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华 冯创志
恩平是个历史悠久的种茶之乡。见诸文字记载的种茶历史就有370多年。明崇祯年间,恩平知县宋应昇主修的《恩平县志》里,“物产”中就有茶叶之属;“茶,出清湾者颇佳”,这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恩平县志》“物产”条目中的记载。
清湾位于恩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内,西接阳春市,南连阳东区。该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唯一的原始次生林,属典型南亚热带季风性常绿阔叶林,核心地带面积1800公顷,清湾是核心中的核心,也是锦江水库所在地。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王等13种国家级或省级的保护植物。
清湾出茶“颇佳”,有土壤、气候、环境等因素成就。清湾地区山水环抱,涝能蓄,旱能释,生态条件优越。因此,不但本地野生茶品质好,而且外来茶种的品质也能媲美原产地,如福建水仙茶。《恩平县志》称,自宋朝福建莆田人吴光集任南恩州知军州事起,直至明清时期,不论是民间信仰——妈祖(天妃庙、天后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榨蔗糖技术,还是水仙茶种植,都是福建人为恩平本土带来的“福利”。
在清湾的星湾茶场,有一棵树头直径33厘米、6个分枝、高四五米的福建水仙茶树,经专家2021年现场鉴定,该树自然生长已有200多年。相传,水仙茶树由曾任恩平知县的福建人曾萼从闽带来。曾萼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恩平知县,任职4年后代理潮阳县知县一年半,再复任恩平知县1年,前后在恩平任职足5年。
文史专家考证,曾萼在恩平期间大兴文教,清正廉明,年年在鳌峰山种松,并要求百姓在烧炭时只可砍伐干枯的树枝。当曾萼来到山清水秀的清湾,饮到乡民的野生茶时,认为此地适宜种茶,于是在回福建探亲时既带回水仙茶叶,又带来水仙茶树种苗来清湾种植。专家评,清湾种植的水仙茶与福建原产地的水仙茶品质无异。可惜,20世纪70年代建设锦江水库时,没有将水仙茶林往高处搬迁,除了现在的星湾茶场的一株水仙茶树幸存外,低处的福建水仙茶树全被淹没在水库底下。
星湾茶场除了这株幸存的水仙茶树外,还有一些老茶树,是早年恩平清湾采育场遗留下来的,至今有约50年的栽种历史。清湾采育场创办于20世纪70年代末。后来,采育场解散了,这些茶树渐渐被世人遗忘了。直到2015年,星湾茶场对这个荒弃的采育场投以极大的关注,这些茶树才重新获得了新生。
春风吹又生。如今,恩平那吉镇清湾的茶业生产规模又日益恢复。
星湾茶场近年来在恢复老茶园的同时,又积极学习茶树台割技术,虽然是老园古树,但茶青的产量每年都有增长。茶场近年来最令人称奇的出产,却是一款“蝉茶”。蝉茶据说最早起源于台湾,有“虫做一半,人做一半”的说法。每年春夏之交,茶树会迎来一年一波、专门吸吮茶树嫩叶的小绿叶蝉。茶叶被小绿叶蝉吮吸茶芽茶液“受伤”后,启动愈伤新生机制,再生后的茶叶制作出来的就是蝉茶。蝉茶的茶汤具有鲜亮的琥珀色,且果香馥郁,含有一种类似蜜的香气,风味独特迷人。
清湾,山高水远,山高路陡。但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风味一方趣。独特的山区,酝酿了一方独特的民风,也酝酿了一方独特的茶趣。
当年清湾人民公社群众因修建恩平锦江水库而分散迁居于恩平各地。但茶是清湾人居家待客的重要“功课”。不单口渴要喝茶,平时闲来也以喝茶为乐事。清湾人还有许多“喝茶礼数”:客人进门,主人招呼客人坐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泡上一杯热腾腾的茶端上,称之为“迎客茶”;斟茶时不能斟满,只能斟七分满,谓之为“酒满茶半”;与客人交谈期间,也要频频敬茶;客人就餐毕,主人要捧上一杯“饭后茶”;客人要离开,主人要捧上一杯“送客茶”。
闲时,不妨来清湾,品一品清湾茶,赏一赏清湾景,给凡俗生活中的自己一丝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