的非洲热土上,刻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全体队员同获赤道几内亚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1980年至今,该院承担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任务,先后派出多名医疗骨干扎根当地,开展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帮扶,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提高了受援地区的医疗水平。
在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关键时期,该院主动作为,牵头组建15个专科联盟,与江海区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组建城市医疗集团,与恩平市人民医院、开平市中心医院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强化专科能力建设,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推广适宜技术项目,帮扶偏远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助力“健康江门”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之所需,吾辈之所向!在跨越两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仁济人始终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始终向着人民追求健康福祉、美好生活的目标大步前行。江门市中心医院如同一棵参天大树,为人民健康撑起一片绿荫。
征途漫漫,大道不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仁济人将以初心为舵,以使命为帆,全力构建新时代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百年新征程上破浪前行,为护佑人民健康再立新功。
领导访谈
致敬辉煌,凝聚奋进力量
党委书记左万里:
砥砺奋进 续写华章
110年沧桑磨砺,110年风华正茂。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建院11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医院向躬耕医圃,为医学事业不懈奋斗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全院干部职工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医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1912年的今天,仁济起航,也开启了现代医学在五邑大地护佑人民健康的篇章。仁济的110年,是勇担使命、忠诚于党的110年;也是大医为民、服务群众的110年;还是忠于科学、追求卓越的110年。110年来,一代代仁济人秉持“德高医精、仁心仁术”的精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站在新的起点,我相信每一位仁济人都有一个强烈感受,也生发出一种纯粹的责任感——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前辈开创的仁济精神,把医院建设得更加美好。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赋予新的使命任务,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标准。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作为党委书记,我将团结带领全院党员干部职工,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实际举措。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全力构建“一体两翼多极”的新发展格局。积极构建江门医疗高地这“一体”,强化医疗能力建设;齐头并进推进新院区和本院区“两翼”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积极打造紧密型医联体和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多极”,细化落实分级诊疗,为建设健康中国、健康广东、健康江门贡献仁济力量。
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面向未来,全体仁济人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不变的初心和不灭的梦想,把最温暖的爱和最精湛的医术奉献给人民,为守护人民健康书写仁济新篇章!
党委副书记、院长黄炎明:
接续奋斗 开启新程
芳华流转,薪火相传,今天,江门市中心医院迎来110周岁生日。这一刻,江门市中心医院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这个新,不仅是指时间上的意义,更在于它的发展内涵。 110年的光辉岁月,结下累累硕果,一代代仁济人接续奋斗,在江门卫生健康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110年积淀形成的“德高医精、仁心仁术”的仁济品格,也成为了全体仁济人共有的精神财富。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卫生健康局的指导下,我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入选广东省50所高水平医院,顺利通过三甲复审并获得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定A+等级。
今天,我们正在向医院第二个百年的发展昂首前行。面向未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沉毅之气,坚卓之力,朝着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医院”目标奋勇前进!
我们将始终坚持发展为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三甲医院复审要求为导向,推进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
我们将始终秉持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精神,以严谨求精的科学精神与专业精神,永攀医学高峰。进一步落实“仁济为怀、追求卓越”的办院理念,以“救死扶伤,仁济天下”为使命,让“德高医精、仁心仁术”的仁济精神在护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把医院发展的新成效更多地体现在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上,始终做患者“性命相托的最后一站”。心怀“国之大者”,在党的引领之下全力以赴,在国家需要之时义无反顾。
踔厉奋发启新程,笃行不怠向未来。我们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大写的奋斗,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代表感言
我为医院送祝福
岁月在流转,时代在进步,医院在发展。在江门市中心医院建院11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兵分几路,采访了6位员工代表。他们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却在同一片土地上奉献过抑或正在奉献着青春;他们岗位不同、身份不同、故事不同,却在同一家医院绽放着人生的梦想光华,释放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传递着爱国爱党爱医院的接力棒。今天,他们一起向这所百年名院告白,表达对医院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以及深深的祝福。
退休老干部、原党委书记钟开运
1980年,我被调回江门市中心医院工作。面对妇产科男医生缺乏的情况,我在原院长王淑贤、原妇产科主任郭振仪的鼓励和指导下,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最终从一名全科医生转身成为妇产科医生。1991年4月,我担任医院领导职务后,正值创建“三甲”综合医院关键时期,全院员工全力以赴,医院最终顺利通过了评审。后来,我主管人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为医院引进、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进一步提高医院综合实力。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职工的艰苦奋斗,今天看到医院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我感到非常欣慰。在建院110周年之际,祝医院发展行稳致远,再续百年辉煌!
人物档案:
江门市中心医院退休二党支部书记,从医39年,党龄40年
“援非志士”高伟栋
2007年,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我来到江门市中心医院工作。随后,我被医院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这是一家胸怀天下、与时俱进、求真进取的医院,只要你有理想、想作为,它就一定能给你提供施展抱负的“舞台”。2012年,我响应组织号召,担任第26批中国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总统保健组队长,这段长达两年的援非之旅,是我从医生涯中的一段难忘经历,也是一种特别的锻炼和磨砺。这些年,在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我开展了不少新技术或新项目。未来,我将继续践行医者初心,秉承院训,为百姓健康护航,为建设我院下一个百年添砖加瓦。在建院11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医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再谱新篇!
人物档案:
心血管内科主任,从医23年,党龄17年
“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刘凌云
在医院工作的17年,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感动不已。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位位医护人员奋不顾身,用生命守护生命。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百年名院彰显使命担当;在新冠确诊病例救治中,百年名院交出高分答卷。17年间,我见证了医院外科住院大楼的新建,也见证了一所现代化医院的腾飞发展。在这个大平台上,我从一名住院医师成长为中层骨干。医院改变了我们,我们也改变着医院。未来,我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素养,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群众健康。在建院11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医院在健康江门建设中续写荣光,再创辉煌!
人物档案: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从医17年,党龄4年
“江门好人”罗中明
百年老医院,半世我家情。我们一家与医院有着极其深厚的缘份,我的父亲是江门市中心医院原外科主任罗治师,母亲是原妇产科主任郭振仪。从小耳濡目染父母救治患者,也激发了我对医学的热爱与崇敬,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这么多年,我们家两代人见证医院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而我早已与这家百年老院血脉相融。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从冥顽孩童,到青葱少年,再到华发盖霜的悠悠岁月见证。这么多年,我感受到了医院强大的感召力、高度的凝聚力、旺盛的生命力,更见证了一代代仁济人勤劳、忘我的奉献精神。这是令我引以为自豪的市中心医院,也是我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市中心医院。在建院110周年之际,衷心祝愿医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书写高质量发展精彩华章!
人物档案:
妇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党龄19年
“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尹银定
在医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我从一个青涩的实习护士蜕变为独当一面的护理工作者。2003年,我和同事参与抗击非典,17年后我再次递交请战书,担任江门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护理总指挥,奋战在抗疫一线。在医院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多次防疫实战,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护理工作者,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坚守诠释救死扶伤的初心,用温暖为患者点亮希望之灯,用实际行动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今年是医院建院110周年,衷心祝愿医院永远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在增进人民福祉的新征程上续写辉煌!
人物档案:
感染科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26年,党龄2年
“江门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张鑫
2016年,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在江门市中心医院专职从事医学研究。6年来,借助医院的平台,在领导和前辈的关怀下,我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从一个离开象牙塔的懵懂博士,逐渐学会了带领科研团队、服务临床患者、管理科室工作。现在,我负责组建和运营医院的公共科研平台、临床生物资源库和精准医学平台,也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医院近几年在基因诊断、信息化与智能化、医学研究和临床教学工作中的跨越式发展。在后续的高水平医院建设中,我希望能带领团队和科室,为医院的飞跃发展贡献力量。在建院110周年之际,祝医院明天更加美好,续写辉煌新篇章!
人物档案:
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从医6年,党龄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