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哥,快来看看,河里突然冒出好多死鱼,一定是有人偷排了!”近日,群众通过微信把视频传来后,蓬江区人民检察院派驻棠下检察室主任柯连逢立马带上相机、录像取证设备等,开上银色老皮卡奔赴现场。
行程10万公里的老皮卡见证了柯连逢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路上不断践行保护公益的初心和使命。从确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至今已经五年了。五年来,柯连逢挖掘公益诉讼线索180条,参与办案42件,获评“蓬江好人”“蓬江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宣传要走进群众心里
1990年进入检察机关工作的柯连逢是一名检察老兵,但却是公益诉讼的新手。2017年,我国修改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后,正式确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职能。随后,柯连逢被派驻棠下检察室,开展行政执法、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的挖掘,有了新使命。
“职能变了,但还没有让老百姓真实地感受到检察机关对他们有什么帮助,光靠几页纸的宣传资料是得不到老百姓的信任的,这就是症结所在。”公益,公共得益,柯连逢认为要开展好工作,得先走进群众心里。
于是,柯连逢创新推出案件“反馈式宣传”。他精心挑选一些发生在类似棠下工业区或者河岸等与之联系紧密的典型案例,通过介绍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例,让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新职能和办案效果有了亲历性认识,有助于他们提供线索时更有针对性。同时,柯连逢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张贴在检察室的大门上,名片放在各村委会和各个村民小组,方便大家索取。
普及宣传更重要的是,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为了寻找案源线索,调查搜集证据,每天一早,柯连逢就开着皮卡,带上一沓宣传资料到全镇去转。终于,在一次巡查中,柯连逢在山旮旯里发现一件“大案”。
那时,棠下五洞村的牛肉产业正高歌猛进发展,但因为配套服务没跟上,商家、村民都习惯性地把厨余垃圾、生活垃圾等用车一拉,往山里某处一扔了事。看着山边的垃圾堆积成山,臭气熏天,柯连逢顶着恶劣的环境认真取证,连夜制作检察建议书,思考检察建议的落实落细。建议书提出后,引起政府相关部门重视,柯连逢同时持续跟进监督,确保行政机关履职到位。在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建议下,如今,五洞村的垃圾转运站建立了起来,困扰村民多年的垃圾问题得到了根治。
五洞村垃圾清理案就像“立木之信”,让柯连逢的公益诉讼逐渐打开了局面。很多人主动找柯连逢要手机号码,一旦发现违法线索就第一时间找到他。
办事彻底赢得群众信任
在柯连逢的办公电脑和手机里,存着几千张照片,这是他五年来工作留下的证据。柯连逢的工作地点常常不在办公室,而是在一个个公益受损的案件现场。
棠下有很多工业区在村里,紧靠村居,个别企业随意排放废水、倾倒工业垃圾,给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每每入村进户宣传时,柯连逢等就重点介绍检察院监督环保部门及时查处偷排污水到镇内河流得到有效治理的案例。桐井村群众知悉后,不久就向检察室反映在某产业园对面的暗渠内经常流出化学气味极浓的黑色污水污染生活用水的线索。柯连逢迅速将线索移送该院公益诉讼部门审查,经过检察机关监督,桐井河如今已恢复清澈。
为了棠下镇的山清水秀、天蓝地净,柯连逢的足迹遍布棠下镇的山沟、河流、建筑工地,工厂企业等所有可能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地方,真正做到用脚步丈量公益诉讼的每一块土地。此外,他还办理过无证经营、生产假冒伪劣食品、非法变更土地用途等类型案件。
一脸黝黑的柯连逢有着农村人的耿直、朴实和笑容,只要愿意和他聊上一会,就会愿意和他交上朋友。群众愿意称他为“逢叔”,而不是“柯主任”,在群众看来,打电话给逢叔,等于叫检察官出面,事件就能有回复有着落。而柯连逢认为,不管与谁打交道,都要对得起这份信任,群众既然相信他,他就要把事情办得彻底,下次才会再找他。
走进棠下镇检察院,墙上的14面殷红的锦旗让人感动。一面锦旗,一个故事,一份肯定,这是群众对这位一路勇往直前的公益诉讼检察官的最好嘉奖。
(林立竣 黄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