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恩平大桥旁,有一座沉睡多年的拱桥,让许多人感到好奇。近日,记者走进恩平市档案馆,查阅相关历史档案,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原来,它是始建于1967年的恩平大桥旧桥,曾是省内最大的双曲拱桥。55年来,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锦江河水的流淌,她见证了恩平的发展,而自己则化身这些步伐中留下的脚印,供后人追寻。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吴健争
历史 曾是广东最大的双曲拱桥
据2003年出版的《恩平交通志》记载,恩平大桥旧桥建成前,恩平锦江两岸交通主要靠始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的中渡桥,该桥后修建为公路桥,桥长188米,由9个砼桩台、40个木架排组成。1953年起,恩平接管这座恩平境内最长的公路桥梁,彼时,该桥的石墩木架蚀迹斑驳,不堪重负,需要不断更新梁架、加固码钉,才能勉强维持通行。
1961年,一场大雨冲毁大桥部分路段,交通一度中断。为尽快恢复交通,当时,恩平调拨木材60立方米,抽调木工30人、民工40人参加抢修工作。据记载,直至解放初期,原广湛公路恩平段的沿线桥梁都是半永久性的石墩台木梁桥。1967年,省交通部门在木质结构的“恩平大桥”下游建起一座永久性的双曲拱桥,即现在的恩平大桥旧桥。
恩平大桥旧桥为水泥钢筋石结构,桥型结构为9孔,每孔跨20.7米,桥长205.1米,路面宽5.5米,是当时省内最大的双曲拱桥,对恩平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恩平大桥旧桥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其桥面过窄、通行能力不足,车辆在桥上堵塞情况严重,交通事故频发,危及桥上人车的行驶安全。大桥甚至出现了复拱、侧墙等问题。1986年,一辆来自香港的集装箱车撞断其中一孔的拱筋,后虽经修复,但桥梁已受破坏,新桥建设迫在眉睫。
1987年,恩平向当时省有关部门作了《关于恩平的大桥改建问题的请示》,申请由地方自行贷款新建恩平大桥,获批复同意。随后,恩平委托相关机构编制新建恩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1989年2月28日,新恩平大桥动工建设,1991年1月1日建成通车,这也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恩平大桥。新的恩平大桥已成为恩平市区的重要“纽带工程”,是恩平市区与西南部之间的交通要道。
现状
引桥桥底变公园发挥“余热”
如今,建于1967年的旧恩平大桥已经停用,但桥梁并没有拆除。旧大桥尽管旧迹斑斑,但依然是锦江河道上的一道风景线。9个桥孔画出彩虹般的弧线令人赞叹,这种建筑结构的大桥如今十分罕见。
锦江河水干之时,可以看到裸露的旧桥墩,还可看到桥拱内凹槽式的建筑工艺。值得一提的是,南堤路和沿江路分别从恩平大桥旧桥南北端两个桥孔通过。遇上雨雾天气时,摩托车司机们纷纷在桥墩下暂时停留,穿好雨衣后再出发。桥底下的人行道上,甚至摆有木凳,供路人歇脚。
记者在桥上走访看到,旧恩平大桥两端已经用水泥墙封起,旧桥的南端引桥桥底下已经建成“口袋公园”,公园内有一棵参天古榕,其粗壮的树干犹如绳子一般呈扭状,特别的外观令人赞叹,公园成为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北端引桥也经过了修整,斜坡上建有扶手,是一个适合的休闲之地。
走上旧的恩平大桥,记者看到,桥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路面状况仍然较好,但看起来十分狭窄,可以想象,小汽车在这里会车将十分困难。桥两侧的围栏虽不敌岁月的侵蚀,但种植的植物却让这座年迈的大桥保留丝丝生机。桥路面还成为恩平市供水管、燃气管的走线点,“退役”后的旧桥选择以这样的方式贡献余热。在桥上可以眺望不远处车水马龙的锦电双桥,一河两岸景观尽收眼底,蜿蜒绵长的锦江,时而飞过的鹭鸟,令人感受到恩平的生态之美。
如今,恩平市区横跨锦江的大桥已多达7座,有西门大桥、锦电双桥、新恩平大桥、鳌峰大桥、飞马大桥、恩东大桥、锦江大桥。在这些“后辈”的帮助下,两岸之间的交通变得十分便捷,交通瓶颈制约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