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救”在身边 离我们还有多远?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12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共场所难觅AED,院外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不足1%
“救”在身边 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市红会系统已在公共场所安装164台AED。
蓬江区萃锦园成为我市首个由业主自发筹款配置AED的居民小区。
让更多普通人参加急救培训,学习急救知识。

    “只要救下一个人的生命,AED的布局就是值的。”有网友如此写道——因为,生命无价。

    一颗正常跳动的心脏,是有节律的,收缩、舒张,循环往复。而心跳骤停的患者,心脏的跳动则变成了“快速的、微弱的、短频的,无法泵出血液的”那种颤抖。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提供的电除颤,则可以唤醒那些乱跳的、抖动的、不听指挥的心脏。

    “心跳骤停后的4分钟是黄金救援时间。”江门市人大代表、鹤山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黄伟坚说,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大约有34%的抢救成功率;同时配合使用AED进行电击除颤,抢救成功率可以达到73%。而每延迟1分钟,急救的成功率就下降10%。超过8分钟,生存率会大大降低,同时会造成脑死亡。

    从2019年开始,我市红十字会就开始在公共场所配置AED,成为继深圳、广州之后,全省第三个红会系统在公共场所配置AED的地级市。如今,三年时间将过,AED是否真正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公共场所AED的普及,距离“黄金4分钟”的救治要求到底还有多远?连日来,记者兵分几路进行了采访。

    策划/朱卫星 统筹/邓榕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 邓榕 梁爽 蔡昭璐 通讯员 杨健荣

    A

    现状

    AED配置数量少且分散

    近年来,“猝死”这一可怕的名词频频见诸报端。从青春少年到迟暮老人,从孱弱病体到运动健将,似乎都有可能在转瞬之间离世。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超55万人,平均每天有1500人死于心跳骤停,每分钟就有1个人因心跳骤停突然倒地,而这些意外87%发生在医院外。

    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这段“空窗期”,是尤为珍贵的。其间,心肺复苏配合AED使用——这几乎是唯一可以挽救患者生命的方式。

    截至昨日,我市红会系统已在公共场所安装164台AED。按地域统计,市直35台、蓬江9台、江海9台、新会14台、台山22台、开平14台、鹤山54台、恩平7台。其中,鹤山AED安装数量为全省县级市最多,在爱心人士的支持捐赠下,实现了辖区公办中学、城区公园和县、镇两级主要行政服务中心全覆盖。

    按照安装场景来统计,江门东站1台、学校38台、旅游景区14台、体育健身场所9台,其他公共场所(公交站场、文化场所、福利院、城市公园、各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102台,AED优先配置在心跳骤停的高发地点。

    164台,这个数量算多还是少?先来看一组数据,截至目前,深圳已在公众场所配置15000台AED,平均每10万人配置AED数量已达到83台。不过,距离每10万人100台的国际标准配置,仍有一定的差距。

    江门市红十字会表示,从保障市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需求来看,按江门市2021年度常住人口测算,全市AED配置需求约为5000台。目前,江门距离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B

    探因

    谁来买单是个问题

    AED可在第一时间为突发心跳骤停患者进行电除颤,帮助患者恢复心律,但为何“救命神器”在公共场所很难见到?谁来买单是个问题。

    据悉,一台AED的市场价格在1.6万元至3万元不等,使用寿命约为10年。其间,还需要专人对仪器进行维护、检修和管理。其中,AED配套的贴片是一次性使用产品,即使不用,每3年左右也要更换一次,每片价格约700元,而电池则4—5年需更换一次,费用在3000元至5000元。

    这对管理场所比较多的企业来说,显然是笔不小的支出,而经营压力大的企业,更不愿意额外承担这笔费用。“自费购买要向上级申请,流程复杂,而且尚无先例,我们也不抱太大希望。”江海万达广场物业经理陈先生说,若政府能出资帮忙安装是最好不过。

    目前,我市红会系统在公共场所投放的AED,大多来自社会热心人士、企业和市区两级红十字会的捐赠。江海区现有的9台AED中,有6台由麻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捐赠,3台由往年筹得的善款配置。江海区红十字会负责人胡为坦言,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自身面临生存难题,今年募捐难度也较大。

    由于尚未有文件明确规定公共场所必须配置AED,相关政策也均以“鼓励”为主,因此,不少符合AED设置条件的单位和公共部门仍对投放AED持怀疑态度,有些干脆拒绝接受。“在他们看来,配置AED除了需要承担后期设备维护及培训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承担相应的急救责任,存在不少风险。”市红十字会秘书长邓燕群说。

    “没有形成统一风向,全凭各自在推。”这是邓燕群的感受,尽管大家都在努力,但尴尬的是,由于缺少主导载体,各种力量还是“很松散”。

    种种因素,导致目前AED无法像灭火器一样普及。

    C

    困境

    老百姓 不会用不敢用

    缺少设备,没有硬件保证,可能会使急救效果打折;但有了设备,就一定能救回来吗?答案是未必。

    虽然AED操作简单,只需开机按照语音提示执行即可,但现实生活中,真正知道如何使用AED施救的人仍是少数。

    此前,江门日报微信公众号做了一个有关AED的问卷调查。了解且会使用AED的不到两成,超八成人表示“不了解”“没听说”或“仅有部分了解”。

    “AED主要用于心跳骤停抢救,很多人认为这毕竟是偶然事件,跟自己没关系,急救意识淡薄,没有参与过相关培训,导致遇到突发状况时完全不会用。”邓燕群说道。

    近年来,江门也不断加强以急救技能为核心的应急救护培训。作为江门市2021年度首批“民生微实事”项目实施单位的市红十字会,创新开展了“应急救护+N”系列活动,打造了“红十字·救在身边”品牌,积极推进应急救护知识“五进”(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厂企)工作。

    不过,在没有经过实操的情况下,遇到突发事件,能做对的人并不多。从事急诊工作21年的黄伟坚坦言,从应用成效来看,目前社会急救技能普及率及院外抢救的成功率依然较低,院外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足1%。

    有业内人士认为,AED培训的人群需要更为精准。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有些行政人员参与培训仅仅是为了凑数或者完成指标任务,建议由专业人士对大型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对重点场所的从业人员进行“赋能教育”,提供实操机会,达到有效的AED急救培训效果。

    除了“不会用”外,公众还存在着“不敢用”的尴尬。“如果发生意外,用了AED但人没抢救过来,怎么办?会不会惹上麻烦?”陈先生道出担忧。市民张伟豪也坦言,由于没有医学背景知识,不敢轻易尝试,不动不会有任何法律风险,动了,出事了,可能就摊上事儿了。

    D

    新路

    小区自发筹款配置AED

    事实上,为了推动普及AED,国家已在政策层面开始发力。去年12月发布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中指出: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根据院外心跳骤停发生率、人口数量及密度、辖区面积、公共场所数量等因素,按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优先保障学校、高铁站、地铁站、城轨站、汽车站、体育场所、养老机构等重点公共场所。

    据悉,2020年5月,在鹤山有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鹤山市红十字会在全省县级市中率先启动“守护生命(AED)项目”。如今,在鹤山汽车总站、鹤山一中、鹤山公园、大雁山风景区、鹤山市党群服务中心、共和镇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市民都能看到AED的“身影”。

    “鹤山AED的投放量,之所以在全省县级市中走在前列,主要是公益氛围浓郁,涌现出了关杰初、吴绮兰伉俪等慈善人士,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好的榜样力量。”但邓燕群也认为,单纯靠红十字会通过募捐筹资的方式解决全市AED配置问题并不现实,解决AED配置后的相关技术支撑和设备管理等问题红十字会也不具备条件,因此,建议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分批分年度加大公益性公共场所配置AED。同时,出台AED配置标准及指导意见,科学引导人流密集的大型企业、营利性公共场所、商业广场、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合理配置AED,将AED配置规范化、标准化。此外,建议在全市4A级以上景区建设红十字救护站,每个救护站内配置AED及基本救护设备,提升江门城市形象,让群众出行多一重生命安全保障。

    今年8月,蓬江区萃锦园成功安装AED,这是我市首个由业主自发筹款配置AED的居民小区。该小区约有661户住户,配备一台AED已经远远超过江门市目前的配备水平。业主有需要可拨打24小时值班电话联系监控室,值班人员会立刻响应前往救援。

    该小区业委会主任李宁澄介绍,这台AED是由在蓬江区红十字会工作的热心业主岑娟嫦牵线搭桥,和业委会一起号召业主筹款装上的。“萃锦园的这一举措,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极具探索和推广意义。”邓燕群说。

    杨进绿是萃锦园的保安队队长,在这里工作两年的他是小区里最早一批参加AED培训的人。“参加了两次培训,基本上已经学会了怎么正确使用AED。”杨进绿说,不过,还是希望这个机器永远不要在小区里用比较好。

    E

    建议

    扩大培训范围 建立“AED地图”

    急救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只是安装AED就算大功告成。让更多的普通人去参加急救培训、学习急救知识——在AED的故事中,这是重中之重的一环,因为,在大量心跳骤停急救的案例中,最终能拯救那个普通人的,大多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学习急救的意义,在于救那些医生救不了、救不到的人。”黄伟坚说道。

    如何培养民众的急救意识,让更多的民众具备使用AED的能力?市政协委员林蓬青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可通过向红十字会、义工联、志愿者联合会等志愿者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普及全民急救知识,组织急救演习,引导公众正确、熟练地使用AED;二是把心肺复苏的知识和AED使用,纳入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中,让中小学生将其作为生活必备技能予以掌握;三是培育和壮大一批专业的急救公益志愿队伍,提高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率,保证在有需要时实施最专业的救助行动。

    邓燕群则建议,将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普及培训,纳入民生项目或民生微实事。除了依靠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医疗机构来做科普之外,政府、行业和全社会应该共同推进,形成合力提高公众急救意识。

    针对市民反映的AED“寻找难”痛点,林蓬青建议可以像消防通道发光标识一样,在公共场合设置醒目的AED标志,给市民明确的指引。

    黄伟坚表示,可学习深圳等地先进经验,通过“互联网+”技术发布“AED地图”,让市民可通过手机搜索到离患者最近的AED,提高抢救成功率。

    邓燕群则建议,可由政府主导设计AED布局网,所有AED设备智能化入网登记,设立“AED地图”和“地图监控”,同时将“AED地图”接入120急救指挥调度平台,便于120急救人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快速找到AED并施救。

    在现实中,掌握专业的急救知识,只是第一步,普通人愿意去急救,还需要勇气。据悉,《民法典》专门设立了“好人条款”,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款旨在促进更多的人在危急情况下,勇敢地参与到紧急救助中来,因此,有能力、有热心施以援手的市民,不要有后顾之忧。”广东法匠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慕华表示,江门亦可参照先进地区做法,针对公共场所AED的管理制定详细规范,将“好人条款”具体化。

    当整个社会都有这样的意识、氛围和技能时,普通公众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才不仅“会救、敢救”,更是“愿救”,从而真正构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使人人都能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小贴士

    “救命神器”这样用

    AED怎么用?

    1、确认患者有无意识,轻拍重唤。

    2、如果没有反应,寻求帮助;拨打120,并取来AED。

    3、检查呼吸和心跳(约10秒)如无呼吸和心跳,马上进行心肺复苏术。

    4、开启AED,并按图示贴上电极片,AED会自动分析心率。

    5、听从AED提示操作,电击除颤或继续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AED使用注意事项

    1、AED瞬间可以达到200焦耳的能量,AED通电后,施救者不要触碰患者,并告诫身边任何人不要触碰患者,再按下电除颤键。

    2、患者在水中不能使用AED,患者胸部如有汗水需要快速擦干胸部,因为水会降低AED功效。

    3、如果在使用完AED后,患者没有任何生命特征(没有呼吸心跳),需要按AED提示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并马上送医院救治。

    他山之石

    杭州: 以立法形式规范AED配置

    2021年1月1日,《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开始施行,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配置、使用的城市。该办法第八条规定了6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应当配置AED,第十条规定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场所和执法执勤车辆、船舶自动体外除颤器的配置、使用培训、维护保养费用纳入政府预算予以保障。

    深圳:

    AED铺设被列为年度民生项目

    自2019年开始,AED铺设每年都被列为深圳年度民生项目,更成为卫生系统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项目之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深圳市急救中心等部门大力推广AED。相关部门制定了细致严密的方案,向各单位和普通公众科普AED和急救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公众认识。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深圳AED模式呈现出三个主要特点:首先,AED机箱不上锁,只有一个警示条,撕开即用,可快速获得急救设备;其次,AED产品的选择标准严苛,必须带有定位功能、能够自主检测,同时简单易用;最后,AED可在远程管理平台上实时显示状态,包括设备的总数、故障情况、使用情况等。2022年11月,深圳“AED一键查”地图上线,市民可通过关注“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或“深圳急救”微信公众号,查找离自己最近的AED。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