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侨韵赤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寻踏赤坎华侨古镇 百年商埠人文荟萃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2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踏赤坎华侨古镇 百年商埠人文荟萃
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维系着海内外乡亲的乡愁
赤坎华侨古镇长堤骑楼绵延三千米。方华琪 摄
赤坎华侨古镇的骑楼街古色古香。周钧强 摄
赤坎华侨古镇一角,小桥流水。周钧强 摄

    潭江之滨,百年商埠,华侨古镇,即将绽放。

    赤坎华侨古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依靠的正是身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赤坎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00多年前赤坎设墟开埠,随后拉开了繁荣发展的序幕,在这片历史悠久的文化热土走出了约15万海外侨胞,建起了鳞次栉比的骑楼街,保留了19座省级文保单位建筑,孕育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华侨文化、宗族文化、饮食文化、非遗文化如灿烂星河,春去秋来愈发闪耀,维系着海内外乡亲的乡愁。

    文/翁丹萍 开平市博物馆

    一 百年商埠人文荟萃

    赤坎县志有载:“赤坎镇,已有30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赤坎位于潭江中上游,在从前以河道航运为主的时代,可谓通航条件优越,赤坎因此得以兴盛。据介绍,赤坎开墟不晚于1673年,赤坎称“埠”不晚于1823年,自设墟开埠以来,赤坎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人文荟萃,是当时的开平县历史最悠久的八墟之一。

    赤坎华侨古镇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迎来鼎盛时期,彼时赤坎华侨众多,他们对家乡魂牵梦萦,积极支持祖国繁荣发展,把当时盛行的西方先进文化带回家乡,同时受传统广府文化的影响,海内外赤坎人一同将传统宗族文化与近代公共文化和商业文化相融合,将赤坎镇推向空前发展的高潮,百业兴旺,商铺林立,开放交融成就了繁华的商埠,1908年诞生了开平市首个商会——赤坎商会。

    赤坎镇人杰地灵,孕育出不少英才,名人辈出。他们曾在政界、商界、文艺界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在赤坎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赤坎先后涌现了华侨楷模司徒美堂、华侨教育家司徒赞等爱国侨领,司徒璧如、司徒管、关荣等航空救国志士,美国首位华裔洲议员邓悦宁、中印友好见证人和参与者司徒眉生等杰出华人,中国早期油画家关墨园、著名油画家司徒乔、国画大师司徒奇等书画家,关文清、司徒慧敏等中国电影开拓者,还有革命摄影先驱沙飞、雕塑家司徒杰和司徒兆光、高等教育改革开拓者邓旭初等。

    在这样一片商业兴盛、人才兴旺的沃土上,滋养了华侨文化、影视文化、宗族文化、手工艺文化、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等丰富多样、包容并蓄的文化底蕴。赤坎华侨古镇经过岁月洗礼,已经成为隽永醇厚的陈酿,越品越香。

    赤坎华侨古镇的导游讲解员余泳恩,热衷于挖掘古镇文化历史故事,她说:“我总想通过历史文献里的只言片语来寻找当年的繁华,然而在繁华的背后,是无数海外华侨的家国情怀与侨眷的身心守望。”赤坎华侨古镇真正动人的不是过去的繁华,而是它百年来一直承载和传承不息的侨乡精神内核。

    同样的,今天,赤坎华侨古镇重整再出发,为的不仅仅是重现昔日繁华,更是对精神家园的重新焕发与守护。赤坎华侨古镇承载了历史的新使命,将努力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载体,结合“侨都赋能”工程助力擦亮江门市“中国侨都”身份标识。

    二 长堤骑楼绵延三千米

    赤坎底蕴深厚的人文除了见诸纸端,还有一个重要的载体——老建筑。骑楼是岭南近代城市商业街市的一大特色。赤坎华侨古镇长堤路绵延三千米的600多座骑楼,见证了赤坎商贸、宗族兴旺发展。

    圩地街15座骑楼,是赤坎墟镇最早建成的骑楼街之一。这条街呈东西走向,两层高的骑楼共有15座,故名“十五间”。

    赤坎因商贸迅速发展,连片骑楼式的铺面鳞次栉比,延伸不断,形成了典型的骑楼墟镇。骑楼大规模建设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带有多种华侨侨居地文化风格的烙印,又融合了本地域特征的建筑形制,是以商业为主导的旧城镇格局与近现代的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是西方城镇规划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实践。

    不少骑楼铺屋是以家族名义购置作为尝产(公产),往往在建满三层铺屋后再加建祖祠,上祠下铺的建筑形制案例在赤坎大量存在,是重要的特色。有意思的是,坚翁司徒公祠、素直司徒祖祠、南坡祖祠、廉川祖祠等家族祠堂也隐匿在古镇“闹市”中,可见赤坎华侨古镇的宗族文化之兴盛。

    民国时期,赤坎镇上、下埠是开平县最为繁华的街区,绵延三千米的骑楼街,有米店、药店、百货店、酒楼、酒店、钟表店、电影院、灵通电话公司、两家石油公司等,每逢墟市日,镇上街市熙熙攘攘,人山人海。1933年7月,开平第一座电影院“东升影画院”在赤坎下埠新长堤创办。1945-1948年间,赤坎以商贸繁荣兴盛一时,街上的不少女人抹口红、穿旗袍,电影院里还经常放映外国电影。镇上有30多家金银铺、17家茶楼酒馆、25家私人诊所等。

    如今走在骑楼街,还可以看到当年的商家镌写在门楣或是立柱上的商铺名称,例如开平酒家、巴黎旅店、泰昌米店、皇后酒店、丽源百货商店、西隆押铺、汇通银号、天宝银号……漫步骑楼街,仿佛穿越时空,重见上世纪商埠的繁华。

    说到骑楼街的商铺,不得不提的是,当时侨乡最具特色的“金铺银号”。赤坎华侨较多,外汇和金银货币找换频繁。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方渠富在赤坎上埠开设利昌油糖铺,首创接驳侨汇,找换金、银、外币、昃纸(外汇票据),这是开平最早的侨批业。抗战胜利后,1946-1949年是赤坎金铺银号空前活跃时期,据统计有37家,居开平全县各镇之首。金铺银号最主要的业务就是为海外侨胞派送“银信”,银信又称“侨批”,顾名思义是指近代海外华侨寄至国内的汇款凭证暨家书,是一种“汇款单”“信件”合一的邮传载体。以开平银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三 心怀家国崇文重教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赤坎人无论是身处海外的侨胞还是在家的乡亲,都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份浓烈的赤子之心最初的外化表现就是赤坎人“崇文重教”。

    赤坎自清初建墟开埠以来,由于华侨众多,较早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开风气之先,广开民智,培育桃李满天下。

    1934年,开平开办县立中学(即今开平一中),选址赤坎镇羊咩洲,由赤坎司徒氏教伦堂族人、关氏光裕堂族人,海外侨胞连同当地乡绅捐款共7.2万多元,建成教学大楼(司徒教伦堂纪念堂,又名“红楼”)和宿舍大楼(关光裕堂纪念堂)。

    赤坎镇最著名的建筑是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两座家族图书馆至今仍是赤坎镇的标志性建筑,它们象征着在赤坎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家族竞争、共存的历史实物例证,是人们认识赤坎镇最具代表的家族文化之一。同时也承载着海内外侨胞、乡亲感怀彼时家国贫弱,希望广开民智、强国富民的爱国爱乡之情。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1926年1月1日开馆,首创开平县家族图书馆之先河。开馆之时藏书就达万余册,现藏3万多册,其中有《四库全书》《万有文库》和多种世界文学名著译本等。

    关族图书馆1931年建成开馆,由旅加华侨关崇藻、关国暖及旅居老挝的关鹤琴、关若熔等倡建,港澳及海外关族侨胞集资创办。开馆之初,该馆藏书有上万册,有《万有文库》《四库全书》《二十四史》等巨著,现藏约4万册。顶层建有钟楼,这座来自德国的大钟将与司徒氏通俗图书馆里来自美国的大钟同时而鸣,争相报时。

    赤坎镇两大家族除了兴办图书馆外,还创办了族刊,报道家乡和华侨消息,为赤坎保存了珍贵的史料,也见证了民国赤坎报业的黄金年代。《光裕月报》《教伦月报》《小海月刊》《护龙月刊》《五堡月刊》《北炎通讯》等侨刊一直延续至今。

    四 红色热土赓续初心

    赤坎人坚定而浓烈的爱国爱乡情怀,让赤坎这个华侨古镇也发展成一片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

    191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赤坎的光裕、黻国,蚬冈的希宪、启新,楼冈的育英,中庙的天然等小学师生,首先联合起来,在赤坎镇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示威大巡行。抗日战争初期,赤坎镇的图书馆、戏院、舞台、书店等成为抗日和进步宣传主阵地。

    1925年冬末,“开平县农民协会联合会”宣告成立,会址设在赤坎塘底街爱善堂。

    1926年秋,开平县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在赤坎上埠三角市河面小艇上诞生。这是赤坎人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的重要体现。

    1926年8月,第一个全县性的工会——开平县总工会工人代表协会成立,会址设在赤坎康乐书院。

    1928年7月,中共开平中学支部在开平中学(即今开平一中)成立。

    1938-1940年,中共开平县委机关绝大部分时间设在赤坎上埠得业路54号二楼,也是县委与中区特委的联系点。

    1938年6月6日,“开平县教师抗敌同志会”在司徒氏通俗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会址设在赤坎立人小学。赤坎立人小学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阵地,教抗会、妇抗会、抗先大队和政治大队的牌子都挂在该校门口。

    1938年12月,开平县妇女抗敌同志会在赤坎开平酒店大礼堂举行成立大会。

    那个年代,多少革命志士聚首赤坎,为中国革命奔走呼号,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前赴后继。那个年代,赤坎又走出了多少革命志士和爱国侨胞,播撒革命信仰的火种,为支持中国革命事业倾囊相助,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忠诚为党、赤诚为民、舍家卫国。在近现代史上,赤坎镇涌现出一大批爱国旗帜和民族英雄,司徒美堂、司徒慧敏、沙飞、邓一飞、邓旭初……赤坎人民的革命事迹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理想信念和革命气节,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早年追随孙中山积极筹款支持国内革命。1937年,司徒美堂发起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支持祖国抗战;抗战期间,募捐达1400万美元;1948年,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政府的主张;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参加开国大典。他有“爱国旗帜 华侨楷模”之美誉。

    司徒赞是侨居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华侨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华侨领袖。抗日战争时期,司徒赞在印度尼西亚组织100多名医务人员和汽车司机回国支持抗战。1960年回国,先后任全国侨联委员、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第一架飞机设计者之一司徒璧如,1909年协助冯如制造了第一架完全由中国人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加州奥克兰试飞成功。司徒管受孙中山之托主办“中华航空协行会”,募集经费购买飞机“广州号”回国。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号召的关荣,在美国购得一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飞机回国。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广东军事飞机学校,将关荣所赠飞机用作教练机,委派他为飞行教官。1936年,关荣以无名氏名义向国家捐献一架飞机。

    五 民俗文化韵通古今

    繁华商埠,人间烟火气浓厚,孕育了一批侨乡民俗文化,不少至今仍然受到人们喜爱,可谓韵通古今,老少咸宜。

    不信,你来到赤坎,点上一煲香喷喷、热辣辣的赤坎煲仔饭,保准让你食指大动。赤坎煲仔饭用传统的柴火烧制,烧出来的饭也就更香。尤其是那层“饭焦”,焦黄浓香,松脆可口,又有嚼头,唇齿留香。

    赤坎煲仔饭兴起于民国时期。赤坎煲仔饭独特之处,一是坚持使用果木柴作为柴火烹饪,二是食材新鲜丰富,三是以乡间采购农民自种十月晚稻米为原料。赤坎煲仔饭从单煲烹饪发展到十煲同时烹饪,炉火熊熊,煲仔饭香味扑鼻而来,这是赤坎人用自己的智慧将本地天然食材烹饪成最独特美味的实践。煲仔饭更是受到海外华侨华人的喜爱。如今,赤坎煲仔饭、赤坎豆腐角等特色小吃,风味十足,是赤坎饮食文化中的一张“名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顾客纷至沓来。

    像赤坎煲仔饭这样的当地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在赤坎还有很多,如其长盛不衰的也不在少数。并且,近年来随着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赤坎持续不断地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包括江门市级和开平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赤坎煲仔饭、护龙村舞火龙传统活动、开平民间杂技、司徒浩毛笔、赤坎大梧火龙、赤坎豆腐角、开平灰雕等。

    据悉,赤坎华侨古镇也将布局文化展示区域,将本地的历史人文汇聚一堂,届时开放后将向八方游客和海外侨胞展示丰富多彩、兼容并包的本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传播与交流。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