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田野,感受稻米丰收的喜悦;稻米也会“七十二变”,小小米粒在同学们的巧手下变成了美食、米类粘贴画;把所见所感所想记录下来,在班上分享大米的故事……这学期,蓬江区丰泰小学的校园里弥漫着“大米的香气”,同学们围绕小小米粒做起了“大文章”,掀起了一系列红红火火的实践活动。
这就是丰泰小学本学期以来深入推进的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如何让课堂真正地提质增效?如何让学科更加有机、深度地融合?如何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为此,我们本学期率先深入推进了项目式学习,这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方式。”丰泰小学校长梁婉清说。
而在项目式学习推进之后,校园内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老师教学时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思考、解决问题。同时,加上学校特有的“品、和、乐、雅、技”五大特色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进一步被打破,学习更加“看得见”,学习效果更加“摸得着”,学科融合“花开满园”。
文/图 张翠玲
转被动为主动 让学习任务“看得见”
“在50米跑步中,如何让我们跑得更快?”在丰泰小学三年级的项目式体育主题探究中,同学们带着老师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上展示跑步时对身体的认识。课后,他们还分成若干小组,通过画思维导图、访问同学等方式,用了4周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探究,得到了“如何跑得更快”的初步答案。
“学生需要的是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高质量探索活动。”梁婉清说。如在项目“小米粒大学问”中,围绕小米粒这一主题,发布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感认识大米;通过走访超市、查阅资料,了解米的种类,收集不同类的大米;观看视频《水稻的生长过程》,了解大米的一生;收集2—3个关于大米的故事,挑选一个讲给大家听;秋收时节,跟爸爸妈妈一起到田间地头采风,有条件的同学参与到秋收的劳动中;用收获到的大米和之前收集的大米制作美食,感受大米的作用;参与家庭一周煮饭,记录每天的水、米分量,找出家里最喜欢的米饭松软度等多个驱动型任务。最终学生交出了思维导图、故事视频、秋收照片、米类美食、贴画等作品,学习任务被拆解成具体的、可执行的事项,学习任务“被看见”,学生们的探究积极性提高。“通过‘小米粒大学问’的探究,我认识到了很多种类的米,米有不同的香味,大米还可以磨成粉,然后制作出各种美食。学习后,我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粮食,爱惜粮食。”三(3)班学生陈泓希说。
又如英语学科发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优势,探索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模式。在项目式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组成多个探究小组,在融合多学科知识背景下,自行设计探究环节,组内的每个成员密切合作,发挥共同体的作用,实现了交互学习的模式转变。
全员、全学科参与 让学习效果“摸得着”
项目式学习如何能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该校从教师培训抓起。早在今年8月,该校就开展了以“项目式学习”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在带头教师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全校各科组师资团队立马形成了独立的项目小组,开展“头脑风暴”,为新学期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经过开学前的教师培训,该校设计了《侨乡推介小达人》《50米冲冲冲——如何让我们跑得更快》《守护天沙河》《会说话的垃圾》《小学生营养餐》《家庭节水方案》《小米粒大学问》等结合侨乡本土特色、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不同年级在开学后开展了不同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在‘小米粒大学问’项目中,我跟家长一起到田间采风,看到了金黄的稻谷,让我更深刻体会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含义,这不正是这些有趣的课程带给我满满的收获吗?”五(1)班学生文博说。
“项目式学习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也需要教师涉猎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学校项目式学习课程的开展使我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也令我不断反思总结常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李乐瑶说。
同时,学校也以项目式学习为契机,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如英语学科,校长梁婉清的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整合式作业设计的研究》被立为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科研课题。在蓬江区“十四五”规划课题中,教师李艳珊主持的课题《基于主题意义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探究》与项目式学习高度契合。
打造五大课程
让学科融合更“立体”
“学校不仅有项目式学习课程,晨诵、社团课程、‘课前三分钟’课程、书法课程、绘本课程也各有特色、趣味十足!”文博说。
在推进项目式学习之前,该校根据学校的特色,打破了各学科的壁垒,形成了特有的“品、和、乐、雅、技”五大课程,涵盖德育、学科融合、体育、艺术、劳动教育等方方面面。其中,“课前三分钟”课程就是本学期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本学期以来,丰泰小学把建校以来开创的“课前三分钟”展示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形成系列化、常态化。在语文学科的“课前三分钟”展示中,有的学生选择了讲述红色故事,展现思政教育的魅力;在英语学科中,有的学生选择了唱英文歌的方式,与音乐学科结合起来;在数学学科中,有的学生选择分享植物美丽的形状,与美育联系起来。短短的三分钟时间,创新了学科融合的育人方式。
11月,丰泰小学还结合德育、感恩教育,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学习钩针编织,制作了“温暖牌”围巾,并送给家中的长辈。
在学科融合的作用之下,教学也不断出效果。“在以往的课堂中,学生面对问题,较为执着于‘正确的’或‘唯一的’答案。经过学科融合,学生愈加发散思维的同时,能够多角度思考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教师曾丽婷表示,在学科融合的课堂上,因为学生的自由度更高,教师需要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同时也增加了,对教师来说,多了更多随机应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